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七章 太原起兵

第二十七章 太原起兵

公地兼親賢,同國休戚,若俟奏報,豈及事機;要在平賊,專之可也。
於是裴寂對李淵說:我前一段時間送您侍寢的那些女孩子都是晉陽宮的宮女,如果被皇帝知道了我們都得死,所以還不如反了呢。李淵一聽,沒辦法了,這才重新下定決心,準備造反。
打輸了會有甚麼後果呢?別看隋煬帝自己打高句麗也打不贏,但是處理敗軍之將還是非常嚴厲,所以李淵心裏沒把握,非常惶恐。看到這種情況,李世民就悄悄地對李淵說:
正因為這樣的出身,這樣的關係,隋煬帝在第三次下江都之前,拜李淵為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主持山西地區的軍政大局,這可意味著很大的信任。可是,就是這個李淵,居然在大業十三年七月揭竿而起!
李淵一聽,確實太有道理了,他本來已經動心了,現在又別無選擇,也就準備依計而行了。
傳統說法是,他本人並不想造反,都是被他兒子李世民慫恿。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就是後來的唐太宗,但在當時,他不是甚麼了不得的人物,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在李淵的兒子裏排行老二。不過,儘管李世民年紀輕,但人卻非常英雄,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
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復與突厥和親,如開皇之時。若能與我俱南,願勿侵暴百姓;若但和親,坐受寶貨,亦唯可汗所擇。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啊!你都答應我們要勸唐公起兵了,怎麼還不快一點!另外,你當晉陽宮監,居然私自把皇帝的宮女送給唐公,這可是欺君死罪。你死了也就罷了,可不要連累唐公!
煬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皺,呼為「阿婆」。高祖歸,不悅,以語竇后,后曰:「此吉兆。公封於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悅。
把這兩個絆腳石除掉有甚麼好處呢?這意味著李淵的內部穩定下來,從此,整個太原城就聽李淵的了!
劉武周占據汾陽宮,我們卻不能制止,論罪該當滅族,怎麼辦?這些人也都為這件事發愁,立刻說,聽您的。這時候,李淵說:
簡單來講,凡是太原及其周邊地區,男子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統統當兵,到年底再去打高句麗。這不是讓老百姓都去送死嗎?
朝廷用兵,動止皆稟節度。今賊在數百里內,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險要,復有他賊據之;以嬰城膠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必不全矣。進退維谷,何為而可?
第四件事,除掉絆腳石。隋煬帝雖然派李淵擔任太原留守,但是對他也並不是完全信任,還派了兩個副手,一個叫王威,一個叫高君雅,共同監視他。這兩個人本來也同意李淵募兵,但是,看到李淵把招募來的新兵都交給逃兵役的罪犯統領,這兩個人心裏逐漸產生懷疑,這唐公,不會是想造反吧。想到這,他們決定先把劉弘基和長孫順德抓起來審問。李淵當時各項準備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好,如果這時候他手下的重要將領被抓起來審問,萬一審出個蛛絲馬跡來,後果不堪設想。可是,有道是吉人自有天相,就在這個時候,有貴人來幫忙李淵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就是隋和唐。唐初的很多大臣都曾在隋朝身居要職,甚至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也是隋朝隋煬帝的表哥。歷史上,再也沒有哪兩個朝代能像隋唐這樣關係親近。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既然關係如此親近,李淵為甚麼要反叛隋煬帝呢?
