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南京風雨
第一百五十二章 普渡慈航 邪佛來歷
「世人傳言飛天蜈蚣能食龍腦,此言實為大謬,吾以國朝龍氣為食矣!」
普渡慈航幼名天僖,法名道衍,乃蘇州人士,少時便有聰慧之名,及年長后便立志修行以求長生,並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
白衣老僧微微躬身,謝過之後坐下:「能看破生老病死便能得享大自在,由此可見太皇太后已經明了佛法真意了。」
過了約半個時辰之後,一個白衣老僧在太監的引領下走入仁壽宮。
想那密宗佛法興盛之地從來講究政教合一,宮中所謂活佛既是宗教之主,亦是所轄地域的國主,多少牧民、百姓之生死都可一言而決。
配享太廟便是與國運綁定在一處,享受國朝祭祀,武將得此殊榮便可稱『神』,如現在駐紮在嘉峪關率領明朝陰兵抵禦外域邪神的魏國公。
紫禁城仁壽宮中,太皇太后張氏在宮中靜坐片刻后,吩咐太監道:「且去報恩寺請國師前來,本宮有事相商。」
「臣奉白帽著王」道衍和尚以這個漏洞百出的理由成功博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而後便時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太皇太后處理的極為妥當,再者我等修行人降妖除魔本是應當,原也不在乎什麼封賞。」
也是時運使然,至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標視察陝西后因風寒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讓道衍和尚看到了成事的希望。
到那時候大明朝國運散盡,自然難逃山河革鼎的局面,而他自己想必已經憑大法力震破虛空飛升極樂世界之中,成就密宗佛陀果位。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網羅天下高僧,送往各個皇子之處,讓這些高僧在各地為馬皇后祈福,道衍和尚被分配給燕王朱棣。
張氏心中更加喜悅,於是便將朝堂上蔣守約上奏之事向普渡慈航細細說了一遍,包括公主被猴精迷惑之事也未曾隱瞞。
劉淵然精通金火返還大丹之訣,棲神鍊氣,玄悟超然,傳言其呼召風雷,役活鬼物、濟拔幽顯皆有應驗,為長春派開派祖師,嘗著《濟急仙方》一卷。
禪房裡傳出一個縹緲而森冷的聲音,不知是白衣老僧所說,還是從那巨大的金色蜈蚣口中發出。
「公主本是肉體凡胎,又身負天家血脈,在南京那等沒有國運庇護之處,難免要遭妖精惦記。」
燕王登基之後年號永樂,以道衍和尚為第一功臣,封其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為姚,賜名廣孝,世人稱為『黑衣宰相』。
這蜈蚣色呈赤金,密密麻麻數不清多少腿腳一起顫動,頭部有兩螯,背生雙翅,正是極少見的飛天蜈蚣。
至朱祁鎮繼位,正是主少國疑之時,蜈蚣精再度從道衍墳墓中現身,和_圖_書身著白衣,假託普渡慈航之名去朝見太皇太后張氏、皇太后孫氏。
燕王本有野心,受人蠱惑后更堅信自己「有太平天子之相」,遂舉起「奉天靖難」的大旗,意欲謀取帝位。
散朝之後,禮部尚書蔣守約剛回到自家府中,就有僕人來稟報:「老爺,道錄司邵真人來訪!」
普渡慈航點頭笑道:「此乃貧僧本分,無需太皇太后叮囑。」
活佛取眾生百姓之願力為己用,累世轉身以求不死,積蓄法力成就大日如來金身。
但彼時天下初定,民心思安,一個和尚想要獲得國運談何容易?泱泱華夏數千年,也從來沒有哪個僧人能做到主掌國運的地步。
徒弟躬身領命后離去,只剩普渡慈航自己在禪房中默默思量。
普渡慈航笑道:「這隻是皇家私事,並不和政事相干,貧僧再焚表向先帝解釋一二就是了。」
邪佛神通太過厲害,這京城又是他的大本營,是以兩人說話時都不敢提起邪佛的名號,只能以「那人」稱之。
