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十大報應傳奇

作者:王策宇
中國十大報應傳奇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三世精魂——盧叔倫女

三世精魂
——盧叔倫女

「這回還不錯,頗有些賺頭。往常總要待個三兩天才販得完,連食帶宿盈餘也就扯平了。」
「是啊。這雨真不是時候……快趁熱吃吧。最近羊隻買賣活絡嗎?」
「我們從夏州販了一批羊到城裡,天將晚時貨全脫了手。原打算趕夜路回家去,沒料到遇上這場雨。」何父答道。
「離這三、四里有戶莊院姓王,正設著齋呢,見有僧人一定高興。天候不早,恐怕就要結束,您快去吧!」採桑姑娘答。
王賀聰明伶俐。王俊得意有這麼個兒子,不惜金錢請最好的教席課讀,巴望他將來中舉做官。不料,長到十五歲,王賀染了重病。起初是沒了食慾,楊氏費盡心思調理的美味,放在面前他只是搖頭,人便漸漸消瘦下來。後來常常嚷肚子疼,有時疼得在牀上打滾哀叫,汗如雨下。二老花了數不清的錢遍請名醫,個個都只搖頭。王俊急白了頭髮,楊氏背著兒子哭腫了雙眼。
兩人走後,又是一陣拖拉,女兒開門走出,臉上淚痕未乾,告訴母親:
佛教傳入中國,制定了形形色|色的「法會」,包括齋僧、禮懺、超度、放生等。這種集體舉行的儀禮,在印度原始佛教並不重視。法會在唐代以後逐漸失去本來面目,轉為以祈禱為主,演變成民間信徒追求現實利益的信仰習俗。
「剛才聽到誰喊了一聲?」
一晃,王賀死了十年。祭日這天,王家二老一大早開了莊院門,家中上下傭僕忙裡忙外,不斷擺出齋食。
「如此甚好,只是該用什麼法子?」楊氏應聲附和。
王俊起身到柴房拿了斧頭,躡手躡腳走進何家父子歇息的房裡。三人整日販羊疲累,且晚上飲了些酒,正呼呼大作好夢,何嘗想到投入了虎口?王俊舉起斧頭猛力敲在老大頭上,一斧就斃了命。再舉起手便有些疲軟,砍在老二頭上,他悶哼了幾聲要翻身,王俊趕緊補了幾斧m•hetubook•com.com,老二也斷了氣。何老丈畢竟年紀大了,警醒些,呼一聲從牀上跳起。看到手中斧頭還滴著血的王俊,奪門要跑。王俊追在後頭一斧砍在背心。老丈扯著嘶啞的嗓子大喊了一聲,倒在地上痛苦的痙攣著,一會兒就不動了。
「我家今天設齋飯,招待遊方僧。將結束時,有位老師父來到,說是此地一位小姑娘指點他前來。原不知就是令嬡。我雖然年年做這功德,卻不曾四方宣傳。奇怪令嬡如何知道。所以特來詢問。」
王俊在兒子的祭日齋僧,一方面固然是為了紀念兒子的早亡;在潛意識裡,恐怕也是為了超度那無辜被殺的何家父子三人,以贖心中的罪愆吧。然而殺生為佛家一大戒,所以為贖罪而齋僧,卻間接揭發了前世的宿仇。可以說很弔詭,也可以說是因果之必然,並不是偶然。
齋僧是中國最早的法會,漢代即已出現。因為僧人是「三寶」(佛、法、僧)之一,信徒皈依三寶,必須供養僧眾。但後來純以供養僧人為目的的齋會,演變為具有超度薦福、紀念報恩等用意的活動。
世上沒有一個人敢自居為「聖人」。我們尊孔子為聖人,也是他死後的蓋棺論定。孔子在世時不是曾說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嗎?既然我們都是平凡人,那麼,一生中必然會犯一些錯。小至摘別人果園裡一顆果實、考試時偷看鄰座的答案;大至殺人劫財。當人們在做這些事時,常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就是故事中王俊說的「神不知鬼不覺」。
「老丈和兩位小爺打哪兒來?」
「這是怎麼了?小女急匆匆跑入屋裡,還撞得我頭昏,您二老又在後趕得這麼急。究竟發生什麼事?」
「賣羊的父子三人現在在哪兒你知道嗎?」
然而,就算是神不知鬼不覺,誰又能逃得過自我內心的批判?hetubook.com.com所以王俊夫妻聽盧叔倫女提到賣羊父子三人,立刻變了臉色落荒而逃。我們不是常說:某人「心裡有鬼」嗎?的確,對於無神論、無鬼論者而言,鬼在心中啊。
王俊夫妻聽她言行都極無禮,臉色一陣青一陣白,難看極了。這時盧女突然在屋內痛哭大呼:

