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日本史話

作者:汪公紀
日本史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近代篇 織田信長的飛躍

近代篇

織田信長的飛躍

義昭也約略知兵,他親自領兵去守「槇島」,那是由岐阜到京都必經的咽喉要地,同時也增加了宇治川上的守備。自以為是萬無一失的天塹。在京都的二條城,派了心腹以及請了兩位朝臣去鎮守。二條城是他的根據地,以為仗著朝廷的天威,誰都不敢去侵犯。哪知信長另有絕招。他的快艇這時都已造好,他便乘風破浪,穿過浩瀚的琵琶湖,直馳京都,率領了精銳衝進了二條城,殺了義昭派駐的人,放回了朝臣,不客氣地奏請了天皇,將義昭免去了征夷大將軍之職。
信長自然不肯就此休息,他率領眾將,乘勝進剿朝倉,朝倉自然不敵,最後孤注一擲,仍然覆沒,朝倉躲進深山裡,不幸被自己的親信出賣,喪了頭顱。
八月十三夜在能登對月有感
這場大戰,證實了用騎兵猛衝的戰術並沒有威力,信長以長桿編成的木柵,阻止了馬隊的踐踏,而他三千名槍手分三批先後發射火器,使得彈下如雨,毫無間斷。敵軍無從躲避,只得退走,陣腳動搖之後,便如山崩,武田軍大潰,幾員老將都戰死,《日本外史》寫道:
長篠城內被困的守軍,派出一員猛將殺出重圍,向信長求援,在達成任務之後,預備返回長篠城時,不幸被擒,並被迫向城中人勸降,他卻能在兵刃脅迫之下,大呼:「緩軍明天就到,你們要死守!」說明了德川家康方面的士氣。
天正二年的元旦,駐屯在近畿的將士都趕到了岐阜,來替信長賀新年。他這時已是日本腹部京畿一帶的霸主。最使得他高興的,是長年以來和他糾纏不清的兩位死敵,如今全被他殺了,在大開宴席上酒過三巡之後,命令左右取出一個盒子來,在親自開盒蓋之前說道:「請各位來賓鑑賞這個,以佐酒興!」打開一看,是兩個塗了金粉的人頭!一個是朝倉,另一個是淺井!他真是自滿極了。現在除了在越後的上杉謙信是他所畏敬的人物之外,其餘就都不在他眼裡了,自然免不了有趾高氣揚的神情。當日極歡而罷,座中有一人始終不離席,看群客走得差不多時,起身對信長說道:「希望您不要太自滿,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平定呢!」的確不但還有很多難關需要突破,並且禍源已暗伏了。
義昭成為階下囚後,雖然沒有受到任何虐待,相反的依然享受著豐盛王侯生活,但當年侍奉過他的人、僕屬朋友,心裡總免不了認為他太委屈了。尤其和他最投契、勸他投靠信長的介紹人——明智光秀,無疑地更是憤憤和_圖_書不平。不過明智光秀是個極其深沉的人,在火爆脾氣信長的面前,更是個馴良的忠厚長者,其實他是個心有城府的陰謀家。
他在近江舉兵,開始行動,信長的反應也快得很,幾天之內,他已經由岐阜,馳赴到京都,在知恩院前,擺開了陣勢,對義昭發了請和的通牒,這是他當臣下對征夷大將軍最後的禮讓了。義昭居然不肯,以為武田的大軍馬上會來,信長怕了他。信長無奈,只好下令圍攻二條城。義昭那裡頂得住,不得已向天皇求援,由天皇斡旋降旨言和。義昭自承誤謬,聲明從今以後一切聽從信長,不再自作主張。信長也就不為已甚,爽爽快快地班師回岐阜,不過他明知道義昭必不肯就此罷手,但是由於大敵當前,他不能不全力去應付武田信玄。這時已是四月,武田軍不戰而退使他意外地得到了喘息,能夠從容防備義昭的再舉。由岐阜到京都,有幾處咽喉要地,如果義昭派重兵堅守,便十分難攻難克,於是他看中了一向沒有設防的水路,派了心腹,很機密地建造了很多快艇。果然幾個月以後,義昭自以為部署妥了重兵,公然悔了諾言,約定他的黨徒再度討伐信長。
