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音
第178章 一代宗師
沒有他,就沒有華夏眾多尖端裝備的基石。
郭宜城聞言有些驚訝地望向譚振華說道:「哦?看不出來,振華小小年紀,居然也聽說過那小老頭兒的大名?他的名聲雖然在我們業內如雷貫耳,但是因為從事的領域屬於基礎研究,並沒有被報刊雜誌拿來大書特書,你居然能知道他,不錯不錯。」
譚振華前世無緣此老一面,此刻聽郭宜城提起,不禁心潮澎湃,他說道:「郭老,您如果能請動此老出馬,此事必成,只是我有一個請求。」
高溫合金是當時航空、航天與原子能工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他從華夏既缺鎳無鉻,又受到西方國家封鎖的實際出發,提出大力發展鐵基高溫合金和高合金鋼的建議,同時提出稀土元素是中國豐產元素,也應在高溫合金中得到應用的建議。
在他的呼籲和推動下,1994年,華夏工程院正式成立,已經年逾古稀的他毅然出山擔任工程院的副院長一職,然而,已經站在華夏學術榮譽至高點的他並沒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腳步。
會是誰呢?
即便是在遭受挫折的嚴冬,在被打翻在地並冠以金屬研究所的「四家村」的罪名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哪怕被發配到一個中專培訓班教書,他也是盡心儘力地工作,短短半年時間里,他竟編寫了70多萬字的教材講義。
2010年,在他的倡導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結束了華夏此前碳纖維產業無序競爭的狀態,有機地將行業通過「產-學-研-應用https://m.hetubook.com.com」的產業鏈整合在一起,也一舉結束了華夏碳纖維受制於人的狀況,為華夏眾多新裝備打下了堅實的材料基礎。
1955年,歷經磨難的他終於在各方的努力下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並從1957年起負責金屬研究所「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工作」。
在他於94歲高齡蠟炬燃盡之後,留下了一代「華夏材料學之父」的傳說。
能讓郭宜城這樣年老德馨的行業翹楚都如此推崇,並稱之為「泰山北斗」的人物,那必定是在華夏學術界聲名赫赫,並且為新華夏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宗師巨匠。
1990年由華夏材料聯合會(C-MRS)召開的先進材料國際會議,他是大會主席之一。
這項研究後來直接服務於米國空軍。在其工作基礎上發展出來的300M超高強度鋼,解決了過去飛機起落架常因斷裂韌性或衝擊韌性不夠而發生事故的問題,成為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飛機起落架用鋼。
1992年由華夏金屬學會、米國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倭國金屬學會及南高麗金屬學會共同發起的「第一屆環太平洋先進材料與技術國際會議」,以及同年,由國際薄板成型研究會(IDDRG)舉辦的「第17屆國際會議」,他均當選為大會主席。
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師老擔任副主任。他在大力提倡在重視新材料的同時,關注傳統材料;他發現很多結構m.hetubook.com.com材料資源日益枯竭,便建議國家科技部,將大力開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鎂列為攻關重點;他意識到我國納米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將進入無序競爭的狀態,又上書政務院建議成立「國家納米科學技術指導協調委員會」。這些建議,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我想有機會,拜望他老人家一下,沒別的意思,就是純粹的想表達下我對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
「什麼請求?」
他還從資料室借來最新出版的外文技術書刊,沒日沒夜地進行研究。終於在資料中發現了一條新的信息,循此,找到了一種可做型芯的新材料。他組織大家迅速研製,多番試驗,終於成功。
師老的名聲,不如兩彈元勛中的那幾位響亮,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然而,正是他奠定了華夏眾多尖端裝備的材料基礎,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後來華夏的厚積薄發,龍騰東方。
師老一生,教書育人時,桃李天下;從事科研時,碩果累累;撰寫學術論文時,著作等身。
譚振華滿臉崇敬之色:「郭老,小子我好歹也讀過幾年書,也算生在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知道師老的大名是應該的。」
1950年,米國入侵高麗半島,華夏派遣志願軍開始和以米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進行了震驚世界的戰爭,米國司法部禁止學習理工醫學科的華夏留學生回國,他是被明令禁止回國的35名華夏學生之一。
師老不但在華夏國內廣受尊重,更在國際上聲譽卓著。
196hetubook•com.com6年,華夏第一代鐵基高溫合金在他的手中誕生,同年,華夏第一代氣冷空心葉片經過吹風和台架試車,宣告研製成功!
