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之謎
除了秦始皇自吹自擂外,也沒什麼可說的了。他以為天下在他的治理之下,真的大治了。事實上,光是浙江當地的居民就已忍無可忍了。五年後滅掉朝廷的項羽,此時年方二十二歲,見到秦始皇的車駕耀武揚威地經過眼前時,忍不住叫道:「彼可取而代也。」可惜秦始皇沒有警覺危機已迫在眉睫了。
一號坑東西長二三〇米,南北寬六十二米,面積一四二六〇平方米;二號坑長一二四米,寬九十八米,面積六〇〇〇平方米;三號坑最小,長二十一米,寬十七米,面積五二〇平方米。
以上所敘都明白記錄於文獻上,只是當時是否有官員殉葬,還是一個謎。《史記》記載二世皇帝胡亥下令「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與秦始皇生有子女的后妃不過一十多人,以此來看,殉葬的妃嬪大概在二百名左右。二世皇帝的殘暴較之秦始皇,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謎中謎
始皇之死
並不是這位皇帝的一念之差。秦始皇建造陵墓的目的本來就不是供後人瞻仰懷念。他雖然有超越一切的無限權力,卻不能超越傳統文化觀念。他同樣深信存在「罔象」,這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如果造一座巨石陵墓,陵上怎能栽植松柏?怎能防止「罔象」危及靈魂安全?
當時的建材以木材為主,主要由長江以南用船運來。每根直徑都在一~二米之間,長約三十米。據說如果負責輸送的人不能如期把圓木送達,一律處死。除此之外,秦始皇還自全國各地搜羅了巨石、巨木、珍石、珍木以及奇禽來裝扮他的庭院。他也將咸陽宮中的傢俱、衣物、織物、寶石、裝飾品都移往陵墓。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以東約五千米的驪山北麓。
離開浙江後,秦始皇由海上搭船再度來到八年前到過的琅邪,他暗自打算非找到當初去東海訪求仙人仙藥的徐市問個清楚不可。
不論是戰車、騎兵,兵士、戰馬都和原物大小相等。一號坑共有六千尊,二、三號坑有一千尊,總共七千尊。每尊兵馬俑都有不同的骨架和表情,連服飾、髮型、鬍鬚都完全不同hetubook.com.com;士兵俑手上所持的刀、劍、矛、弩機、箭鏃等武器,都是當時實戰的兵器,這些武器都曾做過防鏽處理,所以歷經二千二百年沒有絲毫鏽蝕。
也有人對秦始皇陵沒有皇后陵感到奇怪。這一點,倒與這位信奉極權主義的皇帝性格及思想邏輯是一致的。雖然有「後宮列女萬餘人」,她們也為他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十來個女兒,但秦始皇沒有冊封過皇后。他似乎對她們持「一碗水端平」的態度,自然也用不著為皇后建造陵墓了。
秦始皇陵坐西朝東。坐西,本是當時的傳統葬俗,以東向為尊,西方為上。秦始皇的先祖們,無論陝西鳳翔縣秦西陵的十八座秦公墓園,還是臨潼縣秦東陵的秦王陵園,方向均坐西朝東。秦始皇也不例外。地宮宮牆的四周雖都有斜坡通道,但其他方向均各有一條,唯獨東門有五條,證明東門是面對朝向的主門。從陵園外城東門延伸出去的東門大道相當於後世的「神道」,是整個陵區的主要通道。在陵園以東約四千米的臨潼縣大王鎮石張村附近,至今殘存一座約七米高的秦閥,那大約是進入秦始皇陵東門大道的標誌。經初步勘查,陵區至少包括南北與東西各為七點五千米,方圓約五十六平方千米的範圍。
為什麼連塊墓碑也不留見?人類社會的許多事物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出現的,墓碑也是如此。中國遠古時的「碑」只是豎立在宗廟門前的木柱。秦代還沒有在墓前放置墓碑石刻的墓葬風俗。我們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的戰國時期,各國都沒有這類制度風俗。如果秦始皇開創這種制度,歷史必定有所記載,而且一般也會被西漢王朝繼承。基本上全盤承襲秦代墓葬制度的西漢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沒有墓碑石刻。由此可以斷定,秦始皇陵當年也沒有墓碑石刻。
這座史無前例的地下陵墓龐大得無以復加,《史記》更記載其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如果所言不假,那可真是一筆令人咋舌的財富。
秦始皇將信將疑,那晚,他夢到自己在海上與海神搏鬥,第二天,將此事告訴占夢博士。占夢m.hetubook.com.com博士說:「海神的形體是不可見的,因而幻化成鮫在海上往來。」
東門大道北側除發現著名的兵馬俑坑外,也有陪葬墓分佈,此外,還有尚未判明殉葬物的殉坑。
