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的技巧
演繹
你會後悔的。
遠離煙酒為強身之本。
歸納和演繹連用的例子很多,像:
不知其子視其父
男生女生一旦發生戀愛,必定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以爭取、增進對方的好感;(第一節)
學然後知不足。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則鳴;水之無聲,風盪之則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則鳴。人之於其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風撓之則鳴;─
愚公的推論是像竹子生長一樣一節一節加長的,也是一步一步達到「未知」,將未知變為已知。這種一步一步的推論,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世上既沒有聖誕老人,當然也沒有耶穌。
你可以想想計時的沙漏。它是一個X形的玻璃瓶,細沙從上端「歸納」在一起,通過一個小孔,緩緩的「演繹」下去。我們可以從它領悟議論文的思路。民間傳說劉伯溫諸葛亮都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前知五百年是他歸納的功夫,後知五百年是演繹的功夫。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但是,從許多個別事例找出普遍的原理,從普遍原理推知個別事實,這個能力我們多少有一點。因此,當我們面對議論文的題目時,應該不致有「怎麼下筆」的苦惱。
┌其哭也有懷
歸納法和演繹法像一對孿生姊妹,經常被人們相提並論,它們的功用也好比前鋒後衛,相輔相成。
不知其人觀其友
同理,「三角形各內角之和為一百八十度」由歸納產生,那是測量、計算了許多三角形之後的「已知」,用於演繹,我們對任何一個三角形,不必測量,不必計算,可以「預料」它的各內角之和也是一百八十度,這就是幫助我們探求未知,可以說:
人們常說這句話以偏概全,一葉落怎麼就是天下秋?難道沒聽說過「一朵花造不成春天」嗎?此言有理。再想一想:這是一句詩,文字上有若干省略,如果補足了:一、看見一片落葉從樹上掉下來,才發現樹木開始落葉了,才聯想到各地的樹木都落葉了,那麼,秋天來了。
管寧用的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似乎是歸納,他至少有兩個「個案」,也許還有第三個第四個,歷史上沒有寫出來,不只如此。他似乎也用了演繹法,預測華歆貪圖名利,將來和他的志趣不合。
它就是一個繭。它有明顯的脈絡層次。
這是一句詩,句法上可能故意顛倒,寫成散文,也可能是:
金石無聲, ─
「兒孫的兒孫還有兒孫,力量一直增加,而山的體積一直減少。」這是第三節。
我們現在把絲抽出來了,把繭剝開了,再沿著這條線反饋,由強健身體到自強的精神,由自強的精神到強盛的國家,又還他一個繭。
第一層,國家是人組成的,人人能自立自強,國家才會強盛,自立自強的人或是冒險犯難,或是案牘勞形,或是汗流浹背,或是通宵深思,當一名建設國家的工人。
詩人在七夕做的詩。各地婦女都有在七夕「乞巧」的風俗。乞巧是在星光下,以線穿針,誰能夠把線順利穿過針孔誰就是未來的巧婦。可是詩人說,我一輩子「守拙」還做錯了許多事呢,還摔了許多跟斗呢,你們「乞巧」將來怎麼得了?他「推測」那些「取巧」的人將來一定要吃很多虧!這是演繹法,所根據的普遍原理是:所有取巧的人都是常犯錯誤的人。(詩人利用了「巧」字的雙關語和*圖*書意,把主題過渡到「投機取巧」上來。)至於「老夫守拙尚多乖」,由那個「尚」字看,這一句是襯托,也是強調。
