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啼笑皆非

作者:林語堂
啼笑皆非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二 道術 明理篇第十

卷二 道術

明理篇第十

據司得丁紐思(Stettinius主持租貸案)報告,一九四三年正二兩月,租貸供應英國本部計美金四七〇、〇九八、〇〇〇元,供給俄國計美金二九三、三七〇、〇〇〇元,而供給中國計一、〇六七、〇〇〇元。這七百六十三與一之比例就是說,假如這貨物按日平分輪流分給這三國,中國須等二年一月又十三天才分到一天的物品。中國怎樣招來這種奇辱呢?叩頭叩頭又叩頭。善爭奪的女書記開口就要增薪,溫文爾雅的女書記不加薪也永遠不開口。
(此篇言禮讓為禮教之一部,與強權政治之爭奪相反,去爭奪惟有禮讓別無他道,末復以近事證之)

和平政治的理不過如下:文明人不打架,粗人非打架不可。社會上國際上打架,都是丟臉的事。文明人有時也動手,到了文明人動手,必是對方是個蠻貊,或是他所居的社會是蠻貊的社會,揖讓之術總不見效。孟子曰,人之所以別於畜生,有禮讓之心而已。
我想卡薩布蘭卡會議之失敗,不僅在史達林不肯出席,雖然羅邱二氏遠涉重洋到非洲去,而不會議於華府或蒙特利歐〔加拿大城〕。卡薩布蘭卡之失敗,敗於失禮。據說,一九四三年中國應派何種工作和*圖*書,由他們討論過,決定過,交給中國去奉行。卡薩布蘭卡昭告天下,這戰爭要由英美二國包辦。英美出於無心,不知失禮,尤為可惜,因為和平會議上,他們的失禮,也要出於無心。這些看來不大像以禮讓相敬真誠合作達到世界和平的原則。民主之戰不能以獨裁方法贏來。
此地似應為「以禮治國」作辯。禮即禮貌與儀節。中文「禮」字包括此二義,復引伸發揮為以倫常秩序為立治的基礎之精義,而社交〔鄉飲酒,冠禮,射禮守〕宗教〔嘗類郊禘等〕及宗廟〔如賓軍大祀廟禮等〕之儀節,成為這倫常秩序之儀表法文。
在相反方面,也是同樣道理。中國在外交上叩頭揖讓,正是他為同盟所誤解的原因。禮讓客氣的緘默,反被人誤認為弱國無能。美國運汽油爛鐵與日本,中國未敢抗議,被人誤解以為十分感激滿意。
名詞本來也是表記之一種,所以孔子又立了「正名」的重要概念。孔子一生只作春秋一部書,其用意即在正名,教人名詞不可濫用。推其用意,春秋把楚王書為楚子,楚君便在心理上,道德上先輸了一陣,而或可起其痛悔亂禮之念,羞慚無所容身。是以孟子曰:「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
這由有禮的家庭出來的子弟與揮拳攘https://www.hetubook•com.com臂爭奪而始得的社會的不調整,就是中國戰爭六年以來外交政策道地失敗的原因。中國新入強國之列,就像大學一年級新生,選入學生會館〔貴族子弟分居一室之fraternity〕伸出手來,見人招呼,逢人作揖。中國急須洗盡謙恭那一套,把誰揮拳一擊,就得這奇異會館同人的了解與敬重〔按:此語惟可向深懂西方社會者言之〕。那些躊躇滿志的同盟國政治要人到現在還在作夢,以為中國政府及人民對他們非常感激涕零,正像一條哈吧狗分到一塊淨骨頭,就舉頭斜望,仰慕主人,或者並且願意站在後腿扮個把戲叫人家取樂——此夢未完時候,應當有一兩個中國人告訴他們逆耳的實話。實話是,中國外貌非常客氣,心中卻是非常不滿某國政府之行動。中國老老實實對於同盟失望,且得一種印象,這些同盟完全自私自利,並不忠誠,而邱吉爾羅斯福兩人都未見了解亞洲問題的性質。不但此也,他們對於同盟國的作戰宗旨,正在將信將疑。