「那個簡單,那小老頭兒比我還年輕了十幾歲,見了我還得恭恭敬敬的叫聲老哥哥,你想見他,隨時可以,我來安排。」
碳纖維與師老此前從事的研究領域差異甚大,然而,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各部門和行業的號召力,組織起全國的專家,在他的領導下制訂了華夏碳纖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他還親自寫信給當時的華夏大長老,呼籲國家加大對這個行業的重視和投資力度。這些努力終於獲得了成效,華夏將碳纖維的基礎研究工作列入了重點發展方向,歷經十年攻關,終於形成了自己的產業。
師老,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傑出的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領路人,參与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戰略家,華夏科學院院士,華夏工程院的創立者、副院長、院士。
1964年秋天,他接到了研製新一代噴氣式飛機發動機中使用的高溫鑄造合金空心葉片材料的任務。
2010年,師老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新千年伊始,師老不顧自己已經80多歲的高齡,也不顧華夏多次舉全國之力搞碳纖維產業失敗的經歷,主動請纓,擔任碳纖維公關課題的組長。
經過充分動員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100人組成合金設計、型芯材料、冶鍊、鑄造、分析、測試幾個小組進行攻關https://www.hetubook.com.com。所有的助手們都對這位指揮官心悅誠服。
譚振華心念電閃,一個個名字從腦海中劃過,突然,他「騰」地想起一個人,脫口問道:「郭教老,您說的這位,莫不是師老?」
1948年9月,他進入米國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學習。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壓的原理,改進了100年前發明的用鋅從液鉛中提取金銀的方法。用從煉鉛過程中所得的鋅熔渣分離銀,使其純度達到90%以上。
生命不熄,師老奮鬥不止。
1988年在倭國東京召開的「新材料國際會議」,同年在米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材料大會」以及1991年在高盧,由歐洲材料研究學會(E-MRS)主辦的「國際材料聯合會在第一屆先進材料會議」,他是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然而,在譚振華曾經的歷史中,這一榮耀時刻不過是師老科學探索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節點。
1980年,年逾花甲的師老獲評華夏科學院學部委員(暨後來的科學院院士),終於在國家層面認可了此老的功績和能力。
1949年5月,他拿到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的碩士學位,1952年6月,又拿到聖母大學冶金系的博士學位,接著,便在麻省理工學院著名金屬學家M·科恩教授指導下從事硅在超高強度鋼中的作用研究。
他出生於1920年徐水縣大營村一個「詩書繼世」的大家庭里。父親是清末秀才,既有濃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強烈的愛國意念;母親出身於官宦之家,知書達禮,勤勞善良。他後來考m•hetubook.com•com入著名的保定師範,並在1940年,獨自步行到陝南,考入西北工學院礦冶系,開始了自己「科學救國、採礦救國」的道路。
1987年倭國東京大學成立100周年,舉行「材料與社會」討論會,受邀的1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他是唯一的華夏學者,並在大會上做了學術報告。
50年代,他是米國金屬學會(ASM)會員;80年代,他是米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員。
然而,他並沒有放棄回歸祖國的努力。他利用自己和一名印地籍留學生的良好關係,將一封懇請回國的信件交到了印地駐米國大使館,再輾轉交到了當時華夏的周首輔手上,周首輔利用這封信件,揭穿了米國政府說這批學生是自願留在米國的謊言,並最終通過艱苦的談判,用釋放高麗戰爭中俘虜的一批米國飛行員的條件換回了這批留學生回國的權利。
當代航空發動機的關鍵部位是高溫渦輪,人稱「發動機的心臟」,而渦輪葉片又是這其中關鍵的關鍵。葉片金屬在長期工作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決定著噴氣發動機的功率,也決定著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因而,渦輪葉片的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航空發動機和高溫合金的水平。
他本是研究物理冶金的,對空心葉片十分陌生。於是他將所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組織在一起參与研製方案的制定,使方案既汲取國內外的一切信息,又建立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基礎之上。
從設計開發到研製成功,他們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而不列顛,在這之後走完這段路程,卻整整用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