讀書還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種種障礙,猶如適當的運動可以矯治某些身體上的疾病一樣:滾球戲有助於腎臟的健康,射箭有助於胸部的發達,散步有助於胃腸的消化,騎馬有助於頭部的健康。所以一個人在心神散亂的時候,最好去學習數學,因為演算數學題目必須集中精神,否則便計算不出來。一個人如果對差異不易辨別,就要向那些演繹派的大師們去請教,因為這些人連毫髮之微都能剖析出來。一個人如果心靈不敏,不能觸類旁通,不妨去研究律師的案件,——
從前沒有自來水,大家「鑿井而飲」,一個村子上可能有兩三口井,如果某一口井的水特別好喝,居民(甚至鄰近村子裏的居民)必定先到這口井來打水,直到這口井裏暫時沒有水了為止。果樹也是一樣,「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因為來欣賞果子的人、來摘果子的人會把樹下踩出一條小路來。如果樹下是荒蕪的,沒有人跡的,那就不是「甘井」,——不是甜李。
─ ┐其躍也或激之
歸納、演繹並用,不但產生了好詩,也發展出一套「觀人」的方法來。古代中國沒有性向測驗,沒有安全調查,一個人是否可用,幾乎全憑掌權的人觀察決定。觀察者能從一些細微的行跡上推知人的大節。例如:
他是藝術家,一定很窮。
現在的醫生都相信這句話,他們從許多研究論文、許多臨床經驗知道,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都和煙酒有密切關係。美國的香煙盒上,都依照政府的規定,用文字標明「吸煙有害健康」。這是「溫故」。你有了病去找醫生診療,醫生照例問你「吸煙不吸煙?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醫生就認為你得某些病的機會要少一些。如果你投保人壽保險,保險公司也會問你「吸煙不吸煙?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他們就認為你可能活得長一些,接受投保的風險就小一些。這都是「知新」。
當然,這樣得到的答案可能極不正確。「觀其友而知其人」的論據是同類為友,「觀其父而知其子」的論據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兩條「原理」都有很多例外,至於甥舅姊妹之間,更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古代相親的故事有許多笑料和悲劇。
墜甑不顧
草木無聲, ┘
┐草木無聲風撓之則鳴
現在回顧一下前面舉過的例子。
大作家並不故意遵依「沙漏」式的佈局,他們是「以意運法,莫之為而為」。培根談讀書,也有一段話與此式暗合。他說:
第二層,自立自強是一種精神,是誠中形外,欲罷不能,決不是裝模作樣,決不肯弄虛造假。他自然而然的去冒險犯難,去通宵沉思,或是在辦公室裏勞形,或是在工程中流汗,不但不以為苦,反而是精神上的一種滿足。
強國必先強身
頭上生角是牛的共同特徵,憑「角」識牛,演繹。但是這句話有毛病,並非所有的「角者」都是牛,(還有羊有鹿。)因之發生了「除不盡」的現象。正是「美人未嘗不粉黛,粉黛未必皆美人。」
由「甘井先竭」演繹出來的「道旁之李應該早被行人摘光」,就是只說這一件事,由一條線向下發展,這是「一線演繹」。這一線繼續延長,反證「道旁多李必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苦李」。一線演繹通常是要向前延申的。這種延申就是「推論」。
你可以用這個方法發表反對的意見,也可以用這個方法發表贊成的意見,這就是方法的「中性」。
東漢孟敏在市場上買了一個煮食物用的瓦器,帶著回家,半路上,瓦器掉在地上摔碎了。據說,孟敏照常行進,沒有停下來回頭看看,他說甑已碎了,回頭看又有甚麼用?郭泰就憑這件事稱讚孟敏,說他「果決」。墜甑是個別事件,「果決」是普遍原理,可以推知他處理別的問題也不會拖泥帶水。然而墜甑的事件是個「孤例」,不宜憑「孤例」建立普遍原理,但中國流傳的「觀人」的故事,憑「孤例」決定了許多人的職業或事業。
我把他的話寫在這裏,並不希望別人都信從他的主張,而是指出他推論的過程。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鼓吹」戀愛:
塞翁用的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演繹是由已知到未知,塞翁預測失馬可能是福,當是演繹。演繹是從普遍原理推知個別事實,塞翁所根據的「普遍原理」,就是已知的「禍福相倚」的思想:福中隱藏著禍,禍中暗暗「發育」著福。
看起來這是「普遍原理」,應是從許多個案中歸納得來,但是這一信條只能供演繹之用,藉以「預測」你我他諸位信主的人有甚麼收穫。這個「原理」的本身卻並不是歸納法的結果。
水之無聲, ─ ┐有不得已而後言;
韓愈有一篇文章,開頭的一段是很出名的:
所以,議論自來免不了「爭論」。
管寧割席
┌人之於其言也亦然-┴其歌也有思
總之,讀書能陶鎔人們的個性。
王戎的故事曾經寫在課本裏,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跟許多同伴一起到野外玩耍,走著走著,遠遠看見大路旁邊有一棵李樹,上面結滿了纍纍的果實。孩子們歡呼一聲,飛奔到樹下去採李,獨有王戎坐在原處休息。有人問他為甚麼,他說:「樹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怎麼知道是苦的呢?「李樹生在大路旁邊,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該給人家採光了,怎會有許多果實留在樹上?」不久,那些爬上樹去的孩子,都興致索然的走回來,李子果然是苦的。
老夫守拙尚多乖
「我的兒孫的力量比我大,而山的體積不會增加。」這是第一節:
用演繹法「知新」
在愚公移山的例子中,愚公的「推論」是經過一再延申的:
在「愚公移山」那個故事裏,愚公對智叟說:我的年紀雖然大了,我有兒孫。我的兒孫還有兒孫。我們世世代代合力移山。我們的力量不斷增加。山是不會生長的,山上的土石是不會增加的,我們搬走一塊石頭,它就少了一塊,我們挑走一筐土,它就少了一筐。這樣,終有一天,移山可以成功。愚公的這種思考過程,就是演繹。
我們來把韓文公的那篇文章稍稍改動一下,藉它浮雕出「沙漏」的面貌:
課業荒廢,學生不在功課成績上競爭,為得到愛情而競爭,勢將爭風吃醋,滋生糾紛。(第二節)
寄語天孫休乞巧
「兒孫的兒孫人數更多,力量更大,而山的體積不會增加,(只有減少。)」是第二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兩句格言的效用是建立在演繹上,由已知的「友」「父」推想未知的「子」和「其人」。當禮教森嚴的時代,說媒的人無法使男女雙方會面,只能使男子看見「她」的姐姐,使「她」看見「他」的舅舅,從和*圖*書「不知其甥視其舅」、「不知其人觀其姊」演繹摸索。
第一段散文是「萬木落葉天下秋」,是歸納,第二段散文是「天下秋而桐葉落」,是演繹。
風盪之則鳴;─ ┌其哭也有懷。
值得注意的是,演繹、歸納常常是並用的。例如上面引述的這篇文章,作者演繹出來「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下面總括一句:「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就又作了歸納。
在「學然後知不足」這個論據之下,演繹及於孔子,蘇格拉底、愛因斯坦,發展出好幾條線來,線與線是平行的,這叫多線演繹。
二、秋天到了,樹木開始落葉,我家窗前的梧桐,今晨掉下第一片葉子。
─ ┐有不得已而後言
男生多半長於數理,女生多半長於文史,戀愛使兩者截長補短,齊頭並進,學業與感情與日俱增。(第三節)
做父母的常常用這句話「警告」不用功的孩子,它是由「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普遍原理演繹而來。可以說,「警告」多半是演繹的。
或擊之則鳴 └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大人帶著一個小孩子在公園裏散步,大人一直跟孩子叫「我兒」,可是孩子不肯叫大人「爸爸」,何故?有人百思不解,其實十分簡單,那個大人是孩子的媽媽!
