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努爾哈赤6:氣吞萬里

作者:林佩芬
努爾哈赤6:氣吞萬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抗命

抗命

「袁崇煥抗命不撤,堅守寧遠!」
這簡直是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聖旨——他「守關外」的意見與高第相牴觸,而朝廷卻一面要他「視事如故」,一面讓高第撤軍「守關內」;政策根本兩相矛盾,莫衷一是!
而袁崇煥還兀自厲聲的宣告:
他陷入徹底的孤立無援的絕境中。
儘管這義正詞嚴而有遠見的名句傳揚滿遼東,直接致書的高第卻不但宛如未聞,沒有任何的回應,還更加積極的催促部屬們執行盡撤關外之軍的命令——連袁崇煥轄下的寧遠、前屯也不例外。
而等到臣屬們遞上有關袁崇煥的資料,讓一名筆帖式唸了出來的時候,他更是啞然失笑:
「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復,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脾氣上來了,他什麼也顧不得了,心中的一腔激憤全都一瀉直下,索性一股腦的高聲斥責起高第來,一面甚且向高第派來的這幾個人說:
信只讀了一半,就被心中騰起的怒火所引發的衝動給撕成了粉碎。
祖大壽率先發言:
努爾哈赤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比照撫順的降將李永芳,招為額駙,並授總兵官之職。
幾名將領中也只有滿桂確是名將,祖大壽出身遼東將門世家,稍有名氣——其餘簡直「不足掛齒」!
外敵尚未發動攻勢,百姓已因國內的庸人當道、橫行而死難滿地。
聽完話後,袁崇煥喃喃的自語了一句,信心開始建立了,比之於早先「死守」的想法多了一分樂觀。
「現有兵丁一萬五千人,並有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https://www•hetubook•com.com大壽,守備何可剛,前屯守將趙率教,並在袁崇煥帳下效命!」
努爾哈赤作出最後的裁示:
這話於無奈、無力中出自真誠,確也令人感動;於是袁崇煥朝他們拱手回禮,說了一句:
這事便冒著回去被高第責罰的後果,也就只好打退堂鼓了。
「本官是朝廷任命的寧前兵備道,誓死捍衛寧、前二城,護我城池百姓!」
袁崇煥悲憤得仰天疾呼,然而,蒼天何嘗會給他回應?
然而,對這話發出共鳴的人,都是有膽識、忠誠正直而又確實為遼東籌謀的人——以送賄於閹黨而升官的高第根本不是這種人。
這幾個人一到寧遠就已經發現苗頭不對,從一開始就採「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的態度面對袁崇煥,希望能在袁崇煥發完脾氣後完成撤軍的任務;然而,不消幾句話之後,心裡就已經有數:袁崇煥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接受高第的命令,自寧遠撤軍了。
「卑職等職小權輕,不敢再多話了!」
努爾哈赤詫異了:
第一道步驟當然是召集將領們議定戰守之策。
這人像是有熊心豹膽——但,這個名字委實不夠響亮,比起熊廷弼、孫承宗的名氣來,差得太遠了,他仔細的在腦海中搜尋了一遍,找不到什麼深刻的印象,顯然不曾參與過重大的戰役。
他所能運用的資源非常貧乏,可做戰前準備的時間非常急迫,整體的環境乃至於一切的條件對他來說都是不利的,以致於他必須竭盡心力,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來進行。
而在寧遠,大雪狂飆,天地間更顯悲壯肅殺;大戰將臨,hetubook.com.com四野中愈見慘酷凶機——
接著,他更且說出了一個獨到的見解——諸將領中,滿桂是蒙古人,趙率教是陝西人,其餘幾人也都來自關內,惟有他世居遼東,對女真人的軍事諸事了解得比別人深刻得多——
「這根本是叛國的行為!要將我大明國土、城池、百姓都白白的送給後金!」
這幾個人只得摸摸鼻子,一起向他拱手行禮告退:
而後,他在會議中特別提出,加重了這方面的措施——會議先議原訂的重點:戰略。
接著,他命人仔細說明寧遠城中的實力:
「好歹有膽,倒也是條漢子!」
「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任邵武知縣;天啟二年被薦舉,破格拔擢為兵部職方主事——一個還沒有真正上過戰場的後生小子嘛!」
接到林丹汗退兵的消息,他喟然長嘆:
然而,心中對他的烈性也生出了敬意,臨別之際,恭敬而誠懇的對他說:
「努爾哈赤慣以厚利誘降,收買內應——以往破遼、瀋、廣寧等地時,都以此奏效;這一次,連主意都打到我頭上來了,難道還會不對別人下手?我須嚴加防備!」
「先去招降吧,不降則用兵——寧遠、前屯兩地應在十日內剷平,繼而直下山海關——這次戰役,仍然以山海關為終極目標;大家各作準備,正月二十出發,代善、阿敏前鋒先行,攻下寧遠、前屯後不班師,直接往山海關進發,二月初一奪下山海關!」
偏偏,這些地方都非袁崇煥所轄,無法伸出援手——痛心疾首的袁崇煥只有一效孫承宗的往例,上疏辭官。
