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遠近高低賞飛瀑
打扮舒齊,嚮導領我們到一扇門旁,須臾門開,從電梯裡走出許多和我們一樣穿黃雨衣的人,他們走完,我們再魚貫而入,於是電梯下降。走出電梯,是一條濕淋淋的隧道,長約一百多呎。出了隧道口,我們發現自己的位置,是在羅那瀑的左側約二三百米的地方,已經到了瀑布底下,於是嚮導領著我們,循著崎嶇的石徑,向羅那瀑前進。亂石愈來愈崎嶇了,水流汩汩,山上搭起「棧道」一樣的木架,迂迴曲折而上。這時候,我們已經領略到了雨勢和風聲,走得愈前,「風」「雨」愈大。像冰雹一樣的雨點,一陣陣打在身上,混身已經濕透,才了解剛才要脫|光衣服的道理。我們循著棧道前進,木板上,扶手上,都已長了青苔,濘滑無比,看看到了棧道的最高處,上面木牌上寫著:「颶風台」(Hurricane Dock),這個時候,風雨之勢,我們已經感到有些受不了。可是大家還是賈勇而上。這確然是名副其實的颶風和暴雨,我們不但不能睜眼,甚至不能抬頭,可是不能抬頭卻偏要抬,不能睜眼,卻更要睜眼,因為這瀑布就在你眼前落下來,而且你的人也已經站在瀑布之中。在浩浩地球上,你曾碰到過這樣雄奇瑰偉的場面嗎?然則又為何不享受一番。四十分鐘的遊程,緊張而刺|激。各國的王公巨卿,美國的歷屆總統,據說都曾來領略過這個滋味。事後想想,我們遇到急風疾雨,趨避唯恐不遑,如今卻要花一元五角美金來心甘情願的讓風吹雨打一番,人之為人,也實在太矛盾,太奇怪了。
於此,我得先說明一下尼加拉的地理形勢。原來尼加拉瀑布,乃是位於美國和加拿大接壤之處,南邊屬於美國的紐約州,北邊屬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紐約州的中部,有一個伊利湖,在安大略省則有一個安大略湖。這兩個湖中間,有一條河流連接,那便是尼加拉河,尼加拉河始於紐約州的水牛城(Buffalo),終於楊格鎮(Youngs Town),其長度為三十七哩。伊利湖的地勢,比安大略湖高出三三八呎。假如這條尼加拉河,以平均每哩下降十呎的斜度將伊利湖水傾入安大略湖,那麼除了水流略為湍急以外,根本就沒有什麼奇觀可言。可是上帝的安排卻並不如此。尼加拉河的上游和下游僅作微微的傾斜,卻在其中央處,地勢頓然一落,計達一六〇呎,於是河水也就垂直下瀉,形成了這個巨瀑。所以https://www.hetubook.com.com尼加拉瀑布並不是從山巔懸空而下,乃是一條河流,中間折斷而已。
尼加拉河從上游犇騰而下,到了尼加拉將要下墜之處,卻給兩個島阻擋著,一個叫羅那島(Luna Island),另一個叫山羊島(Goat Island),於是當其下墜的時候,河水分成三股,第三股介於美國方面與山羊島之間,其中間由羅那島劃分為二,其一靠近大陸,流面較寬,名為「美國瀑」,其一靠近山羊島,流面只及美國瀑的十分之一,名為羅那瀑,又名為「新娘的面紗」(Bridal Veil)。第三股是介於山羊島和加拿大疆界之間,因其流面略彎如馬蹄,故名為馬蹄瀑,又名加拿大瀑。三個瀑布,實際上是同一源,同一流,不過為島所隔。三瀑之中,那馬蹄瀑最大,寬達二千五百呎,美國瀑次之,寬一千零六十呎,羅那瀑最窄,不過三百呎。
