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店與藥店
儒家像吃飯,中庸平淡,融入日常生活而不厭,可以持久;諸子像吃藥,糾偏矯枉,只有生病時偶一使用,只靈光於一時。所以「儒家是米店,諸子是藥店」,將周秦諸家的特色與長短處,一語道破,可說言簡意賅,比喻得很精妙。但羅宗濤學長對我說起,他發現這兩句話是見於清人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由於出自筆記小說類的雜書,所以他沒好意思向熊先生說明出處。
大凡一句精妙的智慧語,往往經過長時間的孕育,https://m.hetubook.com.com歷經多位才人的錘鍊敲定,像紀昀這句名言,也不全是他所發明,追索原始,實在是受了明人陳仁錫的啟發,陳在《無夢園遺集》裏有篇〈諸子奇賞序〉,早有「諸子是醫藥」的說法。
米店不能治病,但天天吃米,不至於生病。藥店只能在生病時去買,不能天天吃藥,多吃反而生病。這個比喻頗合現代醫學觀點。米可以維生,藥絕不是長期維生用的,醫學院的戴東原院長和-圖-書曾說過:「所有的藥都是毒藥!」
他又認為「六經治百家之病,諸子治一時之病」,諸子可以治療一時世風偏狂之病,而儒家六經才總治百家偏袒之病。
這樣細分是否允當,尚待商榷,但「諸子是藥店」的想法,應該導源于此。可是紀昀在編《四庫全書》時,對陳仁錫的著作卻嗤之以鼻。陳仁錫,字明卿,號澹退居士,與陳繼儒、袁宏道、袁中道、文翔鳳、黃汝亨、屠隆、馮夢禎都是寫小品文的才子,也都是生活美學家,
https://www.hetubook.com•com但全部被紀昀以「文格卑冗」、「矜其小慧」所抹煞,《四庫》不收他的著作,並評為格調不高,卻又私下盜取他的見解學術界的偏見與自私,真令人十分慨歎!
他認為「六經治未病,諸子治已病」,儒家六經是人在未病時維生保健常用的,諸子百家是世道有病時偶爾用。
詳細來分,老子是「補藥」,注重元氣的培養,是醫「怯」的名大夫;莊子是「瀉藥」,注重汰除穢氣,恢復清涼,是醫「內熱」的名大夫;管子是www.hetubook.com.com「法藥」,注重政事的績效,實事求是,是醫「俗」的名大夫;屈子是「雅藥」,以離騷來填補詩亡樂佚的空缺,是醫「憨」的名大夫;墨子沒有藥,也沒有醫術,只有探病的好心,是熱心的下等醫生;呂不韋的雜家,心術不正,想要竊國,是懷藏麻醉毒藥的醫生,下場悲慘;韓非的名法講得真好,但他不用心推行名法,而以「說難」去干求富貴,是貪心的醫生,下場也慘。只有儒家,主張修辭立誠,雄渾博大,如果比作治病,是百科齊備的綜合和圖書醫院,更是生病前民生康樂的維護所。
他更認為六經並不預設什麼藥方,病夫可以自取常用;而諸子則「藥方太具,藥力太猛」。儒家與諸子,在偏全純駁上相差太大了,諸子多是救一時用的,「藥含三分毒」,無病呻|吟時若用諸子,就像沒有醫方亂抓藥,那就太危險了。
記得我在師大研究所上學時,熊公哲先生講授群經大義、諸子流變等,從如此龐雜的學術體系中,歸納出一句話,熊先生把這句話講了最多次,也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儒家是米店,諸子是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