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三界大天師

作者:玄素君
三界大天師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杭州除魔 第一百六十七章 黑山老妖做城隍

第四卷 杭州除魔

第一百六十七章 黑山老妖做城隍

全真道祖師劉海蟾曾來此面壁潛修九年有餘,終大徹大悟,習得神通妙法,後人皆以為劉海蟾即呂祖口中「有緣人」也。
諸多聲音,氣味,各種店鋪,行人,組合成一幅紅塵滾滾眾生氣象。
有那觀中老道士耐不住他時時糾纏,卻也指點他一些道經真意,或傳授些粗淺的行氣功夫,只是蹉跎了三四年,一直不得正法要訣。
周新說著從書案後轉出來,走下台階來到張牧之跟前:「這團邪氣阻隔了我等陰神同外界的聯繫,倒是勞煩道長空跑了一趟!」
一切似乎毫無破綻,燕赤霞也運起自家法眼觀看,只見面前這城隍神周身法光清正,並無被邪魔控制的跡象。
燕赤霞抱著那盆蘭草跟在張牧之後面,朝左右看了一眼,探過腦袋小聲道:
這顆金丹遁出肉身之後微微一晃,又變成一個高瘦長髯道士,從肉身上拿過那拂塵法器,隨後將身朝前一撲,化成一道清風穿過門窗往杭州城去了。
燕赤霞聽了之後面色凝重地點頭:「這妖魔如此壓榨百姓願力,時日久了這滿城百姓豈不是都要神智泯滅,成了他的傀儡了?」
「這妖魔本體是一座由幾十萬百姓屍體堆積而成的漆黑大山,如今應該潛藏在某處掀動邪氣作亂。」
「那還等什麼?快拿出來看看啊!」燕赤霞連聲催促。
永樂十一年,浙江按察使周新遭錦衣衛指揮使紀綱誣陷,含冤而死,江浙百姓痛哭流涕紛紛立碑、立祠、修廟來紀念這位好官。
燕赤霞見小道士如此動作,以為他發現了什麼,連忙捏起劍指置於身前。
張牧之和燕赤霞二人來到位於吳山的城隍廟時,果見廟中香客雲集,裊裊青煙騰空而上,在城隍廟上空凝結成一團青雲。
信封中一共有兩頁紙,一頁是文丞相親筆所書,詳細講述了杭州城隍周新的生平來歷。
另一頁紙上才是周城隍讓陰差送出的消息,只有一句話,說若要探查那妖魔的來歷,可去詢問西湖水神。
殿中城隍神像是一個身穿官服的中年文士,長髯大耳,滿臉正氣。
靈境中同樣有一座杭州城,山清水秀,城池森嚴,街上有諸多百姓來來往往,瞧起來同真實的杭州城一般無二。
那賣花的小販見現在生意也不好,於是就繪聲繪色地講起這城隍老爺顯靈的事情來。
燕赤霞抱著蘭草也不說話,靜看張牧之如何應付。
燕赤霞也有法眼神通,只是自認比不得小道士的眉心天眼,於是就讓看張牧之應對。
燕赤霞忍不住插嘴詢問:「我記得城隍爺的香火併不算旺盛,是不是最近出了什麼事情,百姓才開始拜城隍了?」
明朝自朱元璋登基以來,一直重正一而輕全真,乾陽子不欲多事,遂率眾徒回了道觀,並囑咐和*圖*書觀中道士說那魔頭極其厲害,讓眾道士不可進入杭州城內。
周新被氣得一樂:「我是太宗皇帝親封的浙江城隍,難道還有誰敢冒充不成?」
張牧之哈哈一笑:「這簡單,問問就知道了!」說罷在街上四處打量了一眼,就朝著一處售賣花卉的攤位走去。
在天眼映照下,這街上來來往往的所有百姓,無論是士子佳人,還是商販腳夫,眉心都有拳頭大小的一團邪氣盤踞。
燕赤霞如今雖然距離丹鼎派中所言「金丹一粒吞入腹」的境界還早得很,卻也有了駕馭劍光飛騰之能,且能以自家念頭催動呂祖留下的青龍劍斬殺妖魔。
二人走入殿中,正見城隍爺同七八個文武屬官正在處理公務。
張牧之一邊向前走,一邊面色沉重地開口:「具體情況如何,我們去城隍廟看一看便知分曉。」
「哎!道爺真是個有修行的,不過若說最近這段時間香火最盛的神仙,當屬我們杭州的城隍爺了!」
「我聽乾陽子真人說這妖魔極其厲害,這杭州城裡的諸多神明都收回了法身。」
「若我所料不錯,你和那外面滿城百姓,都是黑山老妖的分神!」
