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愛的理論
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一個嬰兒誕生之時,仁慈的命運使他對與母體的分離而帶來的焦慮毫無所知,因此他並不感到死亡的恐懼。甚至在出生後,嬰兒也與他在母體中的狀況相差無幾。他不能意識到客體,也沒有意識到自身和外在於他的世界。他只感覺到溫暖和食物的有益刺|激,尚且不會區分溫暖、食物和它們的來源——母親。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欣快狀態。這種狀態,用弗洛伊德的話,就是一種自戀。外部現實——他人和事物,只是在滿足或妨礙身體的內部狀態時方有意義。實在的只是內在的東西;外在的東西之所以實在,只是因為我的需要,而決不是由於它本身的性質或需求。
當孩子長大、發育後,他便漸漸能夠按照事物的本來樣子來知覺它們了;餵養時的滿足與母親的乳|頭、乳|房分開了。最終孩子體會到,他的口渴、解渴的奶、乳|房和母親是不同的。他學會知覺那些作為不同的存在,作為自在的存在的許多其它食物。在這時,他學會了給這些事物起名稱;學會了火是熱的且會傷人,母親的身體溫暖而又舒服,木頭是堅硬而沉重的,紙是輕的且能燃燒。他學會了如何去把握人:當我吃的時候母親會笑;當我哭的時候她會把我抱在懷裏;當我大便時她會誇獎我。所有這些體驗凝結成這樣一種體驗:我被愛。我被愛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愛因為我無依無靠。我被愛因為我漂亮、討人喜歡。我被愛因為母親需要我。用一個更一般的方式來表達:我被愛因為我是我之所是,或者更確切地說,我被愛因為我存在。這種被母親所愛的體驗是一種被動的體驗。為了被愛,我無須做任何事情——母愛是無條件的。我要做的一切就是存在——作為她的孩子而hetubook.com•com存在。母愛是天堂,是安寧;它無需去獲取,它也無需被報答。但是,母愛的無條件性也有一個消極的方面。母愛不僅不需要被報答,而且也不能被獲取,被產生,被控制。有了母愛,就像有了祝福;沒有母愛,生活中就失去了美——我無法創造母愛。
母親和父親對待孩子的態度是與孩子自身的需要相符合的。嬰兒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無條件的照顧。六歲以後,孩子開始需要父愛,需要父親的權威和引導。母親的作用在於使孩子在生活中安全,父親的作用在於教育和引導孩子應對他所處的特定社會向他提出的難題。在理想的情況下母愛並不力圖阻止孩子成長,也不試圖對孩子無依無靠的狀況加以保險。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過分焦慮,這樣就不會用她的焦慮影響孩子。孩子長大成人,並最終和她分離,這個願望應是她生命的一部分,父愛則應該由原則和期望所引導;父愛應該是耐心的、容忍的,而不該是恐嚇與獨斷。他應該給成長中的孩子以日益增強的能力感,最終使孩子成長為自己的權威,而不依靠父親的權威。
在從母親中心到父親中心,以致最後綜合在一起的發展過程中,精神健康和成熟的實現是它的基礎。這一發展的失敗則是引起神經病的基本原因。儘管更充分地展開這種思想超越了本書的範圍,簡短地談一談或許有助於說明這一點。
對於大多數八至九歲半的孩子來說,問題幾乎全是被愛——因為他的存在而被愛的問題。在這個年紀以前,孩
https://m.hetubook.com.com
子還不會愛,他對於被愛的反應是感激和快樂。在孩子發展到這一點時,一種新的因素注入這個過程:一種新的情感,由孩子自身的主動性而產生的愛。孩子第一次想到要給母親(或父親)一些東西,要造出一點東西——一首詩,一幅畫,或者無論一點什麼東西。在孩子的生活中,愛的思想第一次從被動轉為主動,轉到了創造愛。從這第一次開始一直到愛的成熟要花許多年的時間。終於這孩子——他現在也許已是一個青年——克服了他的自我中心,他人不再只是滿足他的需求的工具。其他人的需要與他自己的需要是同等重要的,事實上,其他人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了。通過愛,他脫離了由於自戀和自我中心而構成的孤獨和分離的牢房。他感受到了一種新的融合,一種分享和一種合一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他感到了與其依賴被愛而接受,不如通過愛而產生愛的趨勢;為著被愛,他不得不幼小、無助、病歪歪的——或者「乖」。幼兒的愛遵循著這樣一條原則:「我愛因為我被愛」。成年人的愛則遵循這個原則:「我被愛因為我愛」。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則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最後,一個成熟的人逐步達到這一點,他是他自己的母親,也是他自己的父親。他彷彿有一種母親和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說:「不端行為,甚至犯罪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失去我對你生活和幸福的希望。」父親的良知說:「你做錯了,你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要我喜歡你的話,你必須改變你的方式。」成熟的人不受外在的母親和父親之形象的影響,而在內心建樹起父母的形象。然而,與弗洛伊德的超我https://www.hetubook.com.com概念不同,他並不是通過把母親和父親合為一體而建樹於內心的。並且,成熟的人的愛既有母親的良知又有父親的良知,儘管它們似乎相互矛盾。如果他僅僅保持父親的良知,他會變得嚴厲和缺乏人性;如果他僅僅保持母親的良知,則很有可能失去判斷力,妨礙他自己和其他人的發展。