說實話,當我第一眼瞥見這個馳名於世界的瀑布時,它給我的印象,與其說是驚奇,毋寧說是失望!因為它和我所想像的,完全不同。在我的想像中,所謂瀑布,乃是在高山之巔,匹練如雪,懸空而下,山麓亂石嵯岈,遇上這種千尋峭壁之上下墜的激流,衝激振盪,蔚為巨觀。可是實際上,展開在我面前的尼加拉瀑布,卻並不是如此。我們站在這一岸眺望那一岸,看不到一座山峰,望見的盡是平原。那一股水流,是從平原上流過來,墮入一條河流之中,河中也沒有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打一個具體而微的比喻,正如在桌子上潑翻了一壺水,水沿著桌子邊緣流到地面,我的第一眼見到的尼加拉大瀑布,正是這個光景。
在蒼茫的夜色之中,三道巨流,夭矯騰躍,白浪滔天,已經是偉觀了,卻不料燈光的顏色突變,由純白轉為淺紅,由淺紅轉為淺藍,再由淺藍轉為翠綠,色調既不俗,變幻尤其神奇。而且三道瀑布,各有其不同的顏色,也各有其不同的變化。瀑布是自然的巨觀,加上人工的點綴,曠世奇景,真是百看不厭。
船和水搏鬥了一番,繼續向前,經過了羅那瀑,向馬蹄瀑的中心迫近去。這一下,情形更不同了。因為馬蹄瀑是半圓形的,所以當船駛到中央的時候,瀑布就從正面和左右兩面瀉下來,完全被水所圍困著,而且因為三面之水,衝在一起,河中形式漩渦,白沫沖天,高達三四十呎,船就順著水www•hetubook•com.com勢,高低激昂,順流打轉。愈是緊張,愈覺得過癮,這幕「有驚無險」的演出,初遊的人都要捏一把汗。同舟幾位老太太,更拼命在胸前劃十字,以免和印第安的少女為伴。「絢爛之餘,歸於平淡」,輪船駛離漩渦,開始回航,我們眺望整個尼加拉的形勢,左面是美國瀑和羅那瀑,正面是馬蹄瀑,瀑的兩側,一邊一面美國旗,另一邊一面加拿大旗,迎風飄揚。右面則是壁立千仞的巉岩。氣勢之雄,使人震懾。
車子離開多倫多城,循著平坦寬蕩的超級公路進發。加拿大有「湖國」之稱,一路上都是碧波如鏡的湖沼,以及深蒼淺翠的樹木,渾如一個無涯無際的大公園,真是風光如畫。路上那些色調鮮豔,疾駛如飛的汽車上,都是載著一家人,敞領捲袖,長襪短褲,最輕鬆的裝束。有些帶著划艇,有些帶著營帳,有些攜著釣魚的工作,有些備著野餐的材料,以期在一星期緊張工作之後,享受一個寧靜悠閒的週末。
尼加拉是一個小鎮,完全由於瀑布而存在,人口約二萬。當車子進入這個小鎮時,兩旁那些紫牆白窗,小巧精緻的住宅門口,幾乎每家都掛著「歡迎遊客」的牌子。這個世界著名的觀光地區,氣勢究竟不凡。車子從靜的區域開向鬧的區域,商店也多了,旅館也多了,車子也多了。擁擁擠擠的,嘈嘈雜雜的,鬧哄哄的,在諸種聲音之中,夾著一種沉重的,雄渾的轟轟聲,綿亙不絕,車子在終點停下來,我們以「先睹為快」的心情,從車窗裡望出去,只見前面三座「水壁」,洶湧澎湃,飛沫四散,一片迷濛,那便是尼加拉瀑布!
