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人間世

作者:聖嚴法師
人間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篇 生活的指引 紓解壓力的法寶 如何種植福田

第四篇 生活的指引 紓解壓力的法寶

我有一位信徒的親人因欠下龐大債務逃往海外,他卻因為資財是和那位親人共有的,債主便將他的積蓄、家當都搜括一空,同時他也被限制出境。由於他的公司關了、房子沒了,他只好幫別人做工,但不論他到哪裡工作,總是被債主發現,並拿他的工資來抵扣債務。後來他來找我訴苦說:「師父,我已經走投無路,那個人太可惡了,我想殺了他,然後自殺。」我勸他說:「你殺掉他就是殺人,如果再自殺,就殺了兩個人。」
他會有這種想法是出於無奈,因為那筆債務可能到死都還不完。還好他有朋友收容,三餐也有著落,於是我告訴他,還有這些就很萬幸了,同時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四它的心來開導。如今他的問題雖然仍未解決,但也已平安生活了好幾年。
通常人在稍微懂事後就有壓力感,有的人抗壓性很強,能把壓力當成鍛鍊,但這種人很少。另一種人懂得化解壓力,讓頭腦沉澱後再出發,或是與有智慧的朋友談談話,彼此激盪出解決的辦法。也有人互相發牢騷,或更等而下之的就是跑去狂歡、喝酒,心理的壓力可能獲得一時的紓解;但這是麻醉,酒醒後壓力又回來了。
最好的辦法,是用正確的觀念疏導,不要抗壓,應該要減壓,將壓力化為無形,就像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利用輕微的力量,借力使力,讓千斤般的壓力自然消失,「以虛待實、以無待有」,既然自己是虛、是無,對方是實是有,壓力便自然化解。
實際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發生任何狀況,必須去面對;遇到任何危機的壓力,不能逃避,不要裝做不知道;然後運用我們的各種資源,包括智慧、經驗、技術、體能、時間、財物及社會關係等,盡力處理;有的人資源豐富,有的人資源有限,有些問題容易解決,有的狀況在處理之後,還是解決不了。就算問題解決不了,至少還留有一條命,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放下心中的無奈感,不要耿耿於懷,不要為這些事垂頭喪氣、抬不起頭,不要以為因此就做不了人,老是活在悔恨之中。
心煩事雜時容易出錯、容易氣急敗壞,遇到這種狀況時,靜坐是最好的法寶。每天只要靜坐五至十分鐘,頭腦就能沉澱下來;頭腦休息,便可減少心理的壓力,輕鬆面對煩躁的狀況。同時,也要放開心胸,靜觀世間萬象,壓力便找不到自己。
總而言之,遇到壓力大時,千萬不要走上絕路,不要毫無頭緒地想著「完蛋了!完蛋了!」要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縱然天塌下來,總有辦法解決。

如何種植福田

今天的社會,除了特殊地區的特殊狀況,多半的人都還沒到三餐不繼的地步;所以在知福、惜福的過程中,更要懂得培福及種福。將每月所得做妥善的分配,經營者在不影響營運的範圍內,應該要將一部分財力作為慈善公益之用;一般大眾,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原則之下,應該積極投入種福培福的活動,那就是最快樂的事了。
福少的人,雖然自己擁有的資源少,但也能造福。布施一毛錢,隨喜一句美言、一句關愛的話、一個同情的安慰,都是在造福;所和-圖-書以即使在窮途末路的時候,多說感恩、感謝的話,這也是種福田;看到別人做好事心生歡喜,心裡沒有忌妒,也是種福田。因此,種福田不在於錢多錢少,有錢沒錢,有勢沒勢,力量大力量小,凡是能給人方便、給人無畏、給人安慰,都是在種福田。
一般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都是憑自己的資本、頭腦、雙手、血緣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身分的人際關係獲得的,所以應該是自己的福報,沒有理由要和別人分享;他們認為所擁有的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憑自己本領賺的,別人沒有本