原來這慶壽寺始建於金世宗年間,至元朝敗退之前一直是密宗喇嘛和尚修行之處。
邵以正開口勸解:「道兄還是莫要做此等想法,我倆還是留得有用之身為小天師爭取時間。」
永樂大帝亦是聖明天子,文韜武略,英明神武,匯聚國運於己身,自不會受他人脅迫。
普渡慈航分身以土遁之法出了燕京城,未免上界其他神聖察覺,直到過了長江之後才從土中遁出,御風朝南京城而來。
普渡慈航本尊開口囑咐:「此去南京一是引動多年謀划,再就是看看能否把那小道士除去!」
張氏大喜:「有國師出面,哀家無憂矣!」
道衍和尚在寺中做主持,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一本密宗佛教活佛修行的《大日如來涅槃經》。
「若不得朝廷冊封,在這京城裡就會受國運壓制,縱使幾年後小天師將雷法修鍊到大成境地,再持斬邪劍那等神兵,亦不會是那人的敵手。」
然道衍和尚自身封賞已至極致,若想再進一步談何容易?除非如那曹操一般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
道衍和尚滿心執念,讀了幾年經書亦難明真如法意,於是他便自學了道家陰陽術算、兵家謀略等諸多雜學,而後離了寺廟遊走四方。
歷時三年,道衍和尚修成大日如來金身後自墓中出世,王靈官分身後前去降魔,卻發現這魔頭已經同國運綁定在一處。
張氏雙手合十朝西方拜了拜:「國師既得大日如來指點,想必功德圓滿之後也能得成正果,還望國師成了菩薩佛陀之後能保佑我朝國運恆久。」
普渡慈航也不過多干涉政事,只在背地裡默默謀划,等待天下大https://m.hetubook.com.com亂之時便要徹底食盡國朝運數,讓自己的大日如來金身能和上界神佛比肩。
「何人阻擋我的去路?這氣息中有一股火氣,難道是王靈官?或是朱元璋那條火龍?」
佛光之中有一隻蜈蚣衝起,剛現身時只有幾尺長短,繞著白衣老僧飛了幾周就變成兩三丈長,一端垂在地上,一端盤繞在房樑上,好似猙獰的龍蛇。
張氏面色好看了不少:「公主一個人住在南京確實不妥,哀家想把她召回燕京來,又怕孫太后怪哀家多事。」
這妖魔野心勃勃,不僅僅是蠱惑百姓收割願力那麼簡單,更早早計劃好了,待國運由盛轉衰之時便將太祖、懿文太子、永樂大帝、宣德皇帝等英魂所化神龍盡數吞食。
普渡慈航點頭應過,又道:「貧僧此去南京,一是將公主接回來,二也能看看南京附近的水脈,查證下是否真的有旱災降臨。」
普渡慈航回到大報恩寺,剛在自家禪房裡坐定,就聽門外有徒弟稟告:
張氏聽到這話面上喜意幾乎隱藏不住:「比不得國師佛法高深,哀家見國師如今的容貌風采幾乎和當年服侍太宗皇帝時沒有差別,只是黑衣換了白衣而已。」
道衍正踟躕無措之際,恰逢房山縣有飛天蜈蚣出世,道衍降服蜈蚣精之後見其屍身鋼筋鐵骨,百足猙獰,形如蟄龍潛伏。
後來太祖駕崩,朱允炆繼位後行削藩之事,道衍和尚就開始蠱惑燕王朱棣起兵。
張氏恍然大悟:「哀家卻是忘了國師能通神明了,如此便請國師向先帝美言幾句。」
張氏望著這樣一雙眼睛,忍不住開口道:「每次和國師相見,哀家就會覺得自己又老了許多。」
邵以正卻不失望,反而笑著道:「只要能先在陛下心中留下些印象就好,小天師修為精進極快,不必急在這一時。」
蔣守約沉默片刻后才道:「太皇太后也點了頭,讓小天師主持祈雨之事,這是好事。」
普渡慈航聽到「張小道長」的名號時心中一動,不過卻未表現在臉上:
「貧僧辛苦助燕王登基並遷都此處,又殫精竭慮出謀劃策使大明國運昌盛起來,如今馬上就要到了摘果子的時候了,你道家怎就這般多事?」
至永樂十六年,道衍和尚修持密宗佛法已至小成境界,距離成就大日如來金身只差一步之遙。
於是道衍和尚將自家元魂和一生修行的法力都轉於飛天蜈蚣之身。
這魔頭行至江寧縣銅井鎮一帶,突然聽到一聲巨大的轟鳴,接著就見山嶽崩塌,地面下陷出一個幾十丈大小的天坑。
「至於順德公主被妖精迷惑,卻並非自家行為不檢,而是猴精貪圖皇家氣運才使了妖法前去www•hetubook.com•com攪擾。」
