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明末求生記

作者:名劍山莊
明末求生記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天下英雄誰敵手 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

第七卷 天下英雄誰敵手

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

就在張軒遙想襄陽城的時候。
這兩人都是滿洲將領。
比較有名的,就是三國演義之中,伏殺孫堅所在之地。而且隨著火炮的發展,峴山對於襄陽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了。甚至可以說,天下之重在襄陽,襄陽之重在峴山。
襄陽城頭之上,以楊承祖為首,後面帶著大量的將領,正在眺望峴山之上。
但是楊承祖也不是白給了,如此要地並非沒有鎮守。
羅汝才也是老將了,宜城也有數萬人馬,還有水路支援,攻有不逮,但是守卻有餘,至於這麼快的將張軒召過來嗎?
多鐸說道:「如此就好。」
但是峴山卻是一個大問題。
比較張軒在大洪山上已經領教過清軍八旗的勇悍。如果僅僅是守城戰。張軒對楊承祖有信心,但是現在圍繞峴山可不僅僅是一場攻山戰,峴山本身展開不了多少人馬。
不過,這一絲疑慮,多鐸並沒有多想。
比如潼關之屠。只要做到借口就行了。有人叛亂,與現在抗拒天兵,清軍從來是這樣的,凡是敢據城抵抗的。屠城也是理所應當。
李過在樊城舊址上,重新修建城池。但是地基還沒有打下來的時候,就遇見了清軍突襲,又是一場和*圖*書敗仗,還好有周輔臣接應。才算是渡過漢水,撤回了清襄陽城之中。
張軒擔心的是,楊承祖因為峴山,不得不出城一戰。
因為以袁宗第,李過等人為首的闖營殘部,在兩次樊城爭奪戰之中,損失慘重,特別是多鐸打過來這一次,原本的樊城關在尚可喜撤退的時候,被拆的乾乾淨淨。
張軒看到的,楊承祖與多鐸不會看不到,雙方已經在峴山周圍盤兵窩馬,一場圍繞著峴山的大戰,雖然都可能爆發。
吳三桂不敢 有絲毫怠慢,說道:「奴才必然竭盡全力,為王爺攻下峴山。」
袁宗第看著峴山的情況,忽然說道:「屬下有一計,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楊承祖見狀,點點頭說道:「既然白將軍有此意,我豈有不準之理,不過此時卻不能過去,待到夜裡,白將軍再領兵出城不遲。」
不過,吳三桂麾下的人馬,的確是一等一的精銳。大明朝最後一點遼軍精銳。被打壓下來,非但沒有受挫之意,反而幾分越戰越勇,不過一會兒,就攻上山頭,隨即又被打了下來。
「正是。」武拜說道。
在多鐸的督促之下,吳三桂不敢怠慢,帶著三萬m.hetubook.com.com本部人馬,立即開始攻山了。一聲聲炮聲從峴山之上,傳到了城中。
白旺見狀,說道:「國公,屬下請戰,城外都誰屬下本部人馬,屬下請出城督戰。」
只是張軒再怎麼擔心,也只能微微一嘆而已。即便現在情況如何危機,張軒一時間也幫不上忙,他所能做的僅僅是相信楊承祖而已。張軒越發覺得,戰事越來越大,張軒充其量僅僅是一個組織者而已,真正決勝還是下面的士卒。
漢水水道的問題,不用多做解釋。
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他真想不明白,如韓信這般名將,是怎麼做到的,帶一些無賴就能屢戰屢勝,戰無不克。他只能嘆息,能者無所不能,在軍事上,張軒所能做到的幾乎是極限了。
「奴才在。」吳三桂說道。
不過片刻,清軍各部都到了。
「武拜,圖海。」多鐸說道。
多鐸說道:「剩下的人都跟著我在這裏了,看楊承祖怎麼應對。」
對軍心士氣打擊太大了。
吳三桂大隊人馬在炮火掩護之下開始攻山。山上駐守的是白旺一部,這一部人馬,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居高臨下,火炮數量不少,一時間打這吳三桂所部和*圖*書抬不起頭來。