禮貌與和平政治有密切的關係,常人也許意想不到。所謂「戰爭政治」,「強權政治」,我聞之已熟,但嘗窮思極慮,與此相對的和平政治是何物,百思而不可得。假定我們撇開和*圖*書強權政治,及惟靠法律制裁黨爭私鬥的觀念,剩下來不是空空如也嗎?儒家對於法家法治,深覺不滿。蓋法章之所許與禮教之所言,每差一級,人類美德最堪誇者每每超出法律義務以外。故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僅免入獄而無廉恥之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教,禮俗〕有恥且格。」又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做法官折獄誰都會,乃鄙法律之意。〕法律制裁也者,先假人心自私,爭逐名利,而後裁之以法。然法律抵不住槍尾刀,到了國中或國際的強盜破壞法律,你怎麼辦呢?還不是又回到良心是非,憑那些非法律,非經濟的力量以為抵抗。不,我們逃不了心理心術。國務卿赫爾稱「循規蹈矩的交涉程序」,為國際間協調的文明手續。但是那「循規蹈矩的程序」的精神何在?除了外交客套以外,豈不是以禮以讓的精神?文明人怎樣相處?文明國應怎樣相處?大家肯相推相讓嗎?所以禮讓的精神正與攘奪的精神相反,讓則不攘,攘則不讓。故禮讓實為文明生活之大本,也是較不野蠻的世界之唯一不二的法門。
孔子比旁人更明白群眾心理學,禮節乃是一種儀表,而大眾非有看得見的儀表不可。季氏旅於泰山,不但是亂禮和*圖*書,並且表示其犯上作亂之心。季氏不遵大夫規矩,用四陣的舞|女,而襲天子之禮,用八陣舞|女〔「八佾」〕於宴會上,孔子便嘆道:「這個忍得住,什麼忍不住?」
儒家求治,專以心理學入手,甚足注意。誰要候考哲學博士,做篇博士論文,以「孔子之心理學」為題,甚為容易。篇中可飾以現代名詞,如「習慣心理」〔「性相近,習相遠」「惟上知與下愚不移」,及小兒在家學孝敬為立身之本〕,「倣效心理」〔君子化民之道,「其身正,不令而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等〕,「兒時修練的潛意識反應」〔「父召無諾」長大了「君令召,不俟駕」〕及「以象徵制約群眾」〔禮儀隆節〕等時行名詞。我並非反對心理學,因人類行為必基於心理,只要心理學家勿冒充「科學」盜取自然科學的招牌〔說見化物篇〕,只要學孔子和詹威廉詼諧深刻,道得人情的竅竅便是。
禮者,乃儒家之中心思想,其哲學的目的,在由於心理建設好治惡亂之心造成社會間移風易俗的倫常秩序。孔教在中文即稱為「禮教」。姑棄其精義不講,單講通常所謂「禮貌」之禮,猶宛然易辨。華人自稱為「禮讓之邦」,蓋言中國文明之所以別於蠻夷(往時鄰邦事實上確是蠻族)而得號稱文明者,正以其崇尚https://www.hetubook.com.com禮讓二字而已;南蠻北狄東夷西夷,惟解揮拳攘臂,不遜不悌,未識讓長者先行之禮法。〔按:禮字包括禮貌與禮俗,英文亦有同例,manners一字是也。西人亦將「禮」與「俗」併為一談,故言mansers and morals。〕這禮貌就是我們所認為文明禮教之象徵。對古代蠻夷言,惟有我們懂得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的規矩。據儒家說法,由於禮樂揖讓之推行,可以移風易俗,化人心而改造社會。國家大典要揖讓作樂,鄉間季節也要揖讓作樂,結婚儀上也要揖讓作樂。由這揖讓鼓樂,人心為所感化,就如路易第十五宮庭的士女,溫文爾雅,進退作揖,大家覺得文明樣子。〔按:其時中國文化在歐洲影響極大,故其男人梳辮子,穿緞褲,貴人坐轎子,陳列重磁器,惟辮子嫌短,不甚美觀。〕孔子言射,君子猶爭,惟「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由於廟禮社禮之訓練,大家學得尊卑長幼之序,謙和禮讓之心。由於宗廟拜祖之禮,大家養成孝敬長上不敢忘本的態度。有一次孔子陪魯君去看齊王,獻以周公禮樂,而齊王僅進東夷的野舞野樂,弄得齊王極窘,相較之下,自覺形穢。孔子曰:「看一國人的跳舞,就知道那國人的德性。」〔「觀其舞知其德」,出樂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