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努爾哈赤3:蒼鷹之翔

作者:林佩芬
努爾哈赤3:蒼鷹之翔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內鬥的後果

內鬥的後果

就這樣,弄得李昖國王根本無法做出判斷,召集了大臣們來商量,大臣們的意見也還是壁壘分明的兩派,爭執不下,互不相讓,也互相牽制;因此,每一天的時間都在吵吵鬧鬧的意氣之爭中度過了,什麼決策也沒有定出來;而在李昖國王的私心中,也認為日本不會真的出兵的,因此,面對著遲遲不定的對日決策,他也不怎麼放在心上,聽由兩派的大臣們喋喋不休的爭論著——直到日本的大軍渡過了海峽,攻上了朝鮮的領土。
哪裏知道,副使金誠一立刻秉持著他「為反對而反對」的基本立場,駁斥黃允吉說:
但是,在前幾朝,三者之間的勢力還算「牽制得均衡」,只偶爾出現些此消彼長的現象,而沒有產生太大的爭端。
但是,排擠了士林的勳臣勢力也沒能獨享太久;中宗去世後,他的兩名異腹子仁宗、明宗先後繼立,造成了兩個外戚集團的鬥爭,於是又發生了「乙巳士禍」,過程中也連累了不少士林;最後的結果就是雙方的實力都削弱了不少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原本為高麗王國大將的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自己坐上了王位,並改國名「朝鮮」;此後歷經幾代君王的經營,農經、文教都有可觀,在外交上則向明朝通貢稱屬,在國內也治理得相當安定,兩百年間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發生過,百姓的生活也就十分富足安樂。https://www.hetubook.com.com
由於士林不同於勳臣、外戚的結構,人員和數量都局限在少數的特定對象,而為廣大的讀書人的群體,並且透過書院和鄉約的教育性組織,得以深入民間扎根,因而具有穩固的社會基礎;當勳臣、外戚因權力鬥爭而雙方實力大減的時候,士林仍有大批的源源不絕的讀書人可以補充,因此,機會一來,他們又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然而到了燕山君的時代,情況就不一樣了;燕山君本人希望實行君主專制,因而對勢力已發展得相當龐大的士林十分痛恨,於是大力打壓;燕山君四年的「戊午史禍」和十年的「甲子士禍」中,被誅殺、放逐的士林,人數多到幾乎完全絕跡於政壇
「臣並沒有看到那些情形——黃正使捏造事實,信口雌黃,危言聳聽和*圖*書;他的目的是在動搖人心,弄得全國上下倉皇不安,以便他從中取利而已!」
但是金誠一卻說:
兩個同去同回的人說的話竟然完全不一樣,弄得李昖國王根本無法分辨是非,只好又問:
「其人外形似猴,雙目如鼠,根本不像一方英主;何況日本地狹民貧,哪裏具有伐明的實力!」
士林的理想是在建設一個充滿義理和道德的社會,尊重學術與言論,而達到以文化立國的目標;因此,他們的政治信念是在於建立一個以讀書人執政的體系,而排斥專制王權與宰相中心體制——這樣的理念當然是與原先的既得利益者相牴觸的,幸好因為成宗的迴護,雙方才沒有在表面上導致激烈的衝突。
