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諺語
至於「無錢買補食,困困當將息」,「補藥」可能比補食好一點,「早睏」可能比困困好一點,可以根據邵位西的詩加以校正;「六月十三彭祖忌,海上行船莫忘記」,「忌」改作颶更明白,可以根據《香祖筆記》或《臺海使槎錄》加以校正,凡沿襲舊誤的地方,加以改正,神味才能出來。
廟大僧欺客,廟小客欺僧——和尚廟也超不出勢利眼,廟大了像官大了一樣,威風凜凜。廟小住不進大菩薩,和尚也要被香客欺侮了!只看廟大小,誰管道深淺?
人情是隻虎,來時無處躲——在虛假hetubook•com.com的人際網路上,有時人情債逼得你推也推不開,躲也躲不掉,比喻是隻老虎,何等彪悍生動呀!
箭頭勿硬,箭桿硬勿起來——蠟製的箭頭,就是配上純鋼的箭桿也徒然。帶頭的軟了,跟班的還硬什麼?理想指標軟化了,後續的行動都跟著塌掉。
出門帶根繩,遇事勿求人。
我兒時琅琅上口的是「出門帶根繩,勝如帶個人」,繩可供拖拉綑紮,比帶個人還要順手管用,兩句渾然一氣,精采而傳神,改為「hetubook.com.com遇事勿求人」,遇事與帶繩變成各不相干的二件事,在精鍊的機智性上損失很大,諺語所以不淪為低劣的藝術,就靠有這一點措詞緊湊上的妙處在呀!
有的像「每日做早操,天天精神好」,「若要感冒少,常洗冷水澡」之類,衛生標語或順口溜,經過長時間的淘汰洗煉,也可能變成諺語,但諺語乃是有約定俗成的過程的,而不是一天之內速成的。把這些大量收入,就嫌濫。
然而這本書裏,依然遺漏太多,在我記憶中的浙江諺語,像什麼「四金剛騰雲,懸天八隻腳」、和圖書「吃來吃去魚肉好,好來好去爹娘好」,都未收集到。像前番在中副討論過的「老虎吞蝴蝶」也沒有,而「田雞服惰民」雖收入,但惰民誤為「墮貧」,所以「墮貧打秋風」「墮貧放焰口」就一路錯了下來。前番中副讀者周德培先生已說明惰民是住在紹興的賤民,科舉就業都受限制者。大體是因祖先有罪被限制居住並褫奪公權,流放鄉野卻善於釣蛙,清人稱為「惰民」是對的,而不是「墮貧」。
至於較為文縐縐一些的諺語,像什麼「鬧得海紅花」、「上八洞神仙」、「懶人試重擔,三推不上肩」
https://www.hetubook.com.com
之類,是不會講、說不全吧?更搜錄不到。大陸近年動員了五萬多民間文學普查人員,將浙江的諺語二萬餘條編成了一鉅冊,我由於鄉情的關係,一面讀著這些兒時聽聞過的諺語,一面想著中年生活的經歷驗證,讀來特別覺得意味深長。例如:
而輯得的諺語,有的大意尚在,精髓已失,如:
讀諺語,居然也能感受到「土改」、「大躍進」、「十年文革」以來,人才摧殘凋落,文化粗糙鄙俗,連建築在淺俗文化上的諺語也大量零丁失傳,我佩服他們的編輯計畫,但也要為書中泥沙夾混而歎息,何和*圖*書日能共同參與搶救呢?
打別人一記,防別人一世——別人打我,我羞慚三天也就算了,若我打了別人,未必真得了便宜,非但半夜還睡不著,憂愁了三天,更可能要防人一世呢!
這些諺語都是各家諺語書中很少收錄的,讀來精神一振,所以諺語不只是村里橋頭的智慧,也該尊稱它為鄉野知識的聖殿。
我清晰地記得杭州人的名諺是:「春頭夏尾秋中段,一到冬來處處肥!」吟誦起來,教人手舞足蹈,哪像如此分崩離析成四片,索然寡味呢?又如:
魚吃四季:春頭、夏尾、秋背、冬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