秦始皇的地下陵墓,真如一個縮小的大地,裡面有宇宙和大地山河,配置得惟妙惟肖。《史記》上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
沿著石階便道向上登攀,穿過夾道石榴樹叢登上家冢頂平台,極目遠眺,北面渭水蜿蜒如帶,南臨驪山參差連綿。陵墓建在驪山北麓沖積扇上,東西向莽莽平川一望無垠。
秦始皇暗想:「徐市所說的果真不假,」於是命人將連發弩裝上大船,親自率船出海,在今天的渤海灣上射殺了一些大鮫,心中覺得十分痛快。誰知回到岸上之後,秦始皇便生起重病,過了十天,死於河北沙丘平台,享年五十歲。時當公元前二一〇年七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五次大規模出巡,三次直抵東方海濱,並刻石歌功頌德。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以為秦東門。」在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的朐縣海上豎立起了帝國的東大門。二〇〇〇多年來,從來沒有人把它與建造秦始皇陵這兩項同時進行的工程聯繫起來作過思索。直到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後,有心人才猛然發現,那座「秦東門」的位置,恰好正對秦都咸陽與秦始皇陵東門大道。咸陽——秦始皇陵——秦東門恰好位於同一緯度!
史無前例的帝王陵墓
由於歷代帝王的陵墓經常被宵小之徒光顧,二世皇帝怕有盜墓者侵入,命令工匠做了很多機關,只要有盜墓者闖入,馬上發射如大雨般的箭矢,為了怕機關的秘密洩露出去,陰狠的二世皇帝還把設計機關者和施工者盡數關在陵墓裡頭,沒有一個人活著出來。雖然《水經注》上記載了秦始皇陵墓被項羽率兵攻入,並掠奪了其中的金銀珠寶之事,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在以東門大道為軸心的陵區兩側,現已發和*圖*書現大量陪葬墓和各種殉葬坑。
深入全面細緻的勘查與發掘尚待進行。方圓五十六平方千米內隨時可能爆出特大新聞。不過,可以肯定一點:根據陵園建築遺跡分佈圈出的這一範圍無疑是相當保守謹謓的,實際上當年秦始皇陵的範圍肯定要大得多。究竟可能有多大呢?按照一種富於想像力而又言之成理的觀點,它的盡頭直到黃海之濱!
二二〇〇年風雨剝蝕使這座陵墓失去稜角分明的線條,顯得較為和緩,但龐然臥踞的偌大規模和俯瞰平川的恢宏氣勢依然令人感受到「千古一帝」的威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的陵墓,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中埋藏的珍寶價值無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未知數。
秦始皇的地位和大帝是平起平坐的,在當時,他可以說是地球上唯一大帝國的皇帝。
外城垣以東約三五〇米外的東門大道南側,發現一片陪葬墓群。經試掘其中的七座,死者有男有女,年齡十至卅歲不等,屍骨有的四肢分離,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身上遺留箭鏃,但金、銀、玉器各種殉葬品卻顯示出死者生前身份高貴,非同一般。這裡埋葬的是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秦二世繼位後,為了鞏固統治,對他們大加殺戮。這種骨肉相殘事件,歷史上屢見不鮮,可如此殘忍無道,實屬罕見。陪葬墓群以東發現三行密集排列的八十座馬廄坑。馬廄坑有多種形狀,分馬廄和俑坑兩類,馬廄坑內葬有馬匹,並有陶製跪坐圉夫(馬伕)俑和盆罐等餵養馬匹的工具;俑坑內僅有跪坐俑和工具。
徐市自知無路可逃,靈機一動,自己跑到秦始皇面前,詐稱:「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日,住在陝西省臨潼縣安寨人民公社的農民楊天發,為了引水灌溉田地,挖了一口深井,竟然挖到一個大洞穴,裡面是前所未見的兵馬俑。
此後數年,秦始皇開始巡行天下,制定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制度,更加提高了帝王的絕對權威。此時,他開始積極追求永生,有一次,他在巡行途中,駐留於琅邪(山https://www.hetubook.com.com東膠南縣南)時,齊人徐市前來奏道:「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國傳出發現秦始皇陵的消息之後,人們才知過去的傳說都是不真實的,因陵墓中一切完好如初。不過,考古學家也發現了一條盜墓者挖掘到一半的通道,令人捏了一把冷汗。