「這該是我軍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優勢www•hetubook.com.com了!」
對努爾哈赤來說大好的事,對袁崇煥來說,卻是件大壞的事——
「且看以往,瀋陽之失,先是總兵賀世賢率千餘人馬出城迎擊,戰敗身死,尤世功往救,一樣陣亡,敵軍遂乘勢殺入;遼陽之役,五總兵率軍出城五里處結陣,戰敗,第二日城陷——這些,都是不可忘卻的教訓!」
而就在會議召開前片刻,努爾哈赤招降的書信送到了。
於是,激烈的衝突爆發了開來。
努爾哈赤則是淡淡的一笑說:
袁崇煥登時拍桌子罵人:
「八旗軍長於野戰衝刺,必然拙於火砲使用,尤其是西洋火砲,是他們從未見聞的,我軍施放起來,必然令他們無法應對!」
而情勢又已迫在眉睫——消息已經傳到他耳中來了,努爾哈赤調集了三十萬大軍,即將擇日出發,殺向南來!
「不是什麼大人物嘛!敢抗命不撤,擋我雄師?」
這一次,由於預定的戰爭的規模要比以往的幾次大上許多,他除了調齊八旗的勁旅全數參戰外,還特別向與他交好、結盟的蒙古各部徵召人馬,總共聚集了三十萬軍隊,組成了一支陣容浩大、堅強的隊伍;並且準備了大批的武器、糧草、車輛、攻城裝備,乃至於精心設計的戰術戰略和特製的祕密武器。
他的話豪氣干雲,充滿了必勝的信心,鼓舞得士氣非常高昂;相對的,也顯出了他早已進行了許久的戰前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完善。
「唯一能夠從背後牽制努爾哈赤的力道也沒有了!」
「其奈天何——」
「撤軍一事,你們可拿得出朝廷聖旨?否則,便是矯詔——」
但,有如命運在捉弄他似的,這https://m.hetubook.com.com一次的上疏,朝廷很快的給了批示,結論是不但不准他辭官卸任,遠離遼東,還升了他的官,任命他為按察使,而且視事如故。
負責執行撤軍任務的一名裨將和幾名文吏帶著高第的親筆命令來到了寧遠城。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
接著,金啟倧提出了另一個意見:
「身為大明之臣,都各盡其心吧!」
這話得到了一致的共鳴,於是戰略確立。
而且,他引以往幾次戰敗城陷的例子作說明:
「袁崇煥?」
「這麼個人,哪裡是我方的敵手呢?」
一張臉漲成了通紅,情緒更因為受到了這個刺|激而加倍澎湃,但也提醒了他注意一件事:
有兩大原則可供選擇:一是堅守城池,二是分兵出城迎擊。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意見,寧遠城中現有十一門西洋火砲,而曾親自向夷人學習過施放之法的茅元儀也已經將這些方法傳授給了好幾個人,孫元化、彭簪古、羅立等人,現在都在軍中。
而幾乎所有的將領都反對迎戰,主張堅守。
尤其是當袁崇煥順口冒出「矯詔」這二字時,聽得幾人心中一片冰涼:
「我等確實不是奉朝廷的聖旨行事,而僅是高大人所遣,更當不起『矯詔』的重罪——」
這麼一個人,年紀四十出頭,做過三年縣官;來到遼東四年,目前真正的官職是「寧前兵備副使」,加「按察使」銜;在遼東最重要的政績是築了寧遠城,別無其他。
「他從來沒有打過仗,才會自以為能抵擋我國的八旗鐵騎——明朝的制度,以文官挾制武將,其實一大堆考八股文出身的文官,根本不懂軍事;就像以前那個袁應泰——這人也姓袁,一樣的蠢和-圖-書笨吧?」
這會是生平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已完成充分準備的他,因此而格外興奮了起來。
怎奈,這些崇高的精神意義,於現實的情形毫無助益;高第調不動他,索性採用「不予理會」之策,任他孤守寧、前,一面則加速催促其他的地方撤軍;於是,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地的守具、屯兵、百姓都被驅趕入關,廢城中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時在隆冬,路途之中,行走艱難,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衝天,軍心士氣也就更加渙散。
「袁大人請多保重!卑職等無有能力相助大人堅守城池,返回後惟有早晚焚香,祈求上蒼庇佑大人守住寧前二城!」
這樣的實力又是薄弱得可笑!
向朝廷爭取堅守錦寧防線的奏疏不知道寫了多少封,快馬送進京城,卻奈何根本得不到回音;寫給高第的書信,提出的一席話,早已成為遼東地方傳頌一時的名句,獲得了許多的共鳴:
寧遠、前屯兩地的守軍總數,即使連老弱殘卒一起算上,也只有一萬五千人——
「後金的八旗勁旅多是騎兵,原本長於野戰衝刺,短於攻打高險城池;因此,努爾哈赤的攻城致勝之道其實是仰賴計謀、策略的運用;而今,我方的致勝之道,應該是反其道而行!」
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做螳臂擋車似的壯舉的袁崇煥日以繼夜的忙碌著,準備應戰。
「一舉攻破山海關,直入中原——」
「我軍勢單力孤,不宜分散實力,出城迎戰,容易被各個擊破!」
於是,這次的會議很快就進行完畢。
臣屬們的意見是:
而對努爾哈赤來說,原訂要攻打的目標是山海關,但臨時插|進來一個消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