只是看樣子,承受不住幾次進攻了。
周輔臣竭力阻止清軍截斷水路的行為,一時間這裏還沒有問題。
多鐸來到襄陽城下第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地方。要在此山之上,安營紮寨。
多鐸的語氣很是平淡,似乎根本不覺得自己言語之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平西王。」多鐸說道。
多鐸說道:「你們繞過峴山,在漢江邊立寨,只要能封鎖漢水,就是大功一件。」
這一戰,也可以說是楊承祖與多鐸大軍第一次接觸。
清軍數次入關,殺人盈野。出兵放馬,對他們來說,與打獵相差不大,都是要有收穫的。僅僅憑多爾袞的一句話,就能讓狼不遲肉,改吃草了,那不可能。不過,清軍上層對此也有現實需要,上層達成一致了,下令之後,即便再不情願,很多人都被能明面上大做殺戮了。
因為峴山距離襄陽城太近了,僅僅只有四里。紅夷大炮架在峴山之上,就可以直接轟擊城頭,甚至城中。
「喳。」兩人打千行禮說道:「奴才明白。」
多鐸聽了武拜的話,也沒有多說。想將這件事情放下來了,說道:「召集諸將來此議事。」
白旺也看出來清軍在一和圖書側虎視眈眈的,此刻敢出城,定然被清軍盯上。一場大戰是少不了的。
吳三桂少年時,帶著家丁救父,立下了赫赫名聲,再加上相貌不錯,在當時的評價,幾乎看做當代常山趙子龍。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最後落個如此下場,少年時的名聲再也沒有說了。
但是明面走不了的,還有其他辦法。
不過,張軒並不是多看好楊承祖的。
可以說不斷絕漢水,清軍根本無法做到圍困襄陽城。所以清軍正在積極的想辦法,截斷漢水,阻擋宜城與襄陽之間的聯繫。只是周輔臣也算鍛鍊出來,雖然與鄭芝龍麾下諸多水戰名將相比,還有些稚嫩。但是與清軍相比,就老道多了。
多鐸說道:「平西王乃是天下名將,這攻襄陽第一功,就有平西王來吧,峴山就交給平西王了。」
有些人都舔舔嘴唇,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接受範文程的建議,要興王者之師,不大加殺戮。
多鐸騎在馬上,說道:「前日我派人入城勸降,卻不想被賊人割鼻而還,他們既然不識抬舉,就休怪我手下無情,今日一戰,開城之後,十日不封刀。」
多鐸詳細詢問一番,說道:「張軒回到宜城?」
多鐸一言,下面的很和-圖-書多將來眼睛都紅了。
此刻的吳三桂儀錶堂堂,看上去是一個帥大叔。
楊承祖說道:「袁將軍儘管說。」
而是隨即看向峴山。
袁宗第說道:「屬下看來,峴山據城不遠,何不修一道甬道,與峴山連接。」
「喳。」一人說道。
其實峴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不小的山脈,有襄陽三峴的稱號,不過,此刻多鐸關注的重點,就是襄陽城西南方向的一座山,山頭距離城牆不過數里,居高臨下。最為重要。
吳三桂還沒有剃頭,一身明朝將官的服飾,其實何止是吳三桂一人,清軍剛剛入關,體制還是很混亂,現在還沒有剃髮令。故此不管是軍中還是朝中,髮型上都明顯的差別,一方是金錢鼠尾。一方是明代衣冠。
峴山不守,則襄陽難守。
想要攻襄陽,不可不攻峴山。當年宋元交戰之時,峴山更是雙方交戰的要點。從古到今都是兵家征戰之所。
武拜已經回到了多鐸大營之後,將在宜城的情況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不過,很多話都是說說而已。如果很多事情,都能一紙命令就能做到,世間就沒有那麼多事情了。
多鐸本能的感覺到一絲不對勁。
兩人紛紛上前說說道:「奴才在。」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