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潮起
第363章 路從腳下起
「十號」工程,終於要開始了啊!譚振華心中感嘆。
譚振華這樣想著,找出了幾張紙開始寫寫畫畫,他要給謝廣豐寫一封信。
正是由於3607所在「204」、「208」這兩個型號上的糟糕表現,作為用戶的空軍終於按捺不住,向三機部提出了強烈的要求,才讓航空口終於向四機部完全敞開了競爭的大門,4014所也得以擠進了機載雷達領域,並一發而不可收。
但是,華夏羸弱的電子工業基礎以及3607所不算太強的研發實力,使得這部雷達的研製歷程步履維艱,事實上,這部日後裝備代號為「204」的火控雷達,在譚振華的眼中就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廢柴。
雖然「204」的研發頗多坎坷,但是,基於照顧本系統內兄弟單位的原因,當「J-8II」在1980年9月獲得國家立項並開始正式研發歷程的同時,「204」的改進型號「208」雷達的研製任務還是落在了3607所的身上,只不過,這次多了一https://m.hetubook.com.com個負責批量生產的協作單位:四機部的4780廠,也就是日後紅遍大江南北的彩電生產企業「川長虹」的前身。
可以說,正是這款戰機的研發成功,將華夏整體的飛機設計與製造能力推進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沒有它,也就不會有後來登上頂峰,石破天驚的「J-20」!
在譚振華的前世,4014所的各款產品裝備在華夏空軍大到戰略預警機、戰略轟炸機,小到噴氣教練機的各種型號飛機上,幾乎壟斷了華夏機載雷達這一領域,並在國際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
「J-10」戰機,在譚振華前世的歷史之中,在華夏軍工裝備的發展史上,具有無比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華夏完全按照自研戰機規範設計研發的,首款跟上世界主流潮流的第三代戰鬥機!
新華夏使用過的第一種機載雷達,就是隨著「米格17」及「米格19」這兩款飛機中的夜間型號一同進入華夏的蘇俄「圓
www.hetubook.com•com錐掃描體制單脈衝搜索雷達」。這兩種飛機的白天型都是沒有裝備雷達的,夜間型裝備的雷達也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測距和搜索功能,而且有效作用距離短、抗干擾能力差、可靠性不佳,低空探測效果幾近於零。
因為這件事情關係到了華夏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戰機上最重要的電子系統——火控雷達的發展和研製路徑及歷程。
但是,據譚振華所知,「十號」工程從1982年開始立項討論,1984年最終拍板立項直到1998年首飛,2002年正式交付部隊試用直至2003年最後定型驗收,「J-10」走過了漫長的21年艱辛歷程,期間,甚至多次面臨下馬的坎坷窘境。
哪怕,就是早一天也好啊,讓「J-10」早一天起飛,就能早一天保衛華夏的藍天!
而因為這個原因,原本定位於全天候殲擊戰鬥機的「J-8」只能又被空軍當成了白天型戰鬥機才勉勉強強通過了驗收。
路從腳下起,那就先從幫和-圖-書宋文華順利拿下「十號」工程開始吧!
可惜,譚振華前世是搞電子和雷達的出身,對於飛機完全是個門外漢,僅有的一點知識也大多來自於前世工作中與飛機打過的一點點交道以及出於興趣愛好而從軍事論壇以及科普讀物上看到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知識,對於真正如何研製一架戰機來說,作用幾近於無……
當然,「208」不出意料地又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坑貨,而裝備了該型雷達的「J-8II」某改型在譚振華前世的網路上也因此被噴成了「和平鴿」……
當然,賁放賁大院士日後又收了一位名叫林幼全的真正弟子傳人,並在此人的帶領之下,一舉將華夏機載火控雷達相控陣化、相控陣雷達「白菜」化,甚至在各項主要功能參數上全面超越了「掌握核心科技」的米帝,那是后話。
「204」雷達,採用了弱雞的單脈衝體制,坑爹的卡塞格倫天線,探測距離短不說,可維護性能也糟糕至極,還經常漏警或虛警,幾乎完全沒法正常使用……就和-圖-書這麼個玩意還一直折騰到1979年才勉強定型驗收,而其時,距離「J-8」1969年的首飛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
可「十號」工程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程,它的發展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制約,需要解決的問題成千上萬,就他所知,「J-10」身上採用的新技術高達60%,遠遠超過新型號採用新技術一般不超過30%的普遍認知,這也充分印證了郭蓉瑋對宋文華的評價:「他就是個愛冒險的性子。」
譚振華當然知道「十號」工程對於華夏航空事業的重要性,那麼,身為一名重生者,自己能做些什麼,好讓「J-10」的誕生少一些波折呢?
而其時,原本因為並非同一系統且一向以「大型遠程預警雷達」聞名華夏而被機載雷達競標選型排除在外的4014所,早已悄悄開始了機載雷達的預研工作並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就是譚振華的另一位老師賁放,他最重要的助手與合作者,就是前文介紹過的韋川安。
譚振華想
www.hetubook.com.com起的,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賁放、韋川安、林幼全,4014所的這兩代人三位大牛,才是華夏機載火控雷達研製歷程中最關鍵的三位功勛人物,而他們三人合著的那本《機載雷達技術》則是這個專業領域內被奉為圭臬的至高聖典。
畢竟,這位林幼全同學與譚振華同歲,今年才剛剛考上寧都航空航天大學,開始了自己大學生涯。
而在華夏與蘇俄徹底鬧掰以後,就連這種簡陋的雷達也斷了來源,為了能給正在研製中的自研戰機「J-8」配上雷達以使其具備夜間作戰能力,三機部將仿製改進蘇俄機載雷達的任務交給了本系統內唯一的一家雷達研究所既3607所。
所以,從技術上對宋文華進行幫助是沒可能的,那也只有發揮些自己的特長以及重生者的天然優勢,助自己這位宋老師一臂之力了。
新華夏立國之初,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基本都走過了「引進-吸收-仿製」這一過程,而所謂「引進」的源頭,當然是當時的陣營老大哥蘇俄,機載雷達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