信長一時無法分身去對付這老奸滑,命他的兒子信忠去攻志貴。久秀以為他昔日的恩人盟友此刻還會同情他,慣於出賣朋友的人,終於也被出賣了。他所約定為內應的人,並沒有來內應,反而去通報了信忠,信忠將計就計,攻破他的城,久秀弄巧成拙,抱著他心愛的茶壺,登上城樓最高層,自焚而死。
謙信未婚,無嗣。但與北條氏康結盟時,領了氏康的小兒子為子,賜名景虎。又領了他族姪為子名景勝。他死後立刻發生了兩子之間的鬩牆之爭,景勝是族裡人,大家都擁護他,而景虎則有他的胞兄北條氏政支持(那時氏康已死)。雙方互不相讓,掀起戰端,就是所謂的「御館之亂」,結果是景虎的姊夫武田勝賴受了賄,撤兵而去,景虎在孤立無援下自殺。景勝雖然承襲了謙信的事業,但聲勢俱衰,不為信長所重視了。
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
義昭糾合的伙伴,朝倉、淺井兩家只好退還老巢,企圖負嵎頑抗,那弒主的叛黨三好義繼被信長的部將殺了,另外一個松永久秀見風轉舵,投降了,一時留得性命。
就這樣結束了武田勝賴的野心,武田氏的滅亡也不遠了。
在他的西鄰還有毛利氏一族,擁有十國以上的疆域,雄霸一方。毛利氏本為大內義興的屬下,義興在https://www.hetubook.com.com日本南北朝時代十分顯赫,不過好景不常,數代以後,一切基業俱由毛利氏所承襲。在信長正如旭日東升,由畿內崛起的時候,毛利氏的強人「毛利元就」以七十四歲的高齡西歸了。孫「輝元」也頗有祖風,雖然年未弱冠,繼位之後,依然東征西討,開疆拓地,聲勢幾乎與信長相埒。被信長免了職的將軍義昭,軟禁在若江,居然逃脫,便去投靠輝元。輝元拿他當活寶看待,想擁戴他,和信長爭個高下。信長和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的住持顯如長老從幾年前就有很深的齟齬,雙方竟至兵戎相向。顯如在大阪石山動員了他的僧兵,這時又向輝元請求援助。輝元便乘機率領大軍,正式和信長對壘。義昭當然也不能袖手旁觀,發起他的法寶御內書來,飛檄上杉謙信、武田勝賴,起兵夾擊信長。
日本武人居然也能漢詩,不能不推為儒將了。
信長對謙信一向面似尊敬,暗中卻在扯他的後腿,勾結他麾下的部將,不料被謙信發覺,親自前往懲罰。那部將連忙向信長求救,信長於是派他最得力的大將柴田勝家、木下秀吉等領兵四萬餘去接應,他自己也在後面隨時準備趕來。
武田勝賴是武田信玄側室所生之子,誣他哥哥義信謀反,義信冤冤枉枉地被他父親處死,勝賴因而嗣位,勝賴沒有他亡父的智慧,卻有盲目的蠻勇,居然也想西上勤王挾天皇以令諸侯,也就是信長的地位。明智城輕易地被他拿下,使他更以為信長只不過是個紙老虎,這次他卻沒有能再挺進,因為上杉謙信出其不意地攻打了他的城池,他不能不回軍去救。義昭雖然被囚,但他仍然保有相當的自由,依然偷偷地以將軍之名,散發他的御內書。武田勝賴接到之後,便十分興奮,認為師出有名了。他不再直接攻信長,而去打群雄之中最弱的德川家康。家康自從今川義元被信長襲殺了之後,還了他自由之身,一直辛辛苦苦地經營著他的小小「三河」,和信長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幾乎可以算是信長的附庸,替信長守著東北方面的門戶。這時他的部下名叫大須賀的背叛了他,暗通勝賴,約為內應。勝賴聚集了兩萬五千之眾,通過「信濃」,預備直取「岡崎」——三河的首府。哪知謀洩,臥底的大須賀被家康處決了。勝賴只好臨時變卦,改向「長篠」進發,將長篠城包圍了起來。
