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星灼
第1525章 讓我們開始吧
少到了什麼程度呢?
讓我們記住以下四個星光閃耀的名字:王達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因為這四位,正是「863計劃」最初的發起人!
「哦?是什麼?」
海灣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已經告訴了華夏人,不行。
作為「863計劃」的首倡者之一,華夏科學院院士陳芳允無疑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是,彼時的華夏,無論是在空天技術領域還是在通訊、測量領域,都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甚遠,需要追趕的課題實在太多,而且那時正是所謂的「華夏與西方世界的蜜月期」,只要不是涉及特別敏感技術的裝備,只要肯給錢,那真是華夏看上什麼,就能賣給你什麼,而且在那段時間,華夏也確實從西方世界買到了不少好東西,就連涉及關鍵技術轉讓的生意都做成了很多起,GPS這種花費巨大的系統級應用,當時的主流意見就是——米國人既然已經搞出來了,那我們用他的就行了唄?
這項計劃從1986年開始實施,直到2016年才被另一項更為宏大的計劃所取代而和*圖*書退出,也就是說,「863計劃」是華夏整整30年科技發展的綱領性計劃!
陳芳允搖頭嘆息道:「如果按照一般流程的話,應該是這樣的,但我們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困難。」
讓我們將時光暫時回溯到一個重要的年份——1986年,這一年,是華夏現代科學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年份,其重要程度,堪比當年研製成功「兩彈一星」!
前蘇俄和東歐的劇變,西方世界徹底撕下了對華夏溫情脈脈的面具,關上了絕大多數合作大門的實際行動告訴了華夏人,不行!
「測試衛星是一顆東方紅二號甲型通信衛星,在8月到9月的連續測試中,設立在京城的測試點獲得20-30米的定位精度,這一精度與米國的GPS未加入SA干擾前的精度相近,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計劃提出后,在經過了8個多月時間,充分徵求了各行各業的意見之後,1986年11月,華夏正式批准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選擇了對華夏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hetubook•com.com大影響的太空探索、生物技術、信息通訊等7個領域,15個主題項目作為突破重點,僅在計劃正式開始實施的第一年,也就是1987年,被列入該計劃的華夏科研工作者就高達上萬名!
譚振華深吸了一口氣,沒再猶豫,點頭輕聲道:「我懂了,讓我們開始吧,需要我做些什麼?」
而眾所周知的是,這30年,正是華夏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迅速騰飛的30年!
因為就是在這一年的3月,新華夏的領導者們和科研領域內的頂級專家學者、各學科的領軍人物們共同制定了新華夏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個科研產業化的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代號「863計劃」。
「實驗的結果怎麼樣?」
「這個問題我來解釋吧。」張部長插了進來解釋道:「這個困難,我有一定的責任,但,我也實在是沒辦法。」
300億美元!
譚振華點頭道:「實驗取得了成功,這是好事啊,說明你們建立的理論模型是正https://www.hetubook.com.com確的,也為將來的華夏版全球定位系統奠定了數據及理論基礎,那按照華夏一般的科研流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可以將課題從預研轉入實際立項了吧?」
陳芳允是這麼說的:「1989年6月,「雙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統」召開了最後一次技術方案可行性論證會,會議討論通過了這個系統的框架和技術要求,但這些都是理論上的,在工程實踐中是否真的可行,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試驗來證明,但這個預研課題有限的經費,根本無力承擔為此建造一顆新衛星來做試驗的費用,導致課題一度陷入了無法繼續推進的窘境,後來我們打聽到航天部有一顆在軌的通訊衛星已經壽命耗盡即將報廢,但還勉強能工作一段時間,於是趕緊向上級領導申請了以這顆衛星來做實驗,這才保住了這個課題。」
事實上,在從冷戰末期直到後來蘇俄分裂,「格洛納斯」系統的維護就一直很成問題,衛星,是有一定使用壽命的,由於前蘇俄在多個領域內的技術都落後于米國,他們的衛星使用壽
和-圖-書
命就更短,「格洛納斯」系統中使用的衛星,壽命只有3年,是米國衛星的三分之一,而由於蘇俄自身的經濟內憂外患,他們經常無法在衛星到壽后正常執行替換,這也導致了「格洛納斯」系統的可靠性非常堪憂。即便以譚振華此時的身家,聽到了這個數字也不禁為之咋舌,這才是真正的,需要舉國之力投入才有可能實施的重大工程,以當前的華夏國力,不是不能做,但一旦做了也肯定會導致一個後果——「863計劃」中其他無數華夏亟待投資發展的項目,將不得不消減投入的資金,僧多粥少,就是這麼無奈。
連前蘇俄這樣的國家,負擔這樣一套系統都這麼吃力,可以想見,華夏的決策者們在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時,會多猶豫了。
但不搞這套系統,能行么?
由此可知,「雙星定位通信系統」這個純預研性質的課題,雖然被列入了「863計劃」,但其優先順序肯定很低,因此能得到的經費支持也就很少很少。
「譚博士,你長期的米國工作學習,應該也多少聽說過米國GPS系統發展的一些內幕吧。」和-圖-書張部長說道:「根據我們的追蹤觀察,不算第一代試驗性質的DNSS,從1973年GPS系統正式發展開始算起,米國人已經持續在這套系統上投資將近20年,衛星也從1989年開始逐步升級到了更先進的BLOCK-A,米國人為這套系統花費的總投資,高達300億美元!」
是以,在那段時期內,華夏研製的很多裝備上,都應用了米國的GPS技術,包括譚振華本人投資的「飛豹」戰機、「哈立德」坦克,其上也有GPS定位系統,很多華夏裝備的老式武器系統為了定位方便,部隊還專門採購了一批手持式的GPS定位終端捆綁到了這些裝備上使用,就連在這段時期內研製的部分型號的戰術導彈都使用了GPS作為定位的手段之一。
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將涉及國防和國計民生的核心技術寄托在別人身上,這對華夏來說,是絕對行不通的!
從這個投資額也可以看出,當年冷戰高峰時期,米蘇這世界兩極為了能壓過對方一籌,是多麼的不惜血本。
譚振華轉向了張部長,滿臉的疑惑,其實心下早已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