此外,〈太行山少年〉中藉人物的口傳達佛教「業報」的思想;〈三世精魂〉則是由情節表現三世輪迴的說法。
「沒事,都結束了。」王俊答。
「三、四里外一個採桑姑娘指點老僧前來。」僧答。
盧叔倫女前一生投胎為王賀,她解釋為為了討取王俊夫妻的錢財和眼淚。這說法當然是針對王俊夫妻而言。他們當受報應,因此為兒子憂勞傷神。可是如果站在王賀的立場,他有何辜,前世既慘遭殺害,今生又要受病痛折磨五年且早殤?
佛教思想、習俗籠罩全篇,那是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但在這一看即知的主題外,作者無意中還透露了另一層複雜的思想形態。這得從王賀一角來進行了解。
王俊很快清理了回到房中。楊氏正臉色發白哆嗦著,問:
盧母聽了覺得好笑,這麼點小事把女兒急成那樣。便要去推女兒房門遣她出來見客。不料屋內傳來一陣拖拉聲,盧女竟將桌牀都搬動堵在門口。盧母不禁怒聲罵道:

詮釋



天色昏沉,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在長安城南,何家父子三人匆匆趕著要出城。離城門尚有三、四里,即雷聲轟隆大雨如注。不遠處隱約有絲燈光,走近一瞧是個小小的莊院。只有主人王俊與妻楊氏居住。迎進一身濕透的父子三人,備了熱食殷勤招待。
「這何家父子三人腰包厚實,看來販羊的利錢不少。我們在這偏莊離院住了幾年,從沒見過這樣過路客。豈https://m.hetubook.com.com不是天賜我們一注大財?良機不可失,反正神不知鬼不覺,也不曾有人見到他們來此投宿。把那利錢奪了來,夠我們受用下半輩子,這樣也不須發愁沒有兒女孝養我們了。」
「這莫不是個未卜先知的女神仙?我這裡設齋並沒有廣傳,更別說三、四里外一個小姑娘如何知道?倒要前往見見,謝謝她圓滿我這個功德。請師父帶路。」
「見不得世面的小家子,王家翁老特地來看望妳,如此無禮。」
楊氏一聽登時昏了過去,王俊則面無血色,攙起楊氏頭也不回的快步走了。
王俊夫妻自此生活甚是豪闊。第二年,楊氏有了孕。夫妻結褵十載早已不抱希望的時候,竟然得了一子,取名王賀。那份疼愛呵護自不用說。遠近親里都道他們積了陰德,才會既發財又得子。
那姑娘踉踉蹌蹌鞋也丟了,滿籠的桑葉落了一地也顧不得了,只沒命的往前跑。王俊看著她進了哪家,便放慢步子告訴老僧:
王俊說:
本篇作為〈太行山少年〉的引子,最大的相同點在於被害者輪迴來報仇。除此之外,兩篇仍有差異。〈太行山少年〉再世便報了前世冤仇。〈三世精魂〉卻是再世討那被劫的錢財,並令王俊夫妻憂心哭泣。中國人常說父母子女是前世結的緣。父慈子孝是善緣;父惡子逆是惡緣。這種說法也是受佛教的影響而產生的。王賀生在王家,就是針對前世王俊欠他的債,再世來討還。這還不夠,又三世為盧叔倫女向王家索討父子三條人命。而王大使再世轉來,並不知前生的事,只是見了一個原不相干的人便想殺他。盧女則再世三世,牢牢記得前生,報了冤仇才罷休。如果說〈太行山少年〉在悚動中帶著悲情;那麼〈三世精魂〉便是表現人們心中深深的積鬱不平。