也是燕赤霞命中注定有此機緣,三年前他借住在玉龍道院,于深夜熟睡之時,隱約聽到有人耳邊說:「床下三尺,得吾傳承!」
「原來是小天師到了!文丞相曾同小神說過小天師掃蕩陰曹地府的赫赫威名,著實讓小神心神敬佩!」
張牧之和燕赤霞二人相互對視一眼:「居然如此簡單就打聽到了機要?」
而燕赤霞此人心性豁達豪放,管好打抱不平,又貪戀杯中之物,這等性情終不被各大道觀中長輩所喜,無緣列入門牆之內。
「原來如此,這妖魔雖然本體不在城中,卻將這滿城百姓都圈養做了豬羊牲畜,用來為他提升香火願力……」
「我們兩個去西湖走一趟?去問一問那水中龍神?」
周新連忙躬身行禮,面上滿是和煦的笑意。
天眼看不出端倪,然而張牧之心中總覺得有哪裡不對,於是開口詢問:「你是周新?」
「我剛入此方靈境時,見這城中熙熙攘攘儘是百姓!」
果然,所有繁華都是表象,世上就沒有不害人的妖魔。
小販聞言一愣,上下打量了下張牧之,稍稍遲疑了一下才開口:「好叫道爺知曉,我杭州附近最大的宮觀是抱朴道院,不過香火卻比不上靈隱寺……」
杭州城內,張牧之和燕赤霞並肩走入錢塘門,頓覺一股喧囂的氣息迎面而來。
月季、荷花、五色梅、半枝蓮、蘭草、芍藥等各色花兒開的正艷,小道士隨手提起一盆蘭草推到燕赤霞懷裡,還未開口詢問,卻聽那年輕的小販連聲讚歎:
這書生https://m.hetubook.com.com在道觀中盤恆了許多年,雖然不得正法,卻早把各種仙人傳說和道家經文真意記得清楚,只看這三本功法的名字,如何不知這是呂純陽的傳承?
一股有別於斬邪劍的寒意同樣在殿中蔓延開來,眾多陰神只覺周身都被劍意籠罩,一個個皆不敢輕舉妄動。
「那城隍爺是不是已經被妖魔殺了?然後魔頭又來蠱惑百姓?」
「瞧這神職符籙,倒不像是被邪氣侵染的模樣?」
其中又夾雜著食肆小攤兒的各種小吃香氣,酒店裡的菜香,酒香,茶香,往來行人佩戴的香囊,仕女佳人的脂粉香,各種氣味混合成一處,充斥著整個杭州城。
玉皇山古稱龍山(或龍山主峰),南臨錢塘江,北望西湖,山頂有玉龍道院,初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如今為全真教南宗祖庭之一。
「燕兄和我一同拿下這妖魔分身之後,我們再想辦法逼問出他那本體所在,然後才好找出除魔之法!」
然而張牧之更願相信自己的直覺,右手一抬,掌中現了斬邪劍,森嚴刺骨的殺機瞬間充斥整個大殿。
左側是一個虯須怒目的武官,手持金瓜,右側是個面白無須的文士,手捧印信。
正在燕赤霞御劍衝天的時刻,乾陽子長吁一口氣醒轉過來,雙目之中精光閃閃:
「我叫張牧之,你可知曉我的名號?」張牧之開口再問。
周新知曉面前的二人已經認定了他是妖魔,索性不再多說,反而哈哈大笑起來:
只見這位身穿朱紅官袍的城隍爺周身都是濃郁的香火之氣,魂體心口處有一枚金色符籙燁燁生輝,正是城隍神職權柄。
燕赤霞恍然大悟,手中劍指一動,飛劍同樣指向周新,隨時準備飛出殺敵。
張牧之僅沉默了一瞬,隨後冷笑道:「憑我和燕兄掌中神劍,只要你不是本體來此,任你滿城化身齊上都無用處!」
「小天師果如傳言中一樣殺伐果斷!沒錯!周新是我!杭州城隍是我!你口中的黑山老妖也是我!」
「我從南京來之前,梅邊先生曾給了我一封信件,說是這城隍爺在同妖魔決戰之前,讓手下陰差拚死傳遞出來的消息。」
張牧之微笑著聽小販說完,才開口道:「小哥兒,我倆是外地來的,敢問這杭州城裡哪位神仙香火最旺?」
周新又念叨了幾句黑山老妖的名號,表情有些不置可否,繼續問道:「可我這滿身香火神力和體內神職符文都不是假的,不知小天師如何解釋?」
燕赤霞本是杭州城內富貴人家的公子,自少時便不喜雜務,心慕仙俠之事,然父母殷切叮囑其讀書,於是他就閉門苦讀,中了秀才功名。