我是在八月六日傍晚到達尼加拉的,在河邊的熱鬧市街上租定了旅館,便開始作傍晚的觀瀑。我們是站在加拿大這一邊,欣賞尼加拉瀑布,從加拿大這一邊看過去,三個瀑布,看到的是正面,能夠見其全貌。我們沿著河岸前行,隔著河,先對這大瀑布作一巡禮。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這樣東西,靜的時候有靜謐之美,動的時候有生動之美。據估計,這三個瀑布每一秒鐘平均有一百五十萬加侖的水,由上游下墜一百六十呎,其量之多,其力之大,其翻騰跳躍,其一瀉千里,縱然不是智者,也會看得出神,看得著迷。在瀑布下瀉的美國那一邊,雖然沒有峰嵐,但在我們所站的加拿大這邊河岸上,卻有高可數仞的斷崖,峭壁巉岩,沉雄蒼勁,甚有古意。hetubook.com.com把這陡崖和對岸的巨瀑相對照,也庶幾可以相稱。沿著峭壁的腳下前進,快近馬蹄瀑的地方,是一個發電廠,利用瀑布水力來發電的。電廠謝絕參觀,我們也只得止步,循原路回到美國瀑的對岸。
在加拿大這一邊賞了瀑布,僅僅是嘗其一臠而已,要窺全貌,還得到美國境內去。離開美國瀑的邊緣不遠,橫跨於尼加拉河上的,是一座虹橋(Rainbow Bridge),虹橋得名,大概有兩種意義,一是這座橋駕於兩岸,中間沒有橋墩,橋身鋼架彎彎如虹,故名為虹。另一是當早晨或傍晚,陽光照射瀑布,因為水汽蒸發,形成彩虹,在橋上常可賞此奇景,所以亦名為虹橋。虹橋的兩端,各有美國和加拿大的檢查站,核驗護照證件。護照驗畢以後,有車的馳車過橋,無車的徒步過橋。這座橋是私人所築,來回每次都得付一角美金買路錢。橋的中央,劃一道線,一邊為美,一邊為加拿大,並各豎一旗。很多人兩腳分跨界線兩側,在那裡拍照。
這個尼加拉大瀑布,因為無峰巒之勝,丘壑之奇,在初看之時,似乎十分平凡,但是當你留下來以後,從各種角度,用各種方法,來觀賞,來領略,來體會時,那麼,它的雄偉的氣勢,詭譎的變幻,震撼的力量,你才可以充分的認識,而方信世人之所以爭相走告,列為曠世奇觀者,自有其理由在。
「少女之霧」鼓足馬力,先向美國瀑駛去,船隻能橫著開,和瀑布成平行,靠得愈近,水聲愈大,震耳欲聾。跳沫飛珠,一陣陣灑到身上,才知道雨衣的用處。我們這時,連船帶人,全沐浴於「少女之霧」中。而船的掌舵人,則故作驚人之筆,把船用力迫近瀑布去,可是瀑布的水力,風力,卻又把船向外衝,這一個搏鬥的鏡頭,確實夠緊張,刺|激。我們在船中仰望巨瀑,才認識了它的偉大。試想這幾十萬加侖的水,從百餘呎的高處,排山倒海似的下來,傾瀉在你的前面咫尺之處,這還不夠驚心動魄嗎?
像我們這樣恣意欣賞尼加拉瀑布,夜看,晨看,晴看,雨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仰看,俯看,似乎已經看得很暢了,實際上比起那些賞瀑專家,簡直還差遠。有人說另外還有一個下降電梯,繞到美國瀑的背後,看巨瀑從面前落下。也有人說冬天到這裡來,瀑布凝固,結成冰山,人們可以攀懸而登。假如一場大雪,又可以把冰山蓋罩成為雪窟。還有些勇敢的傻瓜,不怕死的好hetubook.com.com漢,在瀑布前面架起鐵索,表演走鋼絲的絕技。以及把自己裝入密封的鐵桶,投入上游,隨著瀑布沖下來,縱然折肢斷脰,皮綻肉破,或竟犧牲生命,也不以為悔。因為他們已經達成了自己的願望。總之,尼加拉瀑布的景色是看不盡的,尼加拉瀑布的故事是講不完的。訪瀑歸途,想起昨天初來時一瞥之下「不過如此」的批評,真是冒昧之至,不禁深悔其失言了。
在美國的人,都說,看瀑要在加拿大這邊,因為可以正面端詳。其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側面看也有側面看的好處。而況會動腦筋的美國人,又設計出種種賞瀑方法。過了虹橋,一列遊覽敞車帶你通過尼加拉公園,到達尼加拉河的邊上,也即是美國瀑的起點。這裡有一個觀望台,用鐵欄圍住,那美國瀑的洪水,就從面前以千軍萬馬之勢直瀉下去,因此雖在側面,卻看得分外真切。
