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小說十八史略(參):楚風漢雨〔秦~前漢〕

作者:陳舜臣
小說十八史略(參):楚風漢雨〔秦~前漢〕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〇六七 迎接決戰

〇六七 迎接決戰

(我應該明確地對他們有所承諾……)
「韓信和彭越說好要出兵,卻沒有來,這是為什麼呢!?」劉邦問張良。
就在這放浪時期的某一天,當地一名以屠宰為業的年輕人用挑釁的態度對韓信說:
——戰勝時,我一定不會虧待你們。你們相信我吧!
韓信和彭越一旦向漢投靠,割據各地的群雄一定會有「漢之形勢似乎轉佳」的印象。
武涉、蒯通等遊說之士前來主張「天下三分之計」。
五比五的態勢變成六比四時,六分的這邊在力量上比對方強兩分,這是決定性差距。劉邦對此十分瞭解,祇是不敢確信韓信和彭越一定會靠過來。因此,他猜測張良做此斷言,一定有什麼根據。
劉邦派遣使者攜帶刻在竹簡上的誓約書,這回極為莊重。
「與韓信和彭越的部隊會合後,我們的兵員數會超過楚軍。不趁這個時候攻滅楚,無疑是縱虎歸山。現在讓項羽回東方去,下次出現時,他可能已不是我們所能對付的。」
「你是不是把這名使者放走了?」
現在的韓信已是獨當一面的將領。不過,還談不上是爭霸天下的大集團首領。爭霸者已剩劉邦和項羽這兩人,韓信祇能在兩者之中擇一而從。
「換成怎樣的信呢?」
項羽軍隊雖然兵員數眾多,卻因東西奔波而筋疲力盡,同時,軍糧也所剩無幾。與之相較,劉邦雖然在兵力上略遜一籌,兵員卻由於休養充足而精神飽滿,兵糧也相當豐富。
到現在為止,天下將歸楚、漢當中的何者,還是無人能判斷。
秦滅亡後,韓信知道在項羽麾下永遠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便轉向投靠被封蜀地的劉邦陣營。實際上,並不是被挖角,而是好不容易找到門路投靠。
中立是不被容許的事情。無論是劉邦或項羽,一旦打倒對和-圖-書方,緊接著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掃蕩未曾追隨自己的雜牌軍。韓信軍團就規模而言,充其量祇是較大型的地方軍團,應屬於受討伐之列。
劉邦對諸侯的身價知道得很清楚。陳以東至海的偌大領地,應該比韓信本身所希望的為大。許諾於彭越的部分,也是超過其身價的土地。
(不過,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應該慷慨一點。想要成為天子的人,會在乎這一點土地嗎?」張良回答。
雖然疲憊不堪,但戰鬥經驗豐富的楚軍,挾其在兵員上的優勢,將追擊前來的漢軍擊破。漢軍祇有逃進固陵城,深挖壕溝,嚴陣以待。
在這個目的之下,非締結和平條約不可。劉邦遂派一名叫侯公的部屬為使節,進行和談事宜,結果決定以河南鴻溝為界,談妥此河之西歸漢,以東歸楚,雙方各分東西,人質之歸還則於和約成立的同時見諸實行。
「不行!我們必須對項羽發動追擊!」
「你是不是用了計策?」劉邦問道。