如今主上昏庸,國家動盪,為這樣的君主和國家盡忠是沒有意義的。比方說您明明是手下的人打敗仗,卻要讓您頂罪,馬上要把您押到江都去,形勢緊急,希望您早定大計。
怎麼辦呢?劉文靜不是李世民的謀主嗎?他建議李世民,說李淵最喜歡晉陽宮宮監裴寂,每天跟裴寂一塊喝酒,總有說不完的話。裴寂勸他,他不一定容易聽進去。問題是,怎麼才能讓裴寂去為李世民當說客呢?這時候,李世民就拿出幾百萬私房錢,派自己的手下和裴寂賭博。賭博的結果自然是把錢全部輸給了裴寂,然後再告訴裴寂,這都是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的錢。
朝廷hetubook.com.com用兵,行止進退都要向上級稟報,受上級控制。如今賊人在數百里之內,江都在三千里之外,加上道路險要,還有別的盜賊盤踞,我們如此拘泥,賊寇則勢如虎狼,兩相較量,我們必然無法保全。我現在也是進退維谷,不知怎麼辦才好?手下一聽,立刻表態說:
可是,好事多磨,正當李淵父子蠢蠢欲動的時候,隋煬帝忽然又派了一名使者,傳令說,先前讓李淵去江都那個詔書不算了,皇帝仁慈,赦免李淵的罪行,讓他還繼續當太原留守。這道新的詔令下來,李淵鬆了一口氣,對造反的事又不熱心了。問題是,他不熱心,李世民著急了,這個老爹怎麼如此胸無大志,出爾反爾呢?
李淵做了五件大事。
如今隋煬帝南巡江淮,不回來了,而李密又把東都洛陽給包圍了。在這兩大勢力之外,其他的群盜數以萬計,真是天下大亂。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有一個英雄,振臂一呼,肯定會應者雲集。
怎麼奪取天下呢?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說法,他背著李淵偷偷開始活動了。怎麼活動呢?從三方面的來看。
謀劃了這麼一件事之後,又犯了另一個錯誤。王威和高君雅這兩個人一貫辦事不密,又不小心把這個消息洩露給另外一個所謂的朋友,這個朋友就是當時晉陽的一個鄉長,一個基層公務員,名字叫劉世龍。
其實,李淵有這種想法,這一點都不奇怪。
李淵一聽,假裝大驚失色,說:還有這等事!親自接過來,一看,裏面寫的是「威、君雅潛引突厥入寇」。王威、高君雅暗中勾引突厥人入侵。高君雅這才反應過來,破口大罵說:「此乃反者欲殺我耳!」這是造反的人要殺我!可是,這樣說有甚麼用呢?劉文靜和劉弘基、長孫順德一行人一擁而上,把兩位副留守抓了起來。就這樣,王威和高君雅舉報李淵未成,反倒被李淵先發制人,抓起來殺了,成了冤死鬼。
第二方面的活動是結交將領。當時有三個侍衛皇帝的武官,一個叫長孫順德,一個叫劉弘基,還有一個叫竇琮,都因為逃避遼東之役,到太原政治避難來,既然要造反,李世民覺得這幾個人素質不錯,就傾心和他們結交。這些人本來都是戴罪之身,算是在人屋簷下討生活,現在居然得到二公子李世民的禮遇,心裏當然感激,很快也就成了他的死黨。
那麼,誰配當這個英雄?我們太原地面上,就應該產生這樣一位英雄。
李淵一聽,覺得也挺有道理,就歎息一聲說:
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
前文講李世民拉攏李淵的心腹裴寂,這時候,裴寂該派上用場了。怎麼用呢?劉文靜馬上去找裴寂說道:
正好在此時,李淵這邊又出了一件事,讓游說工作變得容易了。當時隋朝已經跟突厥關係破裂了,突厥開始經常性地騷擾北邊,這一次,甚至一直打到了馬邑(今山西朔州)。這是李淵的職權範圍,李淵就派副留守和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迎敵,結果打輸了。
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群盜殆以萬數。當此之際,有真主驅駕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盜入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旦收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將之兵復且數萬,一言出口,誰敢不從!以此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業成矣。
第二天,李世民又來游說李淵了。他說:
平常大和-圖-書家關係都很熟,喝酒的時候,說話也比較開放,王威和高君雅沒想背著他,就說了這麼一件事兒,說:「順德、弘基皆背徵三侍,所犯當死,安得將兵!」劉弘基、長孫順德都是逃避兵役之人,是罪犯,現在唐公讓他們領兵是甚麼意思?所以我們想把這兩個人抓起來審。
按照這些記載,李淵起兵前前後後都是誰張羅的呢?全是李世民。從開始預謀造反,到建立造反班底,再到說服李淵並為李淵指明造反的方向和方法,全都是這個十八歲的天才少年的功勞。
謀臣和武將都有了,等於有了造反班底,此時還差一個關鍵的人物。李淵。所以,第三方面的活動是說服李淵。太原畢竟是李淵的天下,如果李淵不同意造反,李世民也是白搭。但是,按照史書的記載,李淵是個胸無大志、每天就知道醇酒婦人,而且年紀也大了,意志消沉,不想冒風險。
李淵擔任太原留守,不僅要防控突厥,還要防控起義軍。現在,起義軍占領皇帝行宮,李淵只好召集手下軍官,問他們:
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
安知其無,但人不識耳。我來相省,非兒女之情,欲與君議大事也。計將安出?
