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相摩 八卦相蕩
先說什麼是《易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易」就是變易、不易、簡易三個原則,這是漢代儒家提出來的解釋,這個解釋對不對倒是另外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叫作《易經》?這是根據漢朝一位道人魏伯陽——道家的神仙,又名火龍真人的說法來的。他有一本有名的著作叫《參同契》,朱熹一輩子不敢說對這本書已經研究通了。這本書是根據易理講修道的書,也就是中國所謂道家的鼻祖。在書中,他提到了「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的話。我們看古文「易」字,上面是日的象形,下面是月的象形,把上面太陽下面月亮合起來,便是「易」字了。這個意思是說,《易經》這本書,是敘述我們人類這一個太陽系統的宇宙中,日月所運行的一個大法則,可見有關《易經》的定名,以魏伯陽的解釋為最正確。可是自宋朝到清朝這幾百年間,很多人懷疑這個解釋,而日本人解釋的更妙,他們說「易」是一種動物——四腳蛇,也就是蜥蜴,因為它的特徵是善於變化,它棲在綠色的樹葉上,體色就變成綠的,棲在紅的花上,體色就變成紅的,所以「易」就是蜥蜴。日本人對於我們的文化,有時候固然歪曲得很厲害,但有時也是很有趣很可笑的。他們還www.hetubook.com.com提出證明,說《易經》中有很多都是用動物代表的,如龍、象、馬等等都是,所以「易」就是易變體色的蜥蜴。在幾十年前,我們中國的學者,也跟著日本人如此說,中國人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弄得一塌糊塗,甚至說大禹是一條爬蟲,根本沒有大禹這個人。日本人這樣說,我們的學者也跟著這麼講,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什麼叫《易經》?到現在為止,大家考據討論的結果證明,還是魏伯陽對《易經》作的解釋最為正確,因為後來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易經》的「易」字,就是太陽、月亮的象形字,上下合在一起,就是遠古時代的「易」。照《易經》文化來看,我們的歷史,應追溯到兩百多萬年以前,我們現在自己號稱五千年歷史,那還是太謙虛了。兩百多萬年前的文化,「易」就是日月,可見「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像一架天秤一樣,那一頭重,這一頭就高起來;這一頭重,那一頭就高起來,不能均衡,幾乎沒有一個時間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和-圖-書好的狀態,但是很少,就以我們自己的心身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心理方面的思想,沒有一個時候是均衡的,不是心裡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亂。一般人說打坐修道,什麼叫作「道」?能經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麼打坐,又何必閉起眼睛、盤起兩條腿裝模作樣呢?我們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沒有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經驗,每天不是情緒不好,就是身體不舒服,過分高興也不是均衡,身體絕對沒有一點毛病,心理絕對平和的狀態,生活一百年也難得有十天到達這種境界。這些都說明了,剛柔時刻都在相摩,因此就產生了大宇宙間八卦相蕩的道理。這個道理,推於人事,我們也可瞭解,人與人之相處,不管是在一個團體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永遠沒有摩擦,因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這個宇宙的法則,都是兩個彼此不同的現象在矛盾、在摩擦,才產生那麼許許多多不同的現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離開這個道理。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就是對於人事的處理會有更好的原則,例如對方發了脾氣,就會勸他不要動怒,等一等再說,等他的這一爻變了,變卦了,他不氣了,再談下去,又是
和_圖_書另一卦的現象了。學通了《易經》的人,對別人在發脾氣,自己覺得沒有什麼,他火發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讓他發去,發過了以後,反過來「天火同人」,兩人還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學通了《易經》,用之於人事,便無往不適了。
明白了以上這些,現在我們再談八卦相蕩的問題。所謂「蕩」,如同盪鞦韆一樣,一來一往。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的一來一往,彼此相蕩出來的。以先天卦的方位來看,如以乾卦為標準,乾卦一蕩,與兌卦碰在一起,於是便成天澤履卦,反過來,兌卦一蕩,碰到乾卦,於是成為澤天央卦,乾卦如果蕩到另一邊,碰到巽卦,於是便成天風姤卦,無論以任何卦為標準,都是一樣。昨天報紙刊出,美國總統福特卜了一個卦說如何如何,靈不靈且不管,不過有時候拿來玩玩,或是心裡實在不寧靜,生死存亡之間,來玩玩亦不錯。準不準呢?等於在事急時禱告上帝、拜求菩薩一樣,也可以在這中間找出辦法來,找出生路來,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來了,這也可以說是精神的最高寄託,但卻與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賴的,是把自己交給另外一種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則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決問題,找到所
和圖書
應走的道路,這是蕩的道理,也與上面所說綜卦的道理一樣。這一段的意思是接著上面來的,是研究《易經》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指我們現處的太陽系統,所帶領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則,擴大一點來說,也可以說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懂了宇宙運行的法則,自然會瞭解人事,正如儒家所標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於把這個法則應用到另一個太陽系統,是不是相通呢?推測下來,大概也是相通的。
這裡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所謂「剛柔相摩」,是說這個物理世界的剛柔相摩,用現代語勉強解釋為堅硬的和柔軟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軟的東西,老子常說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不是從《易經》裡出來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一套觀念,也都是從《易經》裡面出來的。所以老子也說,「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都是來自《易經》的思想。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間沒有絕對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剛強的,終歸會軟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軟的,沒有骨頭,風一吹就干了,可是不管是鐵板、硬石,年深日久,都會被
hetubook.com•com
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這個觀點上說水是最軟的,實際上照《易經》的道理,水還不算最軟,因為水還是有形態的,最軟的是沒有形態的,是空間,是這個虛空。那虛空有些什麼呢?普通說來,虛空就是沒有東西。而《易經》的道理,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虛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原子,我們的手在虛空中揮舞一下,虛空中的原子便都動了,發生作用了,這樣宇宙便已經受了很大的影響,好像是一顆小石子投到河裡一樣,開始時只見到一點小波紋,這個波紋照科學的道理,慢慢擴大開去,一萬年以後還在擴充,所以任何一點的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空是柔的,剛的可以被空摩掉,由這個道理說明剛柔相摩,是互相摩擦,並不是剛不及柔,有時候柔的東西也會被剛克掉,這是剛的成分較重的關係。現在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說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太陽系統以內,物理的法則都由剛柔(這是兩個物質世界的代號)也就是陰陽,互相摩擦而產生。宇宙間,任何東西,都是由這兩個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來的,這是摩。至於八卦相蕩,開始時我們已經畫過八卦,為了解說的方便,現在需要先介紹一些關於《易經》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