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繫傳》看京氏十六卦變
乾、姤、遯、否、觀、剝、晉(遊魂)、旅(外卦)、鼎(內卦)、大有(歸魂)、離(絕命)、噬嗑(血脈)、頤(肌肉)、益(骸骨)、無妄(棺槨)、同人(墓庫)、乾(還原)。
說到京房易的變例,我們提出這段《繫辭》下傳第八章,來說明變例並不是隨便任意來變的。
繼續談到卦變,下飛四爻,變成火地晉遊魂卦後,跟著八宮卦的變法,第八變就來了,是內卦三爻全部都變,而成為火天大有(陽陰陽陽陽陽)卦,但京房十六卦變的變法不是這樣的,是到了遊魂卦以後,下飛三爻變,成了火山旅(陽陰陽陽陰陰),這名為外在卦,剛才提出孔子在《繫傳》中所說的「外內使知懼」,就是這個外在。至於外在的道理,如做一事業和-圖-書,隨時都在戰戰兢兢,在成敗之間,有時候內部起問題而發生變化,有時是外面起問題而發生變化。下飛第三爻是外在卦,然後再下飛第二爻,成為火風鼎(陽陰陽陽陽陰),這個卦為內在卦,下飛初爻再變,亦成了八宮卦變的歸魂卦,為火天大有(陽陰陽陽陽陽),這是第一次的變,實際上也是第二次變,因為八宮本身有一個變法,那不去管它。現在是八宮卦變到遊魂,然後到外在、到內在、到歸魂,這是乾卦變到這裡為止,以後見到這些卦,就知道是由乾卦來的。在這以後還要變,為什麼還要變?因為還沒有返本還原,所以還在變,要向回轉來的路上走,回轉來的變,「不變上飛(第二爻)為絕命」是絕命卦,https://www•hetubook.com.com例如卜到乾卦,剛剛二爻在動和五爻在動,於是乾卦一變變成了離卦,是絕命卦,假使問一件事,這是很危險了。乾卦本身不錯、可是內外要大變動,這個變動可使失敗到底,如果說卦上說了要失敗到底,就此聽任不管了,這就不是學《易經》的人。前面引敘《繫辭》下傳第八章,孔子說了「道不虛行」,還是要靠人,所以不要走上迷信的路。《易經》告訴我們,得意到極點,失敗到極點,並不是絕對沒有路,看自己的智慧如何走,絕命卦只是一個警戒性。我們再回轉來看乾卦的二爻和五爻是好的,並沒有錯,還有救,再上去第三爻變為火雷噬嗑卦(陽陰陽陰陰陽),名為血脈卦,也等於後世卜卦人所說https://m.hetubook.com.com的,「後代子孫血脈留傳,衍變綿續」,以京房易的卦變例子來說,這是乾卦的血脈流傳;再上去第四爻變,為山雷頤卦(陽陰陰陰陰陽),名為肌肉卦,再上去第五爻變,為風雷益卦(陽陽陰陰陰陽),名為骸骨卦,再下飛又是第四爻開始變,為天雷無妄(陽陽陽陰陰陽),名為棺槨卦。再下飛第三爻變,為天火同人(陽陽陽陽陰陽),名為墓庫卦,後世算命的所謂「墓庫運」等名詞,都是由這裡來的。再下飛第二爻變,為乾卦,還原,一共有十六變,叫作飛復。一飛一復,所謂飛,就如撥電話一樣跳了,就是告訴人事有突變的現象。
京房的卦變,我們也可以從《繫傳》中看出一些端倪,現在我們摘要說明如下:「其出入以和*圖*書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繫傳》下第八章)這和京房易的變卦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一出一入,有非常固定的法度,雖然在變,可是在變的當中,還有不變的法度。外變、內變,使人知道懼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謹慎中。每種宗教哲學,看人生,看世界,一點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憂患中,天天在恐懼中,為什麼有許多事情,不動則已,一動便會招來痛苦與憂愁?當你懂得了《易經》就可以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就像一個宗教家。「無有師保」,誰也保不了你,「如臨父母」,只有自己保佑自己,隨時戰戰兢兢,知道時、空每樣都在變,所以一切事隨時隨地要有宗教家的精神https://m.hetubook.com.com,像在上帝、菩薩面前一樣嚴肅地警惕自己。《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絕對嚴肅的精神。如何未卜先知?甚至不需要卜卦,對於前因後果,都瞭然於心呢?「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我們一開始率爾讀這些《易經》上的辭句。——由文王、周公、孔子他們研究過的結論,所告訴我們的辭句,先要瞭解這些辭句的意義,然後再進一步地推理,去明白它的意向與方位、方法,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斷變易之中,而一切的變易,並非亂動亂變,而是循了一種固定的法則而變的。如何去找到這一固定的法則,還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這種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為道是不虛行的。
現在把乾卦十六變的卦名依次記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