安土堡的氣魄遠比以前他替足利將軍所興建的二條城,要壯麗百倍。如果是輦轂之下的京都,一切設施都免不了要受拘束,所以他選定了這一處女地,為所願為地來展布hetubook.com.com他的宏才壯圖,顯然他有囊括日本的準備和信心,重新建立一個比京都更壯偉、更璀巍的中心。
火器,是中國人的發明,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平路(現在的蕪湖)大戰元軍的時候,忽然有個姓焦名玉的人呈獻了一挺「天龍槍」。元璋大喜:「朕得此槍,取天下如反掌,功成之後,當封汝為無敵大將軍!」元璋大破元軍固然由於常遇春的勇敢,但「天龍槍」的功也不可沒。
信長接到德川家康請援救急的信息後,立刻動員。他知道武田勝賴善用騎兵,長於猛衝。他於是命令他的士兵除了刀刃之外,攜帶長桿、繩束,並命令他的三千槍手多帶火器。
長篠之戰,信長救了德川家康之危,家康感激之餘,傾心相倚,成為最親密的戰友。信長有了家康為屏藩,對東北方面的強鄰便不虞侵擾,可以高枕無憂,從此二人之間的友誼更增一層。
上杉謙信衝入到越中之後,倏如飆風,連拔三城,進至石動橋,距離信長的大軍只有十里。信長本人這時也在軍中,謙信知道他來了,特地派遣使者,約他明天清晨會戰。信長看到謙信軍容、氣勢銳不可當,他便傳令連夜拔營而遁。謙信大笑說道:「信長真是會逃!」「倘若他不逃,我一定把他踢進河裡去!」謙信一路追趕,一直追到長濱。這時隆冬已到,大雪霏霏,天寒地凍不便行軍。謙信又聽到松永久秀失敗的消息,已來不及救援,他便班師回到他故里休息,留了一封信給信長:「……公數與畿內樂戰,未觀北人伎倆耳,請期明春三月十五日,將舉八州之卒,西上。與公相見,公勿視謙信同皮履都人士。」那時京都裡人已經時髦得穿皮鞋,但是不會打仗!到了三月,謙信將八州兵調齊,正要出發,忽得急病,翌日猝逝,一代名將與世長辭了,得年四十九歲。他留有漢詩一首:
越山併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懷遠征。
逐走追北,斬首一萬三千級,擠餘兵於川,獲其宗族將領二十餘人,勝賴僅以身免。
淺井父子勢孤力蹙,自知信長不會放過他們,便都自刎而死。
信長的據點岐阜,離京都嫌遠,他現在已經不是一名普通的藩將,而是朝廷的重臣。很多大政要賴他來做最後的決定,侷處在偏遠的一隅,絕非可能。但是如果仿效足利氏的榜樣,設總部於京都,亦非領軍作戰的統帥所宜居。他早就看中了「近江」。「近江」鄰接琵琶湖上一片土地,廣闊平坦、交通便利,不論水陸,馳往京都一日必到。他於是大興土和-圖-書木,在近江建了一座堡壘式的大城,名之為安土城。他命人將附近的觀音寺山、長命寺山、長光寺山等等地方的巨石都搬運了來,作為城基,費了四年時間,完成了一座七層樓的高堡,是一金字塔型的建築,底層完全由石造,作為巨大的兵器庫,二層有大廳十七間,三層由他私人居住共十間,四層七間,五層兩間,六層是個六角亭的佛堂,七層是個朱漆高欄屋頂下的閣樓,取名天守閣。至於內部裝修,金碧輝煌,極為奪目,四壁所繪的畫像則全部都是中國人物,三皇五帝、孔門十哲、商山四皓、竹林七賢等。儘管信長對洋人槍砲科技有興趣,但在精神方面,無疑的還是受孔孟的教訓。