就算這次兵敗突厥,皇帝不處罰您,您也要想想自己的處境。您來太原,肩負著討伐盜賊的重任。問題是,如今盜賊遍天下,您能討伐得盡嗎?討伐不盡,終究免不了一死。那要是萬一成功了呢?李世民說,成功就更麻煩了。最近天下都傳「李氏當為天子」,皇帝也很忌諱。李金才甚麼罪都沒有,居然就被滅族。如果您真的把盜賊討伐盡了,到時候功高不賞,皇帝豈不是更猜忌!那咱們一家還能活著嗎?所以您好好考慮一下我昨天的意見吧。
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且世人皆傳李氏當應圖讖,故李金才無罪,一朝族滅。大人設能盡賊,則功高不賞,身益危矣!
舉兵起事,李淵早蓄謀已久,為了不讓人起疑,才讓兒子李世民四處張羅。那麼,經過李淵的老謀深算和李世民的協助,造反班底成立。問題是,任何時候造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身敗名裂。李淵如此老謀深算,既然決定造反,他肯定要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好。那麼,他都做了甚麼準備工作呢?
武士彠一聽他們這麼說,大腦開始飛速旋轉,他發現,這意味著太原留守和太原副留守之間產生矛盾,而且不是一般的矛盾,這恐怕就是擁隋和反隋的兩條路線鬥爭。在擁隋和反隋之間,哪個更有前途?武士彠是一個聰明人,他覺得反隋更有前途。想到這裏,他馬上跟王威和高君雅說:「二人皆唐公客,若爾,必大致紛紜。」你真要去審那個劉弘基和長孫順德,不好吧?這兩個人都是唐公的客人,現在卻沒有甚麼實實在在的證據,你就抓人家手底下的人,這以後你們上下級的關係還怎麼處理啊,還是先放放吧。王威和高君雅也比較優柔寡斷,一聽還真就把這事兒給放下了,這下算是救了李淵一把。
大人,您現在處境多狼狽!外面有賊寇作亂,上邊還有皇帝的嚴刑威逼著,您這次又打了敗仗,還不知道皇帝會給您甚麼處罰,與其在這兒坐著等死,還不如順應天意民心,興兵造反,這才是真正的轉禍為福之計!
現在天下大亂,皇帝在江都不回來,這怎麼行呢!所以,我想舉義兵,把他接回來主持局面,然後和突厥和親,跟當年文帝時候一樣。可汗要是願意和我一起興兵南下,那我是最高興的,如果只是想和親,不想和我們一起打仗,那我們也高興,照樣會奉上禮物。
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裨失律,而罪及明公。事已迫矣,宜早定計。且晉陽士馬精強,宮監蓄積巨萬,以茲舉事,何患無成!代王幼沖,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奈何受單使之囚,坐取夷滅乎!
李淵一聽,目的達成,馬上說:「然則先當集兵。」既然如此,那我就專權一把。現在兵力不夠,要想大敗起義軍,就立刻募兵吧。沒過半個月,就招募了一萬人左右,讓李世民還有他結交的那幫英雄統領。
武周據汾陽宮,吾輩不能制,罪當族滅,若之何?