蔣守約搖了搖頭:「只是賜了紫袍、金冠,卻未有什麼加封降下。」
「如今這佛道兩家不知有多少神聖正眼盯著我,我若出了京師往南京去,說不得半路就要被人擒住鎮壓,還是以化身前往。」
張氏連忙請國師坐下,然後笑道:「生老病死只是尋常之事,哀家自然看得開,無須國師安慰。」
道衍和尚如願以償得國運加身,推辭了永樂帝賜給他府邸、宮女,上朝時便穿上朝服,為國運昌隆出謀劃策,退朝後仍換回僧衣,回慶壽寺修鍊《大日如來涅槃經》。
皇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讓他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白衣老僧笑著合掌:「太皇太后論年歲要比貧僧小得多,豈可輕易言老?」
邵以正點了點頭,感慨道:「那魔頭歷經六朝,本身就被太宗皇帝倚重,假死脫身後又被加封配享太廟,令自己和國運綁在一處。」
蔣守約無奈嘆息:「咱們兩個倒是受了朝廷冊封,怎奈我修行一直未得真傳,你雖有些道行,卻沒什麼爭鬥的本事……」
直至永樂帝駕崩之後,這蜈蚣精再沒了顧忌,於是就加快了竊取國運的速度,仁宗、宣宗二帝也因國運受損而早早殞命。
道衍和尚去了南京果然博得幾分名聲,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中。
「自古祈雨有功者皆能受到朝廷封賞,縱使那魔頭邪法通天亦阻攔不得!」
道衍和尚隨燕王朱棣至燕京后,便被安置在慶壽寺修行,也是這一年,這僧人獲得了此生最大的一場機緣。
道衍和尚乃是『假死』,既不稱神,亦不能化龍,而是以飛天蜈蚣之身藏在墳墓中竊取國運修鍊《大日如來涅槃經》。
後來道衍和尚遊歷至嵩山之時得遇相士袁珙,袁珙對他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並指點他至南京尋求機緣。
「師父,太皇太后命人賞賜了袈裟、禪杖、金佛、玉菩薩,並詢問師父要帶多少人去南京,準備何時啟程。」
普渡慈航勸道:「太皇太后若實在憂慮,不如貧僧親往南京迎回公主,想來孫太後會給貧僧幾分薄面。」
「另外則是要小心王靈官,他在我朝香火太盛,幾乎要到了遍地開花的地步,我的化身若被他發現了,估計難逃被他煉化的下場。」
其人中等偏瘦身材,頭戴木冠,面目平和,蓄著短須,雙目中時有精光閃爍,一副有道全真的模樣。
普渡慈航隔著門吩咐:「就對來人說貧僧自己前去便好,不必勞煩皇家安排倚仗,貧僧這邊動身。」
白衣老僧手中捏著一串佛珠,開口對張氏解釋:「當年貧僧著黑和_圖_書衣,號道衍,只為順應天道輔佐太宗皇帝靖難,完成天命後於永樂十六年圓寂。」
此經不似禪門經典那般窮究空無之理,而是講究觀自身為佛。
「我在南京也有許多布局,任憑這小道士折騰下去,難免要誤了大事!
站立的分身點了點頭,也不說話,推開門走出禪房,然後運使土遁之法悄無聲息地往南京去了。
而張牧之承負天命,想要推遲末法劫數,便要降妖伏魔使天下安定,可以說是這普渡慈航命中注定的對頭。
仙神擅自損傷人間國運便有業力加身,正如沒有哪個神仙願意去南京皇陵招惹明太祖所化火龍一樣,王靈官分身同蜈蚣精打的束手束腳,終於被妖精抓住機會吞食了靈官分身。
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如之奈何?」道衍和尚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並舉薦相士袁珙入朱棣門下,二人一起慫恿朱棣舉事。
隨後二人又閑談片刻,國師普渡慈航便告辭離去。
只要天下生亂,百姓沒了活路,就會將精神寄託于神佛之事,到那時候他便要讓自家門徒在各地傳教,宣揚彌勒降世之說,收割百姓願力為自己所用。
道衍和尚得到這經文後心中大喜,華夏之民百倍于草原牧民,若得其國運和香火願力,自己成就大日如來金身豈不是要容易得多?