當時使用了數千噸水銀,於地下陵墓中做出百川江河大海,並以機械使水銀循環流動,天花板上並用寶石拼出天體圖,至於人魚膏可能是用鯨魚的脂肪加工製成的,能夠燃燒很久。
徐市在海上找了好幾年都沒有絲毫收穫,為怕秦始皇降罪,一直不敢去咸陽回報,現在,聽說他又來到琅邪,一驚之下,非同小可。
坑道用黃土燒硬的磚瓦整齊地鋪排著,高約二~三點五米,裡面緊密排列著兵馬俑。
楊天發所挖掘的地方,距秦始皇陵墓一點二公里,附近早已發現過古墓和陪葬墓,陝西的考古學家本以為那一帶已經做過十分詳盡的調查了,沒料想到還有一個兵馬俑坑的存在。此墓在任何歷史文獻上都沒有記載,但事實就是事實。
秦始皇的遺體則安置於銅棺中,棺上有木頭的部分則塗漆防腐。
怎麼看待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呢?也許是極偶然的巧合。但更有可能是精心設計的安排。聯繫到一律面向東方肅立的兵馬俑和整座陵園坐西朝東的總體設計,聯繫到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對某人以往的功績用歌聲、文字的形式加以宣揚,一生對東方蓬萊仙境的極度嚮往,把遠在一〇〇〇千米外海濱的「秦東門」視為秦始皇陵的組成部分應當是有道理的。
秦始皇的夢想異於常人,他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中原之後,自封為「始皇帝」。皇就是大,也是散發光芒的意思,帝就是大帝,也是控制天下的最高神明,在過去中國歷代的君主中,都沒使用過這個稱號。為了進一步與他人區別,他自稱「朕」。朕這個字本來是中國人不分貧富貴賤的自稱,自秦始皇之後,變成了皇帝的專稱,一直沿用到清朝。
這個發現在世界上造成很大的轟動,經過數年來的研究考查,已經證實和*圖*書是始皇陵的附屬設施。兵馬俑坑位於地下五米處,裡頭有以秦始皇近衛隊為模特兒塑成的陶俑。共有三個坑,一號坑主要是配置戰車的步兵團,二號坑是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只有一輛戰車和六十四名士兵,是統帥營的儀仗或護衛部隊。
聽徐市說得煞有介事,一心嚮往神仙之術與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心眼兒也開始活動起來,於是賜給徐市大量黃金及數條大船,讓他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前往三神山尋訪仙人。過了兩年,秦始皇聽說有名叫羨門和高誓的仙人,也特地命令燕人盧生去訪求。接著,再命令自稱對仙道有研究的韓終、候生、石生等三人去訪求仙人不死之藥。
遠在二二〇〇年前,在現代測量儀器遠未發明的技術條件下,人們怎麼測出這條緯度的呢?人們怎麼掌握地球表面高精度測量與計算技術的呢?這是秦始皇陵留給我們的一個神秘的不解之謎!面對秦始皇陵下一片空曠的原野,遊覽過金字塔的遊客不免會為之惋惜:既然秦始皇建陵耗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古埃及金字塔,當年何不乾脆建一座「世界之最」的金字塔?為什麼這裡竟然沒有留下一塊古代石刻?
公元前二一一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首先來到湖南九疑山祭拜虞舜,再經洞庭湖、長江人浙江,登會稽山祭拜大禹陵,並樹立歌功頌德的碑文,碑文全文記錄於《史記》上而流傳於今。抄錄部分如後;……咸化,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今,黔首修潔,人與同則,嘉佑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與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體銘。
秦始皇陵前沒有留下任何石刻,原因也並不在於技術能力。中國古代的石刻至少在殷商時期(公元前十六世紀)已經出現。秦代早期遺留的石鼓文至今仍陳列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秦始皇出巡時也曾多次刻石銘功。修建秦始皇陵時更是大規模開採石料,單是秦始皇陵西北不遠的今鄭莊、磚房村一帶,就有一座佔地達七十五萬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場,直到二〇世紀四〇年代末,那裡仍遺留遍地巨石。但建陵使用的石材統統都被埋入了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