這團邪氣上又延伸出一條無形的絲線,和籠罩在整個杭州城上空的那和*圖*書團邪氣相連,無論這些百姓行走坐卧,這絲線皆不曾斷絕。
燕赤霞眉頭一皺,開口問道:「不知城隍爺同妖魔的爭鬥是勝是敗?」
「道長既然有對付妖魔的辦法,那我自當全力助你!只是我倆該如何找出這妖魔潛藏在杭州城裡的分身呢?」
於是燕赤霞自睡夢中驚醒,點了燈火,將床鋪挪開,用自家隨身佩戴的劍器挖掘地面,果然尋得一枚石匣。
城中亦有一座城隍廟,正門前有持兵戈的陰兵守衛。
「後來他老人家做了城隍爺,更是時時顯聖,治貪除惡,保境安民,大概七八天前,咱們這杭州城裡所有的百姓,都夢到了周青天……」
周新放下手中硃筆,看著走進殿來的道士、書生,揮手止住殿中官員的動作,開口問道:「二位修士擅闖本神靈境,不知有何貴幹?」
「不對!你不是杭州城隍周新!你是黑山老妖!」
「就算這分身有些法力神通,我和這燕赤霞一起動手,料來也能將之擒下!」
周新一愣,隨後站直身體,將面前的斬邪劍視作無物,輕笑道:「小天師何以這般肯定?」
後來父母因病相繼離世,燕赤霞頓感人生際遇之無常,以為唯修真問道方可超脫,遂閉門離家,終日流連於杭州附近抱朴道院、玉龍道觀等各宮觀之間,以期求得正法,超脫俗流。
「這書生也是個孟浪的,我還是在暗處看顧一二,免得他憑白折損了自身,浪費了這天大的機緣。」
張牧之自穿越此世,連南京那等繁華之處都沒來得及細細體味,此刻行走在人來人往的長街上,心中不禁生出一種不知該往何處去的迷惘。
「可惜那妖魔傷而不死,從城隍老爺手底下逃了出去,城隍老爺叮囑我等,為防止那妖魔再來騷擾,讓我等時時供奉香火助他老人家積蓄法力……」
純陽子呂洞賓雲遊至此,曾留下偈語曰:「七寶莊嚴五色丹,六通四達出塵埃。箇中滋味神仙喻,遇有緣人笑口開。」
然後城隍爺就走下神壇,親自跪求杭州百姓于明日某時某刻在家中燃香供奉,以香火願力助他抵禦妖魔。
小販連忙點頭,豎起一個大拇指:「這位公子猜得不錯!正是因為城隍老爺最近時時顯靈的緣故。」
張牧之心中一動,先以幻術遮掩了自家眉心異象,然後張開天眼,細細打量這杭州城的景象。
張牧之滿臉殺意地開口,說著抬起斬邪劍指向面前的城隍神。
於是小道士就袖中拿出信件來看,燕赤霞將手中蘭草隨手放在街邊某個角落裡,伸著頭一起看信。
玉龍道院中,方丈乾陽子正在靜室中閉目端坐。
「前幾日你派陰差給文丞相傳信,自言要同妖魔做生死之爭,怎地如今安然無恙?」
時逢杭州城附近有妖魔出世和_圖_書,玉龍道院中的乾陽子老道長帶著眾徒弟下山救民,到了城下見百姓並未受妖魔戕害,又從西湖之神口中得知了那妖魔的來歷,於是也就息了爭鬥的心思。
燕赤霞打開石匣,見內中有《火龍丹訣》、《破迷正道歌》、《天遁劍訣》三冊法本及一柄銘刻了「青龍」二字的三尺小劍。
「既然都已經到城中了,不妨先去城隍廟看看,若真是那妖魔的分神假冒了城隍,順手除了再說!」
乾陽子搖頭嘆息一聲,隨後再次閉目靜坐,頭頂天門一震,一個核桃大小的光團從體內飛了出來,其色如鎏金,圓坨坨,光灼灼,正是這道人辛苦修成的金丹。
直至三年後,紀綱因罪伏法,周新的沉冤才得以昭雪,太宗皇帝朱棣追封周新為浙江城隍之神,杭州這座宋時建的城隍廟就成了周新的神祠。
守門的陰兵剛欲開口阻攔,張牧之伸手一指,一道雷光發出,幾個陰兵頓時感到周身麻痹,身不能動,口不能言,好似變成了木石雕像。
「周新于永樂十二年就任城隍,到如今也就二十來年,他又不是貪婪的性情,哪裡來的香火在這城中變化出這許多人口?」
「那妖魔果然沒有禍害百姓,這杭州城還是和我一年前回來時一樣熱鬧!」燕赤霞長吁了一口氣,忍不住開口嘀咕。
臨街的建築則是各類店鋪,各種談笑聲,叫賣聲,街上馬匹車輛的奔走聲響成一團。
張牧之將自己的發現和心中打算向一旁的燕赤霞講明,隨後又道:
接著就見他腰間一隻小巧的木匣打開,一柄三寸長短的飛劍從匣中飛出,兩頭尖尖,形如一直飛梭,通體散發著蒙蒙青光。
這十幾個字跡潦草,似乎寫的十分匆忙。
「這位道爺好眼光,眼下這建蘭正是花期,您看這蘭草,葉片如劍,色澤墨綠,花色也是清雅不俗,更兼之清香怡人,正適合道爺這等優雅之人賞玩……」
張牧之笑道:「貧道雖是道士,卻不會眼紅佛家的香火,小哥繼續說便是!」
街道以巨大的青石鋪就,道路中間能容納四輛馬車並排疾馳,兩側則是往來不絕的行人和各式攤販。
杭州城附近有名的宮觀大多是全真南宗道士所居,觀中道士嚴守戒律,講究「清靜無為,識心見性,獨全齊真」,日常以閉門清修為主。
張牧之和燕赤霞來到城隍廟前,抬腳便要往正殿走去。
「我這宮觀中大小道士不下二百人,不料卻叫這書生得了呂祖傳承,真箇是世事無常!」
經書中那些「青龍白虎、紫氣黃芽、玉女嬰兒」之類的隱喻也難不住他,這書生也不聲張,整日閉門自修自悟,遇見不懂的就找觀中老道旁敲側擊地詢問,歷時三年,總算學有所成。
燕赤霞自習成神通之後,從未在人前顯法,今https://www•hetubook.com.com日閑來無事到玉龍道院后的山林里練劍,遙見一道青光從頭頂飛過,青光中依稀可見一個寬袍大袖的小道士。
「不對!這妖魔如果不害人,他還用這團邪氣籠罩著杭州城做什麼?」
「更何況後來城隍爺還又託夢了呢,說是自己打退了來犯的妖魔,特地託夢向杭州城父老鄉親致謝。」
「此魔乃當年屈死的百姓變化而成,以因果循環之理找皇家報仇,我道家秉持清靜無為之心,還是莫要插手此事為好!」
「兩位想必知曉,我們杭州的城隍老爺是周青天,他老人家生前任浙江按察使便是嫉惡如仇,為民伸冤,深受咱們杭州百姓的擁戴。」
張牧之點了點頭,躬身朝年輕小販道謝後轉身朝前走去。
小道士使幻術隱藏了身形,和燕赤霞一起轉入殿內,來到神像左側一副描繪杭州風貌的壁畫之前,伸手輕輕一推,便進入了杭州城隍廟的靈境之中。
燕赤霞心中一急,在山林中縱身一躍,整個人身都被一道青色的劍光包裹著衝天而起,朝張牧之追去。
「大胆!居然敢直呼城隍爺名諱?」殿中文武判官都忍不住惱怒起來。
杭州城隍廟在吳山之中,始建於南宋南宋紹興九年,因年代久遠,原本的城隍神是誰已不可考。
這世間有機緣者並非只有張牧之一人,燕赤霞短短三年的修鍊,道行法力就已經超過了玉龍道觀中大多數道士了。
「就如凡人種田收割莊稼一樣,這妖魔總要化出分身來收割香火,只要看他用何種手段迷惑百姓,便可知其分身所在!」
「哦!你是文丞相請來的救兵啊!想來你在城中也看到了,那妖魔並未真的降臨,只是弄了團邪氣籠罩住了城池而已!」
但見他身形高瘦,面色紅潤,鬚髮漆黑如墨,長眉垂下直至耳邊,唇下鬍鬚及腹,身披青色道袍,手持一柄銀絲拂塵,正是一副有道全真的模樣。
城隍爺端坐于城隍廟裡,攜麾下文武判官、陰差、日夜遊神等一起出現在杭州城百姓的夢中,對百姓說是不日即將有妖魔來犯。
「我倆來此又不是和你打官司,哪裡需要給你什麼解釋?」
「瞧您這話說得!若是城隍爺落敗,我們杭州城早讓妖魔佔了去了,我等哪裡還有命在?」
所幸道家之人都是沖虛和氣的性子,又兼燕赤霞此人時常捐獻些香火,眾道士也就任他在觀中藉助。
張牧之眉心天眼張開,目運金光朝堂上端坐的城隍爺望去。
「這小道士莫非是往杭州城而去?乾陽子前輩昨日說杭州城如今被那妖魔佔據了,連城中諸多神明的分身都走了,這小道士去了豈不是送死?」
原來,八天前,也就是張牧之還未在南京朝天宮開始祈雨時,杭州百姓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八九歲的稚童,都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