佔上風的劉邦,有件事情非利用這個機會不可——要項羽歸還被抓去的自己雙親和妻子。
他想做的不是三分天下之一主,而是「君臨天下」。可是,目前沒有這個力量。因此,較聰明的方法應該是,先密切跟隨可能取得天下的人,然後伺機奪權。
「這還用得著說嗎?回去讓士兵休息一段時期,以準備他日與楚對決啊!」劉邦回答。
「項羽提出什麼樣的條件呢?」
在項羽赴東方討伐彭越之前,楚漢雙方曾在廣武山(今河南省滎陽市)對峙,當時兩軍之間有一千仞深谷,因而不可能展開直接作戰。但雙方的距離很近,甚至看得到對方的臉孔、聽得到對方的聲音。項https://www.hetubook•com•com羽這時候隔著廣武之谷對劉邦喊道:
這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疲勞使然,也有可能是自從愛上虞姬後,對人變得較為寬厚的緣故。
有意拉攏韓信軍團的,不是祇有漢而已,楚方當然也與韓信有所接觸。此刻的韓信正在衡量楚、漢兩者的形勢,以決定去向。
所以,判斷的基準除了強弱問題外,是否容易奪權也是要點之一。
「這一點我有同感……」
韓信默然不語。
「該答允給他們多少土地呢?」劉邦問道。
這件事情傳遍了整個淮陰街。
他祇是如此告訴他們。
張良甚有把握地說。
天下一分為二時,展開的是楚漢之爭,韓信根本沒有插手餘地。倘若分為三,韓信就有以第三勢力躍登舞台的機會。想到這一點時,韓信有些躍躍欲試。
雖然他是頗有野心的人。
「漢王似乎沒有取得天下之意。不然,他不可能處死如此壯士的……」
韓信為人有一種魅力,祇是這個魅力不易被人察覺。他在擔任接待職務的官員時,曾經因某人的罪被連坐,被判斬首,眼看就要被斬時,他慨嘆地自言自語道:
項梁呼應陳勝、吳廣之造反,率兵經過淮陰附近時,韓信曾經投身這個軍團,不過,並沒有受到特別重用,被派任的祇是下士程度的職位。項梁陣亡改由項羽接任為楚之領袖後,韓信才晉陞為將校。此時,他為了出人頭地,曾經提出頗多建言。但項羽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採用下級將校的獻策。
聽到這句話的夏侯嬰,發現韓信的相貌非凡,遂下令中止處刑。
有一回,讓曹咎守成皋城而自己東進的項羽,對負隅頑抗多日、最後才投降的外黃城人民,原本已發佈悉數誅殺之命令,卻因一名十三歲少年之勸說而收回成命。和圖書
「這個理由主上應該明白才對。」張良回答。
「打仗要憑頭腦來打,我又不是動物,何苦與你力鬥!?」
因此,劉邦漢軍較諸項羽楚軍反而佔上風。對於這一點,項羽也不得不承認。
「楚派遣到齊王(韓信)處的使者剛好被我抓到——」張良笑著回答。
對此,劉邦嗤之以鼻道:
劉邦對這一點明白得很。如果換他居於韓信或彭越的立場,為派出數萬乃至十數萬大軍,除非有具體的承諾,否則有所猶豫是一定的事。
這則軼事充分顯示兩人性格南轅北轍。由雙方統帥單打獨鬥,以決定兩軍勝負——這樣的建議由項羽提出,極為自然。此處值得注意的是:從不以民苦為意的項羽竟然說出體恤人民之語。莫非項羽到這時才對深受戰亂之苦的老百姓湧起憐憫之情?