「國師也以為欽天監憑星象推測旱災之事做不得數?」
「縱使讓我同那竊取國運的魔頭同歸於盡,我也是死而無怨!」蔣守約恨聲說道。
「真龍尚能蟄伏,何況大日如來?」
隨後就見這巨大的蜈蚣身子一抖,頭部兩個大螯就掉了一根,落地變化成了另一個白衣老僧,容顏鬚髮都和本尊一般無二。
邵以正別號止止道人,乃明初高道劉淵然弟子。
乃至蒙元時,連皇帝都拜活佛為師,自己以弟子身份治國,由此可見密宗活佛的威望。
「快快有請!不,我親自去迎!」蔣守約緊走幾步來到門口,見一個持拂塵的紫衣道人正在門前等待,正是道錄司左玄義邵以正,受封領京師道教諸事。
「道家星象之說自有玄妙之處,但熒惑星不僅昭示旱澇之災,亦可指兵戈之事,貧僧先去探查一番,得些準確消息,也好讓朝廷及早應對。」
「待公主回來后就給他選個良人做駙馬,然後太皇太后再給個恩典,讓公主嫁人後不必在宮中居住。」
「不知宮中如何答覆?」邵以正坐下之後直接開口詢問。
後來這魔頭又不斷分出分身前往天下各處,提前埋下伏手欲要霍亂天下。
張氏卻有些遲疑:「只是讓公主出宮居住,這卻有違祖制……」
邵以正卻道:「你應該慶幸!若是我倆有什麼厲害的神通,估計和*圖*書此刻已經變成了那人的傀儡了。」
「然後就一步一步開始蠶食國運修鍊直至今日,法力神通堪比上界仙神,連王靈官的分身都被他吞了煉做自家法力。」
修行此經需觀想自我為大日如來,其他諸佛菩薩皆以大日如來為尊,然後藉助國運和香火願力加持自我,成就大日如來金身。
這老僧面白無須,臉上滿是皺紋,然而雙目中卻又不見絲毫老態,反而像年輕人一樣閃爍著蓬勃的朝氣。
張氏、孫氏二人雖垂簾聽政卻不專權,其實也算頗為賢明,但畢竟是婦人,耳根子軟,又見當年輔佐永樂大帝的『黑衣宰相』有死轉生,於是就對普渡慈航愈發倚重。
在靖難之役中,道衍和尚少年求法時學的那些陰陽數算、兵法韜略都有了用武之地,屢有奇謀,終助燕王奪得大位。
「這樣孫太后眼不見心不煩,公主殿下也會感激太皇太后,豈不是皆大歡喜?」
邵以正道業修為不及其師,卻得了醫道的真傳,懸壺濟世,救人無數,並著有《青囊雜纂》傳世,被京師百姓稱為『濟世真人』。
道衍和尚吞了靈官分身之後就覓地潛藏,一邊繼續竊取國運修鍊自家金身,一邊煉化靈官分身化作自家法力。
普渡慈航心中有了計較,然後閉目端坐蒲團,身上開始發出金色佛光。
天坑中有一股炎熱之氣升騰而出,隨後就有一道人影衝起,強大的威勢朝四面散開。
至於無數百姓之生死,哪裡在他這等妖僧的考慮範圍之內?
「怎奈貧僧在靖難時所造殺孽太多,入不得極樂世界,幸得大日如來指點才能向死而生,如今著白衣號普渡慈航,只為恕罪而來,弘揚佛法普度世人。」
「五十余年辛苦謀划,眼見再過十來年便可得盡全功,不料卻出現個小道士來攪局。」
筆者先把這普渡慈航的身份來歷簡要敘述一番。
然佛門眾僧多以參研經意為要,以坐禪、誦經等法門修行,講究心定於一,屏除妄念,以求明悟本性空無之理。
蔣守約和邵以正兩個道家弟子相互見禮之後,共同來到府中廳堂里,屏退左右之後開始商議機要。
「順德公主行為不檢,讓國師見笑了。哀家顧忌順德公主的清譽才沒有封賞那張小道長,倒顯得氣量狹小了些。」
因為和國運乃是一體,皇帝駕崩后才能以魂體變化神龍,就如張牧之在南京皇陵所見明太祖所化火龍,懿文太子所化螭龍皆此類也。
永樂大帝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道衍和尚,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賜葬于房山縣。
蔣守約和邵以正說到此處后就沒了交談的興緻,二人坐在堂中也不飲茶,只是默默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