「請問這附近有施主設齋可以化得一飯嗎?」https://m.hetubook.com.com
盧家女兒進屋後,和母親撞了個滿懷,不及說一句話便躲入內室。這時,王俊夫妻也隨後到了。盧母詫異地問:
距王家三、四里之遙,一名襤褸老僧蹣跚向莊院方向走來。走到道旁一棵桑樹下,見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正在採桑,便問:
老僧往前走,果然看到一座富麗的莊院中,一群僧人正在用齋。主人夫妻驚訝老僧來得及時,一面殷勤延請入坐,一面問老僧怎麼知道此處設齋。
王俊夫妻聽罷更是驚訝,說:
「我不想看到這老頭老婆子,難道有什麼罪過?」女兒在屋裡頂撞。
這麼一直拖到第五年,王賀幾乎整天昏迷在牀,只靠楊氏強灌他一些米漿。牀上躺久了,背後生了膿瘡,爛成一個窟窿,他也不知叫疼。原來活潑伶俐的孩子,這麼折磨了幾年,終是死了。老夫妻倆哭成了呆人,成天撫著兒子的遺物掉淚。周年祭日他們在家設了齋,佈施往來僧侶。以後年年如此。
深夜,王俊輾轉未眠,輕聲喚醒楊氏道:
佛教原有精深的義理,但初傳入中國時並不以佛理取勝,只以深入中國社會為目的。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一向給我們的印象是雜糅且義理不深。但兩種宗教卻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配合得那樣和諧。就這一點來說,我們這個歷經數千年苦難的民族,對宗教永懷一份寬廣的心,不也是值得驕傲的嗎?
閒聊間,用完了飯。主人夫妻堅留父子三人住一宿,待天大晴了才上路。客人推辭不過,便告了叨擾各自安寢。
道教有「承負說」。是說先人的過失,由後人承擔報應,故前人對後人有所欠負。王俊夫妻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殺人劫財;又於絕望中意外得了一子;還很諷刺的讓鄰人讚為積了陰德。沒想到這兒子卻要承擔他們所做的惡,在病榻上痛苦呼號,才成年即死。藉道教「承負說」孤立來看王賀一節:王賀因父母之惡m.hetubook.com.com而受罪;王俊夫妻又因兒子而痛苦;這便足以儆戒世上心存惡念的人。再續以被害者三世來報冤,除了強調佛教思想的宣揚,也更增「報應」對人心的震撼力。而隱藏在佛教觀下的道教觀,也是我們不可忽略的一環。
三人一同往原處走。那姑娘仍在採桑,看到三人遠遠而來,忙跳下樹,往家跑去。王俊夫妻追在後頭喊著:

「哦,那是盧叔倫家,我們是舊識。他女兒幼時也見過的。待我去問問。」
「我前二生是個羊販,從夏州到王家莊院借宿,半夜被他夫妻殺害劫財。屍骨流落異鄉不能回家安寧。前一生於是投胎他家作了兒子,極得疼愛。但十五歲時患了重病,二十歲便死了。前後用的醫藥費用遠超過被劫錢財數倍。他們又在兒子祭日設食齋僧,年年哭泣念兒。流的眼淚也足以悼祭我們父子三人了。女兒雖生在這裡,卻多記得前生的事。今天偶然遇到有僧人化齋,所以指點他去王家。我跟他們是宿世的冤仇,不願見他們。剛才被我說破心頭舊事,他們吃這一驚不小,回去即死。這場債也了結了。」
真相之一步一步顯露,是從老僧人的出現開始。在以宣說佛教因果為主題的故事中,僧,實在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情節的橋樑。因此老僧的出現,就故事本身來說是很合理的;可是就「因果」而言,卻顯得突兀而神秘。盧叔倫女則稱他的出現是「偶然」。
盧母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悄悄派人前去打聽,果然王俊夫妻到家後,雙雙驚悸不起,不久便都死了。

本篇取材自唐代高彥休《逸史》。原名〈盧叔倫女〉。明代凌濛初藉這個故事作為二刻《拍案驚奇》〈王大使威行部下,李參軍冤報生前〉(〈太行山少年〉)一篇的引子。
(全書完)
「小姑娘請稍候,有件事相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