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焰火 第1451章 新的計劃(四)

第七卷 焰火

第1451章 新的計劃(四)

起落架部分需要怎麼改,符合什麼樣的性能才能經受得住彈射時的拉力和著陸時的衝擊力;飛機的升力係數達到多少才能滿足艦上起飛/降落時的需求;機翼上的摺疊機構是如何動作的,又要怎麼設計、採用什麼材料製造才能正常工作、用來拉住阻攔索的尾勾又有什麼設計要素……如果沒有經驗、沒有參照物,這些問題僅僅依靠設計師的想象再用試驗來論證,那必然要花下去海一樣的時間和金錢。
所以同學你看,就連後來窮到掉渣的羅剎毛子最後都放棄了蘇33,寧可讓生產好的24架戰機全部停飛,也要都換成小了一圈的米格29K,這很能說明問題。
而且從仿製開始的研製其實是很難的,特別是要更改原始設計的時候就更難,因為再強大的逆向工程能力也無法做到完全理解當初設計師的設計思路和相法,可對於一架如此複雜的戰鬥機系統來說,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隨便哪一處都不是能隨隨便便改的——前文曾經舉過和-圖-書一個例子,以華夏此時的機載PD雷達造詣,用綜合水平衡量完全爆了毛子一條街,可你還不得不捏著鼻子接受蘇27上那個1噸重的N001雷達,就算你把它換成輕一半多的國產貨了,還得在機頭裡面加上配重塊。
這架戰機太大了,是全球所有艦載戰機中個頭最大的一個,而很遺憾的是,華夏當時的航母又是艘中型的滑躍航母,二者之間的匹配其實是有問題的,論壇上的軍迷們對這型戰機也是愛憎分明地站在了兩個陣營,彼此打過無數口水仗,甚至恨不得來個真人PK,但不匹配就是不匹配,譚振華認為,不能因為這型戰機是華夏設計製造的,就不能指出它的不足了,不文過飾非、知不足而進取才是正確的態度。
需要說明的是,「JH-7B」這個項目中的「一機三型」三個型號待遇還是有所不同的,其中,「JH-7B」、「JH-7BS」是獲得了國家立項的正式型號課題,有來自國家的經費撥款以和*圖*書及空海兩軍的投資,譚振華作為投資參与者之一,其成果將參照之前的方案,他擁有出口產品的銷售權;而最後的這個「JH-7BH」則沒有華夏國家和軍方的參与,算是3603所、西飛廠以及「香江防務集團」的合作項目,完全的出口型號,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看不到華夏本國有任何裝備跡象的——華夏連航母都沒有,要艦載機來做什麼?對吧?
這也就是譚振華決心在「飛豹」戰機的基礎上繼續投資不斷發展新型號的信心所在,這型戰機可是3603所的原創,對其氣動外形和內部結構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當初選擇了稍顯激進的第三方案,就給這型戰機打下了良好的氣動和結構基礎,現在要在這架戰機上做改型,自然要比從頭搞一型飛機輕鬆很多。
不是有一句名言叫做「改動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么?這話從本意上來說,其實也沒錯的,究其原因,就是這個「原始設計」不是自己設計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https://m•hetubook.com•com以然,這也就是在譚振華的前世,堅持仿製,擁有8位院士的「沈霍伊」從90年代初開始折騰側衛,30年的成果也就是用華夏產的現代化航電雷達設備造出了一架華夏版的蘇30MKK——殲16;而堅持原創的「成洛馬」卻能在「殲10」之後研製出「殲20」的重要原因。
他還有盧赫生這個艦載機領域的「超級外掛」,那不把老爺子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豈不是白瞎了當年他絞盡腦汁搞垮格魯曼花掉的那一番功夫了?
蘇33的空重18.4噸,最大載油量9噸,最大載彈量6.5噸,最大起飛重量32噸,最大作戰半徑超過了1500公里——可這些漂亮的數字都只是紙面數據,完全不具備實際意義。
盧赫生盯著譚振華看了半晌,微微搖了搖頭,心中輕輕嘆了口氣,一面哀嘆自己的寶貝孫女怎麼找了這麼個不安分的小子,害得我老頭子70多了還得跟著瞎忙乎,一面問道:「振華你知不知道要改m.hetubook.com•com這架飛機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別的不說,就這發動機你上哪裡搞去?」
在譚振華的前世,華夏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通過從烏克欄獲得的一架「蘇33」原型機T-10K-3后才依靠強大的逆向工程能力解決了這些核心技術問題,不過實話實說,對蘇霍伊血統的「側衛」家族T-10K-3的華夏發展型號「殲15」,譚振華本人是相當不感冒的。
譚振華點頭道:「是的陳總師,我已經決定了,花再多的錢,也要把這架飛機搞出來。」
以蘇33的母艦「庫茲涅佐夫」號為例,其上共有3個起飛點,其中1、2號為短起飛點,跑道長度105米,從該跑道上起飛時,蘇33的起飛重量要被限制在24噸之內,而戰機本身的空重就達到了18.4噸,那重量較大的對艦武器就別想了,只能攜帶2中2近4發空空導彈執行對空任務,還最多只能加一半的燃油,再加上滑躍式起飛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燃油,那這架戰機升空后能夠真正滯空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時間就非常有限了,其作戰半徑恐怕很難超過500公里;即便犧牲出動率從3號起飛點以195米的長點起飛,最大起飛重量也被限制在30噸之內,也就是說,要麼少裝油,要麼少裝彈——既然如此,那要這麼大的機身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年陳義堅同意展開這個課題的研究,也是出於想要多做一些探索多積累一些技術的出發點,也是想在課題的預研推進過程中多從盧赫生身上榨點乾貨出來,為本單位多留下點有用的技術儲備,可今天再看到了譚振華拿出的草圖,他是真坐不住了。
以盧赫生現在的年紀,再讓他擔任具體設計工作顯然是不可能的,但他的重要作用就在於,他這一輩子設計的絕大部分成功的作品都是艦上型號,對飛機上艦需要做什麼功課完全可以說是信手拈來。
他指著譚振華攤開的草圖問道:「振華,你真的決心要搞這麼一架飛機出來?」
咱們可以用一組數據來說明一些問題,就以「殲15」的異國孿生兄弟「蘇33」為例,航母同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