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的因果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看到社會多麼亂,孔子看見當時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會文化,像人吃的藥一樣,哪一種病流行,就倡用醫哪一種病的藥,假如這兩天感冒流行,藥店的感冒藥就賣得多。大學裡開課,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學校就開什麼課程,教育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看了四書五經很傷感,可見中國這個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義的太多和*圖*書,所以孔子提倡仁呀!義呀!孝呀!到了幾千年來,有幾個真孝、真仁、真義的?孔子這裡就講出了這另一面:「臣弒其君」,部下叛變干了主管的,「子弒其父」,兒子殺父親的,春秋戰國這類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間,兄弟妹妹之間,都是殺、搶。「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變來的,一個社會文化演變不是突然而來的。「其所由來者漸矣」,是漸進的,也是《易經》的法則,一爻一爻,慢慢變來的。根據《易經》孔子這個道理,我們看近六十多年的歷史,乃至推到近百年歷史,或遠推到清朝中葉,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對於今天的這個社會現象,有許多人看不慣和-圖-書,很難過,我覺得沒有什麼,這都是漸漸來的,不要怕,有時一個變動就變好了。「其道窮也」,現在已經差不多到這地步了,非回頭不可。「由辯之不早辯也」,這是辯論的辯,也是辨別的辨,在家庭教育來講,就是對一個孩子變壞,沒有早看清楚;以歷史來講,就是不好好領導,不早辨別清楚,所以發生動亂,這也是講歷史哲學,也是社會史,也是文化發展史。譬如中國文化,為什麼發展到現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學?「其所由來者漸矣」,也是慢慢變來的,不要以為現在這個科學時代已到了頂點,但還是要變的,當然還有更新的科學時代出來。「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這就解釋引用初六爻的話說,學了《易經》m•hetubook•com.com,腳踏在地上發現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來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後,氣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準備拿出來了,都有前因後果,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下面孔子對於這個觀念作了演繹,從此,也可以知道孔子為什麼作《春秋》,寫歷史,歷史的法則就在這裡。
我們要注意「餘慶」、「餘殃」的「余」字,余是剩下來的,余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由此看來,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以劉備這樣一位梟雄,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hetubook.com.com。我們看歷史傳記,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果。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後如何演變?還不知道。現在據我所知,最近在美國,宗教的活動,自哈佛大學開始,已經變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現在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都以為這是佛家的思想,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印度、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m.hetubook•com•com上。由此我們瞭解,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乃至做官的人,要為子孫培養後福,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佛家的因果,是講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現在及後世。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本身、子孫三代,就是根據《易經》這裡來的。這也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尤其這幾句話,我們都曉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現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儘管怎麼變,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中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