種子島槍,是天龍槍二百多年後的產物,西洋人經過多次改良,傳到了日本種子島。種子島的島主時堯驚為希世之珍,仿效製造,不過當時冶鐵的科技十分落後,品質惡劣,不堪使用。唯獨信長不肯放棄研究,令人不斷的改良,終於有了成效。不能不說這是日本西化的肇始。
武田信玄死後,遺命秘不發喪,全軍撤退。信長正摩拳擦掌,聚集他帳下英豪,準備迎戰時,忽得報告武田軍已拔營後撤。信玄向來用兵如神,驟然退走必有詭計。信長不敢追趕,任由武田軍從容歸還。信長的確鬆了口氣,義昭卻受了騙,他接到武田信玄在「三方原」大捷的消息時,欣喜萬狀,以為信長必非信玄之敵,是他翻身的日子到了。於是除了糾合敗軍之將的朝倉和淺井父子外,他又聯合了最不該聯合的人,弒他兄長的叛黨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共同來揭起討伐信長的旗幟,以響應信玄,預備腹背夾擊,置信長於死地。
信長部下的各路大軍紛紛告捷。空守在槇島的義昭,反而落魄如喪家之犬,只好請降。信長命令他部將木下秀吉將義昭送到「若江」軟禁起來,從此足利氏的征夷大將軍的名位,算是結束。由足利尊氏在曆應元年(西曆一三三八年)起,到義昭的永祿十一年(西曆一五六九年)止,共傳十五代,不過在六代足利義教之後,將軍只不過徒擁空名,毫無實權與威望,但居然還能繼續了一百五十年之久。
十六世紀的西歐有了很大的轉變。脫離了黑暗的封建時代,新大陸的發現更刺|激了冒險家前去尋找樂園。帝國主義思想有了胚胎,狂熱的教徒們也跟著企圖向外發展,為了供獻上帝,拯救那些沒有受過洗禮的未開化人是他們的目的。一位虔誠的神父羅耀拉(Loyola),發起組織了耶穌教會,派遣會員遠征世界各地,傳達褔音。與羅耀拉同是法、西邊區的小國,「那伐黑」國人「薩維埃和_圖_書兒」到了日本,於是開始傳教,除了教義之外,也傳授了些科技,初期很受到民間的歡迎,但佛教信仰濃厚的日本,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於異教還是難以容忍,天主教終於被禁。這是一五四九年間事,經過二十年後信長初得勢,第一件大事便是對天主教的開禁。無疑的,他知道這種外來的知識對日本絕無禍害的可能,只會有好處,最使他傾心的,就是他得到的「種子島」槍。
長篠之戰中,信長所使用的戰術,是他新由洋人學來的。步槍,當時這新發明的武器,雖然還很笨拙,不但子彈裝發費時,並且發射後,還要休息,讓槍管冷卻之後,才能再用。但是它的威力要比弓箭強得多,而且聲響有驚駭馬匹之用。信長的三千槍手分三批發射,每批一千人,第一批發射後便去休息裝配,由第二批去發射,如此循環不絕,成為砲火瀰天彈下如雨的場面,從來沒有這種經驗的馬匹,焉能不驚亂。這就是他大捷的主因。時代變更,科技有了很大的躍進,槍彈代替了弓矢,威力不僅勝過了弓矢,並且驚嚇了駿馬。而槍彈是洋人引進來的,好新奇的信長,對洋人能不另眼相看!時為西曆一五七五年。
