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 父母雙亡的不好找
從對權利的放寬來看,李世民絕對算得上開明,更因如此,李治對他敬重更甚,甚至誠惶誠恐生怕有一絲做的讓他不滿。
李世民瞭然了,這便是以工代賑,算得上是老政策,沒什麼問題。
這種局面在大唐來說是很嚴重的,稍微不嚴重的就是原突厥之地,但偏偏,他們開始學習的時間並不長,積累的知識十分有限,就算報名了,李世民也未必看得上。
楊晨終於感覺到了羞恥心,好吧,是他忽悠李承乾去的。
李承乾純潔的目光久久不能從他身上收回。
李治忙道:「回父皇,兒臣已經和諸位大臣們都商議過了,大臣們都覺得如此甚好,兒臣也仔細瞧了,不算浪費,要知道這麼大一個工程,所需要的勞動力是成千上萬的,正好還能消耗來自各地的難民。」
楊晨眼前一亮,這是個好主意!
「不愧是我徒弟,有我一半真傳!」
只有兩條路可以選,那麼總有人會去選第二條路,而且條件看起來也不算太hetubook.com.com嚴苛,畢竟一個學子就算考中了,也會到地方上去磨礪幾年,就像當初的陶貫,在渝州一個縣城當了好幾年的縣令,又平調了一次,後來才逐漸升到五品官,時間算起來,甚至比五年還要久。
朝臣們心裏都有數了,雖然多少還有些抵觸,但到底是接受了。
黃玉忙道:「陛下千秋功業,皇上和諸位大臣的好意,更是希望陛下能為萬世景仰,不浪費,一點都不浪費?」
楊晨眨眨眼,一臉不贊同的看著他。
仔細核對了一下圖上的各類數據,魏徵就將圖紙獻了上去。
但建造雕像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
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學子就不可能擅自做主離開。
事情逐漸消停下來,工部張貼了文榜替出海招募學子工匠,每一個自願前往的人都將獲得一筆不菲的獎勵,文榜從長安開始,洛陽等地也都紛紛在街頭巷尾張貼,端端幾日倒也有點起m•hetubook•com.com色,至少黃玉在和李世民報備的時候鬆了一口氣。
由於技術有限,人們往往會以人力來彌補缺憾,一如此次雕像建立。
要造雕像很簡單,但是這麼大一個雕像要穩穩噹噹的站立在原地,卻是十分困難的。
長孫無忌鬆了一口氣,解決了一部分受災的難民,朝廷的壓力便小了許多,只要專心致志對付那幫想要造反的突厥人就可以了。
太上皇要遠行的消息,李治很聰明的慢慢透露出去。
事情敲定,兵部早早招募來的工人便有了用武之地。
御史台的人消停了,朝上幾乎就很少有反對意見,當然除了魏徵,他本人似乎對此事有些莫名的執著,固執的讓其他同僚都有些無法理解他,最後不知道是誰討論出一個結果。
建造雕像只是一方面的事情,頭疼的是工部,李世民交給楊晨的任務是協助招募前往乾州道的學子。
楊晨替他很認真的想過了,沒有吊車,只能靠土辦法。
「是否m•hetubook.com•com太過浪費了?」
工部找了能工巧匠來,十幾個頗有盛名的工匠日夜交流,畫了不知多少圖紙,耗費了多少心血,終於倒騰出一座足有四十丈高的雕像,設計的最細小處,都有商業街上一棟房子那麼寬,若是站立在地面之上,足以使千萬人讚歎。
好在國庫充盈,又因為此次工程便是為了對沖難民的困境,所以還算得上是一舉兩得的。
李世民的指標是三千個,但是三千個學子放棄家鄉父老去一個尚未開墾進入正軌的土地,絲毫沒有任何誘惑,那筆錢或許能誘惑到別人,但是文人骨子裡的傲氣已經存在千百年了,區區黃白之物,只會讓他們覺得屈服是一種恥辱。
兵部派出人員開始登記造冊,湧入長安城的難民排出了長隊,遠遠看去彷彿一條活靈活現的龍。
魏徵拽著一道負責的工部大臣往楊家趕,想從楊晨那裡得到更加有效省力的辦法。
李承乾近來春風得意,三不五時出入楊家,楊晨正煩著,看他和*圖*書笑呵呵的樣子心裏就不舒坦。
「父皇交代下來的任務是不好辦,但是師父,人本質都是趨利避害的,若是利誘不行,稍稍加一點威脅也不是不可以的。」
李世民雖然問的遲疑,但面上還是十分愉悅的,將圖紙遞給李治,問他:「可有商議過了?」
「承乾,你說說,當初你是怎麼被忽悠去出海的?」
畢竟有夢想有抱負而且還父母雙亡的讀書人,不是滿大街都是的,最多的還是十里八鄉廢了老鼻子勁培養出一個稍微有希望的讀書人。
長孫無忌在朝上提出要為太上皇建造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雕像,一次來紀念偉大的貞觀歷史,這個建議獲得全票通過,於是繁盛的大唐又開始大興土木。
魏徵拿到這個雕像的第一反應就是太靡費了,但是又一想,太上皇千秋功業,如今更是為了大唐遠走他鄉,建造這麼一座雕像,其實也不算太過分。
先是在朝上,李治和諸位朝臣先商議了一番,絕對此事可行,這才轉呈李世民。
「師父hetubook.com.com,我的意思是,你可以給他們兩個選擇,其一,留在這裏一如往常讀書科考,但入選之後需要在最底層磨礪五年才能績考上遷,其二報名出海,無論選中還是不選中,回來之後一旦科考成功,第二年就可從長安得績考。」
朝廷開始有工程需要建造,便會產生大量的勞動崗位,正巧遠處受災而來的難民因無錢無糧和苦惱,此時有一個賣勞力的地方,無異於上天都在眷顧他們。
被人如此猜度,魏徵氣的病了好幾天,幾天後,病好了,人也豁然開朗起來,自從那天上朝之後,就再也沒為此事提過一句話,彷彿全然沒發生過一般。
想要聲名鵲起的,總是特立獨行的那些人,就像魏徵,他像是不滿足自己的聲名和將來能在史書上留下的評說,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再鬧出點動靜來,以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地位和見解。
這年頭沒有吊車,想要達到匪夷所思的工程奇迹,就需要力量和智慧結合。
土辦法魏徵比楊晨清楚的多,最後嘆了一口氣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