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技術交流會
「這個會議的傳統我一直都很喜歡,不像傳統會議那樣目的明確,也沒有固定的出席人員,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提前找一些大家都覺得難度高且意義重大的議題,然後不設定任何約束地發散思維。」
劉芬明解釋說:「看到主持會議的葛老沒有?機械行業國家級優秀工程師,親手帶過許多國家級工程,是我們學校的博士生導師。現在他很少親自出手,但他的學生們做的項目都是省級深知國家級的!」
「嗯。」張苗苗點頭,知道這是王朝陽對他的鼓勵,那個形影不離的小本本早已掏出來,認真聆聽其他人的發言,遇到感興趣的地方便記錄下來。
張媽媽自然沒有其他意見。
……
「藉著機會,讓你倆漲漲見識吧!」
張連軍說:「去吧去吧,機會難得嗎!」
「你錯了。」劉芬明卻一副不容置疑的表情,「實際應用部分,只是附屬章節。只要有些實踐經驗的都能寫出來。難就難在光斑尺的構思問題和圖書,那才是整片論文的閃光點。還是那句話,這些都是你們的思考成果,我絕不會侵佔。」
雖然只是泛泛介紹,但劉芬明教授的表情卻顯得激動,如同電影發燒友在極力向其他人介紹喜歡的電影一樣。這位五十多歲的教授,說起這番話時,顯得精神頭十足。
論文的題目是《光斑尺的原理以及實際應用》,王朝陽第一眼注意到的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苗苗,第二作者是王朝陽,第三作者才是劉芬明。張苗苗對論文接觸的不多,對作者名字的排序概念不敏感,但王朝陽卻深刻了解其中意義。
「你倒是有眼力。」劉芬明回頭看王朝陽一眼,然後搖搖頭道,「把會議當成揚名立萬的機會,就變味了。」
不知不覺間,到了中午十一點半,劉芬明帶倆人在圖書館附近吃了午餐,中午簡單休息半個小時,到了交流會開始的時間。
接下來張苗苗細讀那片論文,王朝陽則盯著會議議題列
和*圖*書
表思考。「再說坐在葛老聲旁那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畢業於京華大學,赴美留學並取得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是葛老的愛徒之一,他既懂技術由善於做企業,如今在省級機械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
「這位葛老愛徒,貌似很亢奮。」王朝陽輕聲道。
聽著從劉芬明口中出來的光鮮履歷,王朝陽微微慨嘆,此前他沒想過交流會會有這麼多業界大咖參加,看來一定會不虛此行了。而張苗苗則震驚地說不出話來,跟那些光彩熠熠的履歷相比,她的簡歷就像白紙,難免產生自卑。
劉芬明教授卻習慣性地瞪眼:「難不成讓我占你倆的便宜?」
而且王朝陽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位葛老的愛徒幾乎所有議題都會參与討論,發表意見的方式頗有幾分「指手畫腳」的意味,每次其他人發表完意見,他都會針鋒相對地駁斥一番,但凡有跟他意見相左的,他也會毫無收斂地與之辯論。
議題和圖書是按照順序討論,光斑尺的話題排在後面,所以前面王朝陽和張苗苗沒機會說話,只是聽其他人發言。
王朝陽二人拿起那幾頁資料,簡單看了下其中一頁羅列的是本次交流會的議題,都是跟材料、機械、製造技術相關的課題。還有幾頁是劉芬明教授發表的論文。
「會議要下午一點才開始,這裡有幾頁資料你倆提前看看,中午跟我簡單吃個飯,下午一起參加。」劉芬明道。
王朝陽對這種交流會一向感興趣,技術交流本身也好,拓寬人脈也好,都是不錯的機會。看了站張苗苗,他說:「反正年也過了,在家待著也沒事,咱們去漲漲見識吧!」
張苗苗也不知道為什麼臉突然間紅了,也一心想去,但點頭之前還是看著老媽老爸說:「爸媽,那那我們就去一趟?」
相對於聽這些大咖們的觀點,王朝陽更大的關注點在於欣賞他們的思維方式……坦白講,絕大多數觀點對於王朝陽來說都沒有吸引力和_圖_書,但思維方式卻是另外一碼事。
王朝陽和張苗苗瞠目,才知道這位葛老有多厲害。
翟厚才離開后,王朝陽通過電話跟劉芬明教授進一步了解情況,大年初六的早晨和張苗苗前往省城。
王朝陽笑道:「沒那個意思。我和苗苗只是提供思路,論文出自您手。而且這篇論文中關於實際應用的部分,我和苗苗完全沒考慮過,那些都是您的想法。」按照貢獻度,您也應該是第一作者。
見微知著,通過這一個小小的細節,看得出劉芬明這位喜歡凶人的高知女性是很講究的,有個性又懂得尊重他人。
「不用緊張的,咱倆就是來學習的,沒必要跟別人比。」王朝陽捏著她發涼的小手,笑了笑又說,「而且就算比,你也未必沒有優勢,這點你要堅信!」
他對劉教授說:「劉教授太客氣了,論文是您寫的,沒有必要把我和苗苗的名字寫在前面。」
上午十點多,在省圖書館里見到劉芬明教授。不出十五都是年,倆人向劉教
和_圖_書授拜了年,劉教授帶倆人進入圖書館坐好,首先介紹所謂的「技術交流會」是啥概念。
技術交流會是大學每年都有的傳統,並不屬於正式會議,但其重要性卻非常大。還記得上次見面時,劉教授說她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其實就跟這個交流會有關係。當時敲定的幾個議題中,有兩個跟精準測量有關,所以聽完張苗苗的介紹她便著急回去構思解決方案。
地點仍然在圖書館內,一樓的一個並不算大的功能會議廳,與會人員不足二十人,主持會議的是一位戴著眼鏡的花甲老人,包括劉芬明在內的其他人都稱他為葛老。
「再看那個戴眼鏡的小個子老頭,別看他瘦瘦巴巴其貌不揚,其實是祖國第一批材料工程師,曾經在蘇德留學深造,精通三門語言,發表過的有影響力的論文超過二十篇。就在前年,他還受到莫斯科科技學院的邀請去參加國際交流,真正做技術的人啊……他的發言你倆要多留意,可以學到很多前沿的技術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