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三十六計典故探源

作者:陳超群
三十六計典故探源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欲擒故縱——三十六計之十六

欲擒故縱
——三十六計之十六

西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痺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裡十分歡喜,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的,伺機謀叛王浚。游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將游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軍事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m.hetubook.com.com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鬆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鬥志鬆懈,然後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和圖書
公元三一四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四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裡,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假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www•hetubook.com•com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古人按語說: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鬆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輾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採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和圖書走所有船隻,據守滬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並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後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後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於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後,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hetubook.com.com,誘敵出戰,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打仗,只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扎,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於縱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每次乘機擴大疆土。在軍事謀略上,有「變」、「常」二字。釋放敵人主帥,不屬常例。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不可輕易放掉,以免後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採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主動權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後終於達到目的。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隨機應便,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