歷史能使人變得聰明,詩歌能使人增加想像力,數學能使人精確,自然哲學能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能使人態度莊重,邏輯學修辭學能使人擅長詞令。
這顯然是歸納。下面又說:
有人問,為甚麼格言和格言會互相衝突呢?為甚麼既說「沉默是金」又說「一句話說得好就是金蘋果落在銀網裏」?為甚麼既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又有「人生行樂耳,富貴須何時」呢?為甚麼既要我們「知足常樂」又要我們「自求多福」呢?為甚麼既認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又認為「勝者所用、敗者之棋」呢?格言都是歸納產生的,有時也只能歸納一部份事實。
當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校中是禁止男女同學戀愛的。事隔多年,我還記得訓育主任的一番道理,我可以用「節節生長、步步推論」的方式把他的意見寫在下面:
甘井先竭
大家都相信這句話站得住。拿它作論據,加以演繹,我們想到,那位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無知」的人,說「在宇宙面前,我是個幼稚園的學童」的人,都是偉大的學者,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到了老年還在發憤忘食,他也是偉大的學者。倘若有人自以為他的學問夠大了,滿足了,(開玩笑的話例外)我們敢說他「不學」或是「停學」。這就是憑演繹。這樣就可以寫成一篇文章。
演繹要先有「普遍原理」,用在寫議論文上,就是先有論據。例如:
有人問過,既然如此,演繹法豈不就是把歸納法倒轉過來?先確定「能專始能精,能專始能成」,再把董仲舒、孟浩然一個一個請出來,豈不就是演繹?應該指出,演繹法有一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探求「未知」,而歸納法所歸納的,限於「已知」。我們已經知道董仲舒、孟浩然都很專心,知道他們的成就,於是對於眼前那正在全神貫注、鍥而不捨的做學問或創事業的人,可以「預測」他將來必定有些成就,至於成就的大小,當然還要看機會、才能、健康狀況等條件,但是,「假如其他條件相等」,專心致志總比「一心以為有鴻https://m.hetubook.com.com鵠將至」要多一些成就。
這是很明顯的大規模的演繹,其脈絡如下:
我每逢看見「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就想到現在的氣象預報相當準確,古人認為沒有辦法的事,今人已經很有把握。氣象臺時時注意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濕度、附近地區的氣象變化,氣象專家手裏也有一條一條「定理」,在甚麼情形之下會下雨,甚麼情形之下會有颱風,他用的方法也是演繹。
信耶穌 得永生
王戎用的就是演繹法,他的論據,用莊子的話來表示,就是
一線演繹有時像抽絲,——「繹」字可不就有個絲字旁?從前文人有「抽絲剝繭」的說法,那厚厚的繭,是細長的絲一圈一圈一層一層做成的,抽絲的時候,繭就自內而外一層一層一圈一圈的展開。有些題目,你真覺得它像個「繭」:
┬水之無聲風盪之則鳴┴其趨也或梗之
第三層,如果他爬山去完成一項任務,他的體力不夠,半路上走不動了,躺下去了,談什麼冒險犯難呢?如果他思考一個問題,想著想著頭昏了,心跳了,想不下去了,不敢再想了,他怎能深思熟慮,提出完善的方案呢?如果他多看了一些公文就得了腦溢血,如果他多晒些太陽就犯了心臟病,他的精神又從何表現呢?精神是通過肉身來表現的,精神在不眠不休之中,在跋山涉水之中,在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之中,總之,在健強的身體之中。
學生和學生之間一旦為了愛情發生爭奪,勢將結成集團幫派,甚至可能互相鬥毆,校風於是敗壞。(第三節)
他是外國人,英語一定說得很好。