第二件事,收買民心。怎麼收買呢?就在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淵忽然接到一封皇帝敕書。詔書裏寫著:
那麼,李淵甚麼https://m.hetubook.com•com反應呢?李淵大驚失色,說:「汝安得為此言,吾今執汝以告縣官!」你怎麼敢說這樣的話呢?我立刻要去告發你!李世民一聽,不急不火,從容地說:
這道敕書一傳開,馬上「人情恟恟,思亂者益眾」。老百姓議論紛紛,都想造反。問題是,這封敕書真的是隋煬帝發過來的嗎?才不是,這是李淵讓劉文靜偽造的。問題是,偽造的跟真的一樣啊!誰都知道,隋煬帝一直對高句麗耿耿於懷,也一直沒放棄打高句麗的決心,所以說這道敕書是他發出的,絕對無人懷疑,也無人不對他恨之入骨。就這樣,憑一封偽造的詔書,李淵成功地把太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也為自己以後起兵贏得了民心基礎。
世民觀天時人事如此,故敢發言;必欲執告,不敢辭死!
劉世龍想來想去,便把這件事向李淵報告。李淵一聽,連夜安排。第二天早晨,照樣和王威、高君雅一塊坐在府衙裏處理公務。處理了一會,劉文靜帶來一個人,說有密狀。李淵就讓他交給王威。沒想到,這個告密狀的人不給,說:我這密狀告的就是兩位副留守,所以不能交給他們,還是唐公您親自看吧。
為甚麼?現在太原城裏,有十萬人都是避賊入城的避難之人。我在這裏當了幾年的縣令,我知道此地臨近少數民族地區,民風勁悍,一旦將這些人召集起來,那就不是十萬難民了,而是十萬雄兵。而且,你父親唐國公李淵手裏本來就有幾萬軍隊,如果把這兩股勢力——難民的勢力和軍隊的勢力,結合一起,乘虛進入關中地區,不出半年,天下就可以平定。
農民軍反對隋煬帝可以理解,那是官逼民反,李淵既親且貴,為甚麼也要造反呢?
這件事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大業十二年(六一六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同年,隋煬帝也下江都了,他倆能一塊喝酒,說明這件事一定發生在大業十二年以前。換句話說,最晚在大業十二年,李淵也好,李淵的夫人也好,就在腦子裏興起當天下之主的念頭,根本不用李世民啟發。
隋煬帝大宴群臣,李淵也參加了。因為李淵滿臉皺紋,隋煬帝就打趣他,管他叫阿婆。李淵覺得很沒面子,回家就跟夫人竇氏訴苦。夫人說:這是吉兆啊!皇帝管你叫阿婆,阿婆是甚麼呢?那是堂主。你封為唐國公,他說你是堂主,這是說你要化家為國,當天下之主啊!李淵一聽,高興得不得了。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李淵的老練,眼看著天下大亂,他也想乘勢而起。但他是一個謹慎的人,他知道自己身分敏感,目標太大,不方便行動。怎麼辦呢?就讓兒子李世民替他來辦這些具體的事,替他聯絡英雄。等英雄的野心也被激發起來了,他再假裝窩囊,非讓英雄們再勸諫一番,才最終表態。這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統一人心,凝聚思想,跟三讓而後受之是同樣道理。
您既是宗親,又是賢士,同國家命運休戚相關,要是事事等著奏報,哪裏趕得上時機;只要是為了平滅盜賊,專權也是可以的。別稟報了,就您說了算吧。
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少年英雄的李世民,看到隋朝氣數已盡,就處處留心,拉攏豪傑,並且慫恿自己的父親李淵舉兵起事。李淵被逼無奈,只好鋌而走險,參與其中。正統史料都充分肯定了李世民的作用,但是也有很多事情疑點重重。
問題是,這是不是真的呢?根本不是。根據史書的一些蛛絲馬跡的記載,李淵可不像兩《唐書》和《資治通鑒》說的那樣窩囊,事實上,對於改朝換代,他是早有預謀了。為甚麼這麼說呢?講一件小事就明白了。唐朝筆記小說《隋唐嘉話》記載了這麼一段話:
到江都甚麼結局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殺頭。就算不殺頭,恐怕也要降級使用,或是留在江都幫隋煬帝討伐起義軍了。這不就等於背井離鄉,任人宰割了嗎?李淵才不願意呢。所以,一看見這個處罰,李淵的心真是涼到家了。這時候,李世民立刻再勸,說:
始畢可汗選的是積極方案,派了兩千兵馬過來助陣。突厥和*圖*書這樣一表態,李淵終於覺得,萬事俱備,該準備的都準備完了。
第一方面是結交謀士。當時有個人叫劉文靜,本來擔任晉陽(今山西太原)令,是個有抱負的人。但是因為和瓦崗軍的領袖李密是姻親,所以受到牽連,被關進太原監獄裏。這樣的人,一般人都會躲著,但是李世民偏偏到監獄裏去探望他。
李世民進一步講,我們太原地區兵強馬壯,而且晉陽宮囤積了不少戰略物資,我們就以這個為基礎興兵造反,那一定是戰無不勝。
李世民一聽大喜,說:正合我意。這樣一來,劉文靜也就成了李世民的一個謀主。
那麼,李世民拉攏文臣武將是不是真的呢?這也是真的,但是應該不是李世民的原創,而是李淵授意的。最簡單的道理是,如果沒有李淵在背後支持,李世民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哪來的幾百萬私房錢去收買人心呢?
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
第五件事,稱臣突厥。現在,李淵兵源有了,民心有了,內部也穩定了,他還差甚麼呢?李淵要想奪取天下,還有一個最大的顧慮,那就是突厥。突厥當時兵強馬壯,一旦李淵發兵去攻打大興城,李淵就腹背受敵。這時候,劉文靜勸李淵,不如和突厥聯合。李淵一聽,有道理,馬上依計而行。李淵打點了一大堆金銀珠寶送給始畢可汗,還以臣子對君主的禮儀,親自給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信,信裏說:
正在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更加堅定了李淵的決心。李淵他們打突厥失敗,李淵整天惴惴不安,不知道皇帝會怎麼處罰他。這時候,隋煬帝派了一個使者到太原來,要把李淵和王仁恭押送到江都!
劉文靜平時就器重李世民,一看他前來探監,就說:「天下大亂,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現在天下大亂了,只有產生像漢高祖,或者是東漢光武帝那樣的人才,才能夠挽救這個局面。李世民當即就說:
李世民提出興兵造反,要去關中地區,因為在大興城主持工作的是代王楊侑,他不過是十三歲的小孩子,成不了大事。如今關中也是豪傑並起,只不過還沒有一支核心力量。如果現在從太原打過去,就能夠成為這支核心力量。到那時候奪取天下,如同探囊取物。有這麼好的前景不要,居然想接受一介使者的囚禁,到江都去忍受不測之災,那不是犯傻嗎?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現在關中兵力空虛,正好趁此機會,打到隋煬帝的老家去!
山西當地的一個木材商人,名叫武士彠。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則天的爸爸。這個人精明幹練,黑白兩道通行,別看只是一個商人,但跟太原的軍政長官都很熟。就在王威和高君雅想要追查李淵手底下那些統兵官,將發未發之際,有一天,武士彠找王威和高君雅喝酒。
關隴貴族集團本來就有皇帝輪流做的傳統,一旦現行統治不穩固,內部立刻就會有人產生取而代之的想法。當年,大貴族楊玄感也是基於這種想法才造反的。李淵是八大柱國之後,一個姨媽是隋文帝的皇后,另一個姨媽是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妻子竇氏還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兩朝皇親國戚,論根基,比楊玄感還要硬,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怎麼可能沒有想法呢?所以說早有預謀,根本不用兒子提醒,更不用兒子逼迫。
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七月,李淵以子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坐鎮後方。他自己則在軍門誓師,打起絳白兩色大旗,表示既服從隋朝,又服從突厥,然後打著推尊遠在大興城的代王楊侑的旗號,和大兒子李建成、二兒子李世民一起,率領三萬士兵,從晉陽宮出發,直奔大興城!那麼,這支軍隊又會面臨怎樣的前景呢?
我一夜都在考慮你的話,你說的很有道理。你就去吧,把我們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你的事兒;如果你居然能夠化家為國,那也是你的功勞。這算是在心裏默許了李世民的做法。
這是劉文靜勾勒的分析解決方案,從形勢分析,到實力分析,再到作戰的方向,應有盡有。
第三件事,大肆募兵。要想造反,不光要有民心,還要有兵。李淵手裏已經有幾萬士兵,還不夠。還要再招募一些。當時,太原周邊有很多支造反軍隊,其中有一支軍隊的領袖叫劉武周,此人借助突厥勢力,把馬邑太守王仁恭給殺了,還進占隋煬帝的行宮汾陽宮。和圖書
然而,後來李世民成了唐太宗,成了歷史的勝利者,為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合理性,乾脆篡改歷史紀錄,把自己從執行者變成了主謀,又把老爸李淵刻劃成了一個窩囊廢。這個結論,最近一些年已經被歷史研究者充分論證,我們也就不多說了。
這是不是很像當年楊廣收買楊素的弟弟楊約的故伎呢?那結果自然也和當年一樣,裴寂見錢眼開,也就答應幫助李世民游說李淵了。
不過我們也要知道,雖然武士彠暫且替李淵擋了一下,但是眼看著李淵整天緊鑼密鼓地張羅,王威和高君雅也不是傻子,心裏的懷疑還是愈來愈大。怎麼辦呢?當時正好太原大旱,李淵作為最高軍政長官,有義務到晉祠去替百姓祈雨。王威和高君雅就想,乾脆趁李淵出城身邊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扣起來算了,扣起來交給皇帝,他反也罷,不反也罷,由皇帝說了算。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何不早勸唐公舉兵,而推遷不已!且公為宮監,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
你怎麼知道現在沒有?只不過還沒人看出來罷了。言下之意,我就是漢高祖、光武帝之類的人才。而且,我現在到監獄來探望你,不僅僅是出於一般的友情考慮,是想來跟你謀劃怎麼樣奪取天下的。你說說,你心裏是怎麼想的?
我也是綜合考慮了天時人事,才跟您說的這番話,如果一定要告發我,我不敢辭死!那麼,李淵會不會去告兒子呢?怎麼可能呢?他長歎一聲,罷了。
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就在李密率嶺瓦崗軍和隋軍主力苦鬥的時候,有一支力量從太原崛起,迅速地改變了整個隋末局面。這是一支甚麼樣的勢力?這支勢力是出自統治集團內部的一支造反力量,它的領導者名叫李淵。
劉文靜一看李世民說的這麼直接,也就和盤托出:
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歲暮集涿郡,擊高麗。
此人非常聰明、勇敢果斷,而且非常有見識,他早就意識到隋朝已經是大廈將傾了,而自己的爸爸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手握精兵,於是就產生了利用自身實力奪取天下的想法。
李淵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李虎之後,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封爵唐國公。他跟隋煬帝還是親戚。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親姐妹,兩人都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李淵比隋煬帝年長兩歲,隋煬帝叫李淵表哥。
劉文靜這是威脅裴寂,你做的那點事,別以為我不知道,我要是報告上去,你可吃不了兜著走!所以還是聽我的,立刻勸唐公起兵吧。
第一件事,召集兒女。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要是造反,最信賴的當然是自己的兒女。可是,當時他的幾個年紀稍長的兒女中,只有李世民在身邊,其餘長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和女婿柴紹都不在太原。只好寫信詔回。這幾個孩子接到父親的書信,也都拚命往回趕。到六月分,他們基本都來到太原了。
這其實是給始畢可汗兩條路,一條是幫李淵一起打,這是積極方案。還有一條路,就是不幫忙,但是也不壞事,這是消極方案。
論親疏,他本是隋煬帝的親表哥;論身分,他又是隋朝冊封的唐國公,既富且貴。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位與隋煬帝有著如此密切關係的人也開始起兵反叛大隋。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為甚麼也要造反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