爭端初起是為了一個「詮郎」的職位——在朝鮮官制中,「詮郎」的職位雖低,但卻握有銓選官吏的大權,而且擔任過詮郎的人往往能榮升宰相,因此人人想爭取這個職位;而這個職位援例是由離任者推薦,管道相當狹窄;早先,金孝元因為有文名而被推薦,但吏曹膬議沈義謙卻因為他曾阿附權臣,有傷讀書人的風骨而大力反對,雖然金孝元還是當上了詮郎,但心中對沈義謙卻產生了芥蒂,等到他離任時,沈義謙之弟本當被薦為繼任人選,金孝元卻拒絕了;這麼一來,心中的芥蒂拿上了檯面,兩人公開的反目成仇,互相攻擊;而朝中的官吏也因為原本的交情,氣味相投或利害相關而紛紛投向其中之一的陣營,不久就形成了兩個壁壘分明的派系、集團;東人、西人兩派的對立開始確立,而且由在朝為官的官員向全國的士林擴散;幾年之後https://www.hetubook•com.com,全國的讀書人就因為自己的血統、師承、交友等關係的依歸而分裂成東、西兩方,並且展開了如火如隱的文鬥,雙方唇槍舌劍的你來我往,為反對而反對的互不相讓。
這樣的政治鬥爭的情況,直到明宗去世,現任的國王李昖繼位之後才稍見改善。
爭端的開啟是從成宗時代開始的——成宗時代完成的文物制度,受他重用而擔任這個重大任務的新的政治集團便是「士林派」;士林的領袖金宗直既受成宗的重視,便有能力薦引了許多的弟子到朝廷任職,而與當時執政的盧思慎、徐居正、梁誠之、韓明澮等勳臣採取對立立場。
但,燕山君本人也因彈壓勳臣、士林,殺戮過重,失德無道而大失人心,遂導致一部分的儒臣發動了政變,擁立中宗取代他為王
唯獨在政治上,兩百年間小有起伏;原來,李成桂以武人建國,形成了一股與舊勢力對抗的新興的政治集團,鞏固了王權;三傳到世宗,由於他賢明而崇尚文治,在位期間除了努力為人民謀福利以外,又設立了集賢殿來培養學子,因而促使文化興盛,也開始產生「學而優則仕」的風氣;在經歷幾代之後便形成了君主、勳臣之外的第三勢力——士林。和圖書
中宗即位後,再次重用士林;於是,士林的勢力又逐漸抬頭,也再次的陷入了與君王、勳臣的權力衝突的惡性循環中;中宗十四年,悲劇再一次的發生——在「己卯士禍」中;士林又大量的被殺、被逐
李昖國王即位之初,大量的重用士林,形成了士林政治;但是時間一久,弊端就出現了——士林的人數既多,朝廷的官職卻有限,於是,「僧多粥少」,便不免產生你爭我奪的現象,而形成了黨爭。
而內鬥激烈的結果便是「漁翁得利」的便宜了外人——
接著,豐臣秀吉派了人來到對馬,說要商談「假道入明」的事,李昖國王便也派人為報聘,去到對馬與日使見面,接著,再到日本走一趟;為了維持東、西兩派的均勢,他便選了西人黃允吉為正使,東人金誠一為副使,一起出使日本https://www•hetubook.com.com
「豐臣秀吉這個人怎麼樣?」
朝鮮自古就與中國關係密切,千年以來,無論雙方所建的國名為何,朝代何名,國君何人,都無妨於雙方的實質關係。
「其人目光爍爍,似是膽智過人;其形如鷹,陰狠有霸氣,『假道伐明』的野心非常明顯!」
黃允吉回奏:
當日本的豐臣秀吉已明白的展現他侵略的野心,並積極的打造軍艦、準備武器、糧草的時候;一群以儒者李珥為首的有識之士感受到了「風雨欲來」的危機,於是大聲疾呼,提醒朝野上下注意日本的動靜,並向李昖國王建議養兵十萬以固國防。
等到兩人回朝的時候,李昖國王親自召見了他們,詳細的詢問著經過的形情;黃允吉先提出報告說:
但,李珥因屬「西人」,這個憂患意識竟被他的對頭,屬「東人」的柳成龍為反對而反對的譏為平地風波、無稽之談;「養兵」的建議也就在這樣的杯葛下無法付諸實行了。
「日本的使者表面上講究禮貌,實際上的態度卻很強硬;日本國內的備戰氣氛很濃,軍隊一批批的調動、受訓,工匠們全被徵去了山中工作,百姓們一路抱怨著匠人們被徵召,許多工作都沒人做了,關白卻還要徵收兩倍的租稅,殼物、布匹全部繳上去了還不夠,日子越來越難過了——這種種的現象,看在臣的眼裏,實在憂心如焚,看樣子,日本發動攻勢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