然後遊覽敞車,又帶你越過小橋,到達羅那島。這個羅那島真可算是彈丸之地,可是就憑它的中流砥柱,便把瀑布分成兩股。在這裡右為美國瀑,左為羅那瀑,濤生兩腋,風光又自不同。尤其是從加拿大那邊看這羅那島上的觀瀑者,好像一簇螞蟻,聚在一張樹葉上,浮於洪流之中,搖搖欲墜的樣子。
這時候,夜幕已經籠罩下來,除了兩岸的閃耀燈光和嘈雜人聲以外,瀑布的水色,由白而灰,由亮而暗,只有轟隆之聲依舊。賞瀑的觀眾,都集中在河岸邊石磴上凝神注視,忽然間,那灰暗的瀑布,竟變得潔白閃耀,晶瑩透澈,好像萬斛牛乳的傾瀉。其中水勢的洶湧,水珠的跳躍,水氣的瀰漫,看得比白天更加真切了。大家回首一看,原來從加拿大這邊峭壁的頂上,二十四座巨型探照燈,一齊射出強光(按照遊覽指南上說明,這些探照燈的光度達十三萬萬支燭光之多)。我們才想起朋友告訴我們的話:遊尼加拉瀑布,一定要在尼加拉過一夜,看看夜間的奇景。
這五色瀑的夜景,到十一時戛然而止。我們回到旅館,聽了一夜訇訇聲,第二天清早,又趕緊出去賞瀑。這天天氣陰晦,而且還下著毛毛雨,看看對岸的瀑布,本來因為水流的衝激而白茫茫的,現在更是一片迷霧,蘇東坡的詩:「波光瀲灩晴方好,山色涳濛雨亦奇」,雨中看瀑,確也另有一番奇趣。加拿大這邊堤岸下面,有一個小型的碼頭,我們拾級而下,原來是一艘輪船,招徠生意,我們跟著大眾,買票登輪,每個上船的
和-圖-書觀眾,都發給一件黑色塑膠雨衣,還連帶一頂尖角帽。我們也如法炮製的穿戴停當。船上擠滿了人,開始鼓浪前進,麥克風中也開始講述這一段航程的經歷。原來我們這首船名叫「少女之霧」(Maid of Mist),這也有個來歷,在三百年前,印第安人住在這裡,震驚於自然力量的偉大,所以每當收穫的季節,擇定一天,集合村中少女,由酋長站在中央,向天發射一箭,箭頭落下來,最近某少女,這一少女便選為代表,被送上獨木舟,舟中裝滿了穀物水果,從上游順著激湍沖下,墮入飛瀑中,頃刻化為烏有。於是大家都說這瀑布形成的霧氣,便是少女的化身。這個故事,正和我們的「河伯娶婦」,如出一轍。
在山羊島的邊緣,有一個「烏龜磯」(Terrapin Point),這是一塊偌大的岩石所形成的平台,因為昂首如龜而得名。烏龜|頭上,也插著一面美國旗。烏龜磯伸出於山羊島之外,面對馬蹄瀑,下臨尼加拉河的急湍,確是一個觀瀑的好去處。再從烏龜磯繞往山羊島的背後,有三個小島,名為姊妹島。從這裡展望尼加拉河上游,洪流滾滾,蒼蒼茫茫,真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情景。
過了羅那島,到達山羊島。這一回,商人們又設計出了新的花樣。我們看到一個像車站的建築,榜曰:「風穴」(Cave of the Winds)。買票而入,裡面卻是數十間更衣室,男女分開,嚮導者給我們一套黃色的橡皮雨衣,一雙粗麻布做的鞋子。要我們在更衣室內除了汗衫短褲之外,什麼都脫|光,再穿上雨衣雨鞋。貴重物品,另貯入一隻小鐵盒,寄存賬房。我心裡想美國人就是喜歡玩噱頭,剛才在加拿大那邊觀「少女之霧」,只要在衣服外面罩上雨衣便夠,何必如此大驚小怪,大動乾坤。
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的大名,真是如雷貫耳,嚮往已久。去年六月,我在環遊全球旅程中,到達華盛頓的時候,曾經計劃去尼加拉一觀其勝。但航空公司要我加出七十六元美金的來回票款,因此不克成行。心中常為之怏怏。那知事有湊巧,今年八月,我奉派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城公幹,多倫多位於安大略湖之濱,離開這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尼加拉瀑布,只有八十哩之遙,搭「灰獵狗」公路車前往,計程不過一個半小時,來回票價不過四元九角,真是天賜良緣。於是選了一個週末,遄往一遊,以償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