與愛的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在孩子最初的年月裏,他最依戀的是母親。這種依戀開始於嬰兒出生前,那時母親和孩子仍然是一體,儘管她們是兩個人。孩子的誕生在某些方面改變了這種情況,但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儘管孩子生活在母體外,他仍然完全依賴於母親。日復一日他變得越來越獨立了:他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談話,學會了獨立探索世界;與母親的關係失去了一些最緊要的意義,繼而代之的是與父親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為了理解這種從母親向父親的轉變,我們必須考慮母愛與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我們已經論及過母愛。母愛依其真正的本性是無條件的。母親愛這新生嬰兒因為這是她的孩子,而並非因為孩子實現了任何特定的條件,或達到了任何特定的期望。(當然,我在這裏說母愛和父愛時,是指在馬克思.韋伯「理想類型」的意義上,或在榮格「原型」的意義上的母愛和父愛,而並不是每個母親和父親都以這種方式愛。我指的是母親的和父親的原則,這種原則在真正的母親和父親身上得到體現。)無條件的愛與一種最深切的渴望是相符合的,這種渴望不僅僅是孩子的,也是每個成人的。另一方面,因為人的長處而被愛,因為他值得愛而被愛又總使人困惑。也許我沒有使那個我希望愛我的人感到高興,或許是這樣,或許是那樣和*圖*書,但總有一種愛會消失的恐懼。此外,「應得」的愛很容易留下一種痛苦的感覺,即他並不是因為其自身而被愛,他被愛只是因為他討好了別人,究其根本,他並沒有被愛,只是被人利用了。怪不得我們都那麼渴望母愛,無論是孩童時代還是已長大成人。大多數孩子都很幸運地獲得了母愛(這一點我們隨後將討論)。對於成年人,同樣的渴望卻更難以實現。在最令人滿意的發展中,它將是正常的性|愛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常常以宗教的形式獲得表達,更多的則是以神經病的形式得到表達。
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卻很不相同。母親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親並不代表任何一種這樣的自然之家。在孩子生活的最初歲月裏,父親和他很少有聯繫;在這些年代裏,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儘管父親並不代表自然世界,他卻代表著人性存在的另一極——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紀律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孩子的老師,他向孩子指出了進入人世的道路。
與這種作用密切相關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當私有財產出現時,當私有財產能由兒子繼承時,父親便開始尋找那能夠繼承他財產的兒子。自然這個兒子是父親認為最適合做他的繼承人的兒子,是最像他的兒子,因而也是他最喜歡的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其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實現了我的期望,因為你盡你的義務,因為你像我」。像無條件的母愛那樣,我們在有條件的父愛中發現了一個消極的方面和一個積極的方面。消極的方面是這樣一個事實,即父愛必須是值得給予的,如果一個人不去做期待他所做的事,父愛就會喪失。父愛實際上具有這樣的性質,即服從成為主要的和_圖_書優點。不服從則是主要的缺點,——對不服從的懲罰就是收回父愛。積極的方面也是同樣重要的。由於父愛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就能夠通過做點什麼事獲得它,我可以為得到父愛而努力;這種愛與母愛不同,它是在我的控制之內的。
引起神經病發展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一個孩子有一個愛著但又過分放縱或盛氣凌人的母親,和一個軟弱而又無動於衷的父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滯留在對母親的早期依戀裏,發展成一個依賴母親的人,他感到無依無靠,具有接受型的人所特有的騷動感。也就是說,希望接受和受到保護、照顧,而缺乏父親的品質——紀律、獨立和獨立掌握生活的能力。他也許會試圖在每個人身上找到「母親」,有時在婦女身上,有時則在具有權威和權力的男子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母親冷酷、感覺遲鈍和盛氣凌人,他可能會把受母親保護的需要轉移到父親這裏,繼而轉移到所有的父親形象上——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的結果和前者的結果是相似的;他也許會發展成一個片面的、由父親取向的人,完全熱心於法律、秩序和權威的原則,缺乏期望或接受無條件愛的能力。如果父親是個獨斷專行的人,同時又和兒子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話,這樣的發展更加強烈。所有這些神經病發展的特徵是某一個原則——父親的原則或母親的原則——沒有得到發展,較為嚴重的神經病態的發展便是這樣,或者是母親和父親的作用被混淆了,既同外在的人混在一起,也同人內心的這些作用混在一起。進一步的考察會表明,某些類神經病,如迷狂神經病,是因更多地依靠片面的對父親的依戀而發展;而其他人,如歇斯底里、酗酒、沒有能力堅持自己的權力和應付現實生活,以及意志消沉,則產生於母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