張良這時開口問道。
使者還沒有回來之前,張良已如此斷言。
「是嗎?!」
「一旦發現琅邪徐福所擁有的財富時,項羽等於得到百萬援軍。由於這一次的天下大亂,徐福再也無法掩蓋擁有巨富的事實。倘若這份財富為項羽所掠奪,就算我們拿整個關中之富也無法與之匹敵!」
劉邦立刻決定追擊項羽。他派遣急使至韓信和彭越處,約定在一個叫固陵的地方會合,然後攻楚。
張良以平日難得一見的強烈語氣說。
張良如此力說。
劉邦往前微傾身子問道。
「韓信先前曾對項王作試探,項羽這次是叫使者送回信。我在不引起懷疑的範圍內,把這封信改寫成語氣傲慢的文字。這麼一來,韓信篤定會靠向我們。」
韓信是以「受過胯|下之辱」而聞名的人物。
「六比四還不算萬全吧?」
「不,能維持六比四,天下形勢等於已經定了。」
漢四年,出兵北方之燕及東方之齊的韓信,自立為齊王。和*圖*書劉邦當時在滎陽被包圍,因此,雖然對韓信之自立頗表不滿,卻也不得不予以承認。
就情誼而言,韓信與劉邦的關係較為深厚,他曾經擔任過漢之大將。雖然他也在項羽陣營待過,但在那裡始終沒有晉陞機會,項羽的確無識人之明。不過從這樣的人手中奪權,或許較為容易——韓信正在做諸多評判時,接到項羽所派使者前來的報告。
項羽這才鬆一口氣,卸下武裝,啟程返回東方。劉邦也準備朝西方出發。
「可是,我們的兵員不多啊!」
「幹嘛要回西方去呢?」
眾豪傑無不企圖取得天下,但在這最後階段,剩下的祇有劉邦和項羽兩人。從爭霸戰中被篩落的豪傑們,現在持的是「靠哪一邊較為有利」的觀望態度來決定進退。貿然跟隨敗者,結果當然是吃大虧。
劉邦說不出話來。原來要他們出兵時,劉邦含糊其辭地,並沒有把報酬之事談妥。
「是嗎!?那我們向東邊進軍吧!」
劉邦進軍到固陵,然而,左等右等,卻沒有看到韓信和彭越的軍隊。
韓信因險些被斬,而第一次遇到發現自己魅力的人。後來,他被蕭何器重,由上校晉陞至大將。
「難不成你是啞巴,聽不見我說的話嗎!既然是個膽小鬼,你就爬過我的胯|下吧!」
韓信立刻否定了這個可能性。與楚、漢二者比較時,韓信的勢力,仍明顯遜色。親自率領軍隊的韓信,對這一點,知道得很清楚。
楚漢爭霸戰遲遲未見勝負。
「好,那就全都給他們吧!陳(河南省)以東到海邊之地封給韓信,睢陽以北至城之地則給彭越。」
「是啊!原先五比五的態勢,現在變成六比四。這麼一來,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張良回答。
在楚漢相爭勝負揭曉之前,和_圖_書投靠哪一方陣營,非有明確態度不可。為此,韓信再三考量,同時不忘搜集各方面的情報,並且派出密使刺探。
在南昌亭長家當食客時,由於一住就是幾個月,遂引起亭長之妻的極大不悅。一天早上,亭長夫妻逕自在房間裡用早餐,而沒有為韓信備膳。知道自己已不受歡迎的韓信,當天就離開了。
「為什麼呢?」
「喂!你塊頭蠻大,又經常佩著劍,我看你實際上祇是個膽小鬼!要是真有膽子,你拔劍刺我看看……我叫你拔劍刺我,聽到沒有!?」
「喔……」
「這個決定賢明之至!如此一來,天下必將歸漢。」
「韓信先前曾對項王作試探,項羽這次是叫使者送回信。我在不引起懷疑的範圍內,把這封信改寫成語氣傲慢的文字。這麼一來,韓信篤定會靠向我們。」張良愉快地說。
實際上,劉邦也很清楚。
「放走是放走,不過,我把項羽的信換過了。」
「天下大亂已多年,年輕人莫不被徵服兵役,老弱亦被徵調從事水陸輸送工作,民疲已達極點。這一切全因我們兩人而起。為了不使天下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不如你我單打獨鬥,一決雌雄,意下如何?」
劉邦露出會意一笑。
「還好我們佔得機先。項羽提示的祇是『絕不會虧待』之語。這和我們先前所提示的內容一模一樣。」張良回道。
出身淮陰(江蘇省)的他,年輕時遊手好閒,經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漢取得天下後,論功行賞時當然對越早投靠者越有利。因此,大家應會爭先恐後地前來投靠。已經投向楚的人見風轉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張良愉快地說。
韓信凝視著對方的臉,片刻後,當場趴下來,鑽過這名年輕人的胯|下。
對方存心糾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