「沙漏式」的佈局,特別適合用於「回顧與前瞻」、「過去與未來」之類的題目,這種題目天然把內容分成兩部份,前一部份可以用歸納法處理,後一部份可以用演繹法處理。例如,「聯考制度的回顧與前瞻,」在回顧的部份,你或者可以說,聯考制度的建立,是因為要升學的人多,學校能容納的人少,競爭激烈,公眾要求考試公平,這才定出聯考的辦法,而且後來採用電腦閱卷。聯考,和分配國民住宅抽籤,都為了滿足社會的公意,可以說是社會的產物。在展望未來時,你可以說,今後只要社會條件不變,只要升學的窄門照樣擁擠,家長對考試還是那麼緊張,教育機構對公眾的批評還是那麼戒懼敏感,聯考制度大概要繼續維持下去,不過在技術上會有改進,因為這種改進也符合公眾的意願。這篇文章前後兩大部份,前歸納而後演繹,中間的樞紐是「制度存在於公意之上」。這當然不是甚麼高明的理論,但是你可以如時繳卷得分。你如另有更好的意見,也可以用這個佈局。
在「遠離煙酒為強身之本」這一論據之下,演繹及於有病就醫的甲乙丙,和投保壽險的丁戊己,也是多線演繹。
向一本五百頁厚的字典中找一個作了記號的字,這個字不在一-二五〇頁,就在二五一-五〇〇頁,不會有任何「意外」,因為沒有五〇一頁。孩子既是那人的兒子,那人不是孩子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媽媽。這就像三角形內的三個角一樣,完全在你掌握之中,決不會一轉眼變成四角形。但若說到人間萬事,有許多因素是我們不知道的,有許多因素是隨時變化的,推理就往往只能局部正確,相對的正確。
學生多用一分鐘時間戀愛,勢將少一分鐘用功,戀愛必然荒廢課業。(第一節)
我們寫議論文,可以先列這麼一張表,就可以有條不紊的發揮成篇了。
無論是歸納法或演繹法,在練習期間,最好具有對這種方法的敏感。例如: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其沸也或炙之
鬣者吾知其為馬。
像「強國必先強身」這一「型」的節目很多,「國強而後民貴」,「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安定先於進步」,都可以列入這一類型,都可以用「抽絲剝繭」的寫法。
宋代有一個人到廣西做官,見當地人生了病到廟裏求些香灰來吃,心裏非常難過,就悄悄的派了些醫生跟和尚祕密合作,把藥品摻在香灰裏,讓那些愚夫愚婦吃了香灰也能把病治好,這樣救活了很多人。在歷史上這是一個愛民的好官。可是有人作翻案文章,認為香灰摻藥始愚民,是助長迷信,使當地人不能發現自己的愚妄,反而是害了他們。兩種說法都有一部份事實作根據,這就是相對的正確。
至少,這樣的推論我們應該一望而知其有誤。拿破崙對他的士兵說:「世上最危險的地方是你家臥室中的睡床,因為世人都死在床上。」他似乎是用了歸納法,但是我們應能辨認這只是悄皮話。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應該知道可能發生的謬誤,力求避免。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其歌也有思,
┬金石無聲或擊之則鳴
一葉落知天下秋
「物」能包括「人」嗎?也許可以吧,我們不是常說「人物」和「物議」嗎?如果認為不能,就把「人之於其言也亦然」提高到和「物不得其平則鳴」平行,使「物不得其平則鳴」成為一個比喻。有人問過:「飛蝶無語,其亦為平乎?」好在有「大凡」兩個字,作者早已承認有例外。
在這種迫切的要求下,男女人約黃昏或共度周末的方式,將會是切磋琢磨各門功課;(第二節)
用歸納法「溫故」
在「鷸蚌相爭」那個故事裏面,鷸對蚌說:「如果一直不下雨,你會渴死。」蚌對鷸說:「如果我一直夾住你,你會餓死。」它們的思考方式;也是演繹。
歸納法是化繁為簡,多中求一,演繹法則恰恰相反。例如「一個三角形各內角的總和是一百八十度」,這句話沒有錯,憑著這一條定理,我們可以斷定沈之陽畫的那個三角形是一百八十度,甘若素畫的那個三角形也是一百八十度,推而廣之,任你在甚麼地方畫一個甚麼樣的三角形。其各內角的度數之和是一百八十度。不用再計算、測量,這就是演繹。
角者吾知其為牛,
管寧和華歆一同讀書,但是後來管寧決定和華歆絕交。這是因為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管寧和華歆一同在後園鋤地,土中翻出來一塊黃金,管寧照常揮鋤,連看也沒看一眼,華歆卻把黃金拾起來把玩了一會兒再丟掉。第二件事:有一天兩人正在讀書,忽然門外有馬車和鳴鑼開道的聲音,顯然有貴人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丟下書本向外窺看,臉上露出羨慕的神色。於是管寧斷定不宜再和華歆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