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等待

作者:何寄澎
等待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教改的遺忘、遺忘的教改

教改的遺忘、遺忘的教改

從本質上說,教改整體內涵,無論為九年一貫、教材多樣、入學多元、小班小校、校務民主、乃至英語、母語教學……等等,除了摻雜著若干意識型態的成分外,仍然是嚴重「知識傾向」的理念設計。對曾經走過威權時代、親睹政治考量曾知何干預、介入教育的我而言,失望之餘,自然充滿了無限嘲諷的感受。教育的內涵嚴重向「知識」傾斜,本是臺灣五十年來教育的弊端,如今,「教改」的工程師們非但未予矯正,甚且「不知不覺」變本加厲,證明他們並不具備超越「體制化」的智慧與涵養,他們也不了解,對一個「人」而m•hetubook•com•com言,「知識」以外有更重要的「品質」、更重要的「教育」。其次,「政治」介入教育,也是臺灣五十年來人人詬病的另一項弊端,然而教改的工程師們,竟不過是以相異的意識型態取代原來的意識型態——是乃以一種謬誤取代另一種謬誤,印證古人所謂:「以暴易暴,不知其非」;此相映於晚近臺灣社會已然漸入多元發展的事實,反益愈顯示了這些「專家」的偏執與固窒,令人無言以對。最後,「意識型態」的多層面變化,在部分所謂「教改人士」的「用心」之下,學校和*圖*書與教師被扭曲為威權、保守,缺乏反省能力、缺乏求進企圖的「意符」,家長、學生乃一躍而為理直氣壯、永遠正確的「弱者」,而「教改人士」更一變而為公理正義的化身。至此,言「尊師重道」者,不免為人恥笑;至此,往昔雖充滿弊端,而仍能使人自知一己之角色、明一己之分寸的教育,乃愈「改」愈亂,愈「改」愈沉淪。吾人須知,教育的內涵固然多樣,其各自的重要性抑或難分軒輊,但最本質的仍在「尊師重道」——「師」即「道」,「道」即「師」。如今,「道」既為「知識」所取代;「師」亦翻變為威權、和圖書保守、腐化、退步之意符,則教育的基礎已然淘空,教改的工程如何能成其「百年樹人」之偉構?而前述「教改人士」解構「倫理」之作為,尤使人痛心、憤憤。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四日聯副
我個人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教改最該做的事厥有二項:其一是人格的教育:基本上這是一種見諸行為的教育,它包括:尊重、關懷、珍惜、負責、誠懇、謙虛,明辨是非、明辨權利與義務,以及能探索一己真正的價值。它的基礎在豐富的人文教育,它近似於西方所謂的「公民教育」,它是一www.hetubook•com•com種完整的生活教育。在臺灣今日如此淺碟型、工商業文化、都市文化氾濫的社會裡,它尤其具有高度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其二是讀書的教育:所謂「讀書的教育」旨在教育學生深切體認「讀書」的意義,以及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讀教科書而已;「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增長智慧、豐富生命;「讀書」是「學習」,但這種「學習」不同於聲光電畫,它需要對文字的耐性;「讀書」的效用不是功利的小用,乃是人生長久的大用,因此「讀書」的樂趣不在感官刺|激而在心靈與思想的深邃永恆。
最近「教改」成為和圖書社會熱門的議題,二週前我曾在這個專欄裡表達我的看法,當時受限於字數,一些基本的、自認為更重要的思維尚未及陳述,現在再做一個補充。
回顧以往,平心而論,臺灣教育何嘗著意使人了解讀書的意義、享受讀書的樂趣?而晚近以來,尤其怠忽人格與生活的教育——甚且反其道而行。事實上,教育最重要的課題無非上述二者。二者具足,受教者的「主體性」方才存在,抑且不致墮入偏頗;而教育的品質亦才得以令人樂觀期待、喜悅收成。我希望一己芻蕘之見能為廣大關心臺灣教育的同道所共鳴,自然也希望能推促教育主政者對此認真的思考、審慎的斟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