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漸
第702章 初心
譚振華沒有辜負他,聽完了這個故事之後沉默了良久,隨即便起身恭恭敬敬向師昌旭鞠了一躬道:「小子受教了。」
來自IAI的正式邀請函已經送達,全部的手續都已經辦完,譚振華即將和4014所的雷達技術團隊一起登上飛往特拉維夫的航班。
直到有一天,師昌旭找到了他,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不過,他目前要解決的最重要也最沒有把握的事情,其實還是那部讓他魂牽夢繞的EL/M-2021B。
可譚振華自問自己還是一個有底線的人,至少,他不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去隨意操縱他人,特別是無辜平民的生死。
譚振華有這麼多事情需要關心,慢慢的,也就將那個關於「Plan B」的心結漸漸拋諸了腦後。
至於譚振華訂購的一批「大玩具」,也在不列顛宇航公司不懈的努力下,獲得了出口巴鐵的許可,不列顛政府全體成員都殷切地盼望能藉此打開巴鐵的軍火採購市場,多賣一些裝備,好掙點小錢錢來填充一下剛因為被打劫過而空空如也的國庫……
甚至現在的他,連說都不能說。
不知怎的,最近在他的腦海中總有一句話在不停地迴響,那是潔西卡曾經告訴過他的:「你完全不能理解有些人的下
和*圖*書
限有多低,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下限。」以一己之力,一步步幫助自己的祖國實現大飛機的夢想,譚振華自認為,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這個目標都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是高尚的。
師昌旭其實並不知道譚振華頹廢的真正原因,但他知道,譚振華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他講的這個故事,也許能幫助這個胸懷抱負的年輕人看清自己的路。
能阻止那些人實施他們的計劃嗎?
與雅各布見面之後的幾天中,譚振華一直過得渾渾噩噩,他心中隱隱有一個猜想,可這個猜想的內容太過於驚悚,讓他在這個猜想沒有真正發生之前,都不敢肯定這世上竟然真的有人可能會為了利益而將其付諸實施,而且,他除了一個Plan B的名詞以外,根本沒有任何證據,這讓他有一種深深的挫敗和自責。
也許梁思理這一輩子都不可能過上林樺那樣的物質生活,工作成果中的絕大部分也是殺人的兵器,但他是為自己的祖國而工作,畢生奉獻的結果也是為了保障華夏的國家安全,所以,他一定無愧於心。
可為了實現高尚的目標,就可以縱容卑鄙的手段嗎?
為了搞定這事兒,他已經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動用了極
和*圖*書
大的人脈,也為此而欠下了不少人情債。他自問自己算不上一個好人,為了在短時間內聚集起能夠幫助他達成目標的財富,也曾經施展過很多不那麼光明正大的手段,而在他施展這些手段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他認識或者不認識的單位或個人因此而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比如被他割了好幾遍韭菜的香江眾,比如被打劫了國庫卻不得不忍氣吞聲的不列顛政府,比如與他個人遠日無怨近日無仇的麥道公司,比如正在被他惦記的格魯門,比如被人狠狠修理了一頓卻連到底是誰在害他都沒弄清楚的背簍將軍丹瑞……
答案顯然是不能。
譚振華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好讓自己今後不會面對良心的譴責,可當他將整件事情的前後來龍去脈以及所有牽涉到的人和企業都細細捋了一遍之後才發現,他根本什麼都做不了。
而梁思理卻不忘初心,在1949年新華夏成立的當年就選擇了回歸,並將畢生的精力和才華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祖國,從「東風1」到「東風5」,從「長征1」到「長征3」,他負責了華夏目前已經研製成功的每一款導彈及運載火箭的自動控制及慣性導航部分,是華夏戰略投送力量真正的奠基人之一。
一旦成功,www.hetubook•com•com華夏的機載雷達技術必能躍上一個全新的台階。
這是譚振華左思右想也沒能得出結論的問題。
而現在,入場券已經握在了他的掌中。
心結暫不能解,但譚振華已經重新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時間不多,而在倫敦正在進行的事情卻很多,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這兩人原本也都是至交好友且年歲相當,都曾經抱著科技救國的理想一起出國留學並成為了同學,然而,這兩人最後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幾乎所有人都看出了他的狀態不對,但沒人知道原因,也就更不知道該如何勸解。
故事的主角是兩個人,都是師昌旭的故交舊友,這兩個人,一個叫梁思理,乃是啟超先生幼子,另一個叫林樺。
他能將自己的猜測告訴誰?又有誰會相信他?
師昌旭帶領的碳纖維談判團隊也已經與羅羅公司達成了框架協議,雙方正在就一些關鍵技術的細節問題上深入探討;吳達觀與胡克爵士稱兄道弟,不是攜手遊覽不列顛的大好河山就是打打高爾夫,手下的團隊卻天天吵得面紅耳赤,對如何交付兩款發動機的技術狀態斤斤計較、寸步不讓……
譚振華望著機翼下漸漸遠去的英倫三島,默默地對自己提了一個小小的問題。
順帶的www•hetubook.com.com,也非常有可能實現譚振華對現任麥道副總裁、亞洲區總裁張振中先生個人的「小目標」。
而且,還有一樁事關哲學和道德的悖論也一直縈繞著他。
林樺最後選擇留在米國發展,因為那裡不但生活條件優越,且能提供給他完善的科研保障條件,這讓他覺得米國才是能供他施展抱負的地方,而他也確實憑藉這些有利條件做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成為了波音公司空天技術方面的首席科學家,而他最成功的作品就是米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基石之一——射程達到一萬四千公里,可覆蓋蘇俄及華夏全境的「民兵」戰略導彈。
「BAC」項目的推進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經「香江航空科技公司」授權,王清平、馬鳳山負責的團隊已經代表HATC與「不列顛宇航公司」簽署了正式協議,正在進行全部技術資料的移交,從西飛廠調集而來的一支專門負責拆卸生產線的施工隊伍也已經抵達,正在協同Weybridge工廠方面一起,討論最終的拆卸施工方案;做為打包條件之一,「港龍航空」向不列顛宇航公司訂購兩架「BAC1-11-700」的合同也已經簽署完畢,預付款也已經到位,不列顛宇航公司甚至非常上道地給譚振華插了個隊,飛和圖書機兩個月後就可以交付。
重生以來,他還是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如此無力。
中東,那個全藍星最動蕩的地區,究竟有些什麼在等待著自己呢?
而且就算有人真的肯相信他,又能如何?
他現在還沒空考慮欠布盧門撒爾和索羅斯的人情債要怎麼還,因為他首先要解決的是,安全、穩妥、可靠地將這部雷達及其全部技術收入囊中。
假設他的猜測真的變成了現實,那麼,麥道面臨的就是致命一擊,本已經焦頭爛額的麥道恐怕是逃不過這一劫了。麥道如果倒下,按事先達成的默契,波音及羅克韋爾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兩家將分別獲得其民用及軍用的業務,立時變成行業內的巨無霸,而由麥道一手推動的「MD-82」入華計劃也必然無疾而終,這對於譚振華手上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的「BAC」計劃顯然非常有利,甚至有可能籍此而一舉結束「掛羊頭賣狗肉」的尷尬局面而轉正,獲得華夏國家層面的認可和支持。
師昌旭講的故事其實並沒能完全解開譚振華的心結,但是,他從中聽出了老人家的殷切囑託,也明白了他講這個故事的初衷:他不希望譚振華為世事所迷,而忘卻了初心。
所以,這些天來,他的整個人都顯得蔫蔫的,無論誰找他商量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