日本朝廷對這位屢戰屢勝的戰將,更是刮目相待,由參議而大納言,再轉官為內大臣。名位已在征夷大將軍之上了。義昭不再有人理他,只好銷聲匿跡,不敢再發那誘惑人的御內書。
這時京中又有了突變,義昭的舊盟友松永久秀,自從降了信長以後,鬱鬱不得志,雖然他竭盡諂媚之能事,但信長還是不肯假以顏色。有一次德川家康來晉見信長時,見有個老頭兒恭恭敬敬地隨侍在側,免不了要問:「這位是誰?」信長笑道:「這傢伙幹過三件任何人不敢幹的事,一、弒了將軍,二、叛了他的盟友,三、燒了大佛殿。」久秀聽了嚇得俯伏在地,汗流浹背。在陌生人面前暴露他的罪行,怎麼能忍受得了,誓雪此辱,不過一時沒有機會。他風聞到毛利輝元又擁立了義昭,逼近京畿,焉能不興奮萬狀,此時不叛,更待何時!他乘信長忙與本願寺糾纏不休的當口,占據了志貴城,反了。
毛利氏的大軍以破竹之勢一路衝到了京都附近。畿內人心大震,信長親自趕去打了一次勝仗,局勢才算穩定了下來。而就在這時急報傳來,上杉謙信已經領兵趨向「能登」而來。
信長的功業進行得極為順利,已經接近到顛峰狀態,近畿內的群盜剿滅殆盡,京都市內路不拾遺,他更進一步去征討盤踞在越前一帶的匪徒「一向一揆」,忽然得報武田信玄的嗣子勝賴率領大軍,乘他出征在外,偷襲了他重鎮之一的明智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上古篇
神武天皇之謎
仁德王的畸戀
荒唐的君王
共立女王
第二位女帝
白村江之戰與壬申之亂
唐風風靡日本
風流女皇
平安王朝
葉子之亂
國丈攝政
儒士的悲哀
天慶之亂
藤原氏天下
源氏物語(一)
源氏物語(二)
源氏物語(三)
源氏物語的幕後
蝦夷前九年之戰
近古篇
後三年之役
保元之亂
平治之亂與平清盛之崛起
源賴朝的崛起與平清盛的死亡
平家的滅亡
源賴朝、源義經兄弟鬩牆
源賴朝的發跡和他的事功
北條時政的迷夢
北條氏的興起
承久之亂
全盛時期的北條氏
元世祖忽必烈之雄圖
北條氏的衰亡
後醍醐天皇討幕的成敗
南北朝抗爭的開始
南北朝的抗爭
室町時代的開始
足利義滿的後人
割據局面的形成
戰國的醞釀
戰國群雄
近代篇
逐鹿的群雄
分久必合
趨向統一之路
織田信長的飛躍
織田信長的隕落
繼承統一大業的豐臣秀吉
旭日東升的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的作為與事功
豐臣秀吉興起侵略狂想的經過
七年之戰
時代開始轉變
德川朝代開始
征夷大將軍的開府
倔強的淀姬
德川家康滅了豐臣家
德川家康奠定了三百年的基業
三代將軍家光
庸闇的家綱
光圀崇儒的由來
幕府開始腐化
元祿時代
幕府開始崩壞
家齊和松平定信的時代
慶福與慶喜之爭
生麥事件
明治時代開始
德川幕府覆亡
什麼是征韓論
廢藩後所衍生的問題
第一次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與英日同盟
日俄戰爭
文藝開始發揚
伊藤博文與明治天皇之死
大正天皇繼位
文裝武備與西原借款
孫中山的大亞細亞主義
形勢大轉變
法西斯思想萌芽
發動九一八事變
國際聯盟考察團
二二六事件
廣田弘毅意外組閣
第二次中日戰爭
張鼓峰事件
迴天一二九
陸相東條英機組閣與偷襲珍珠港
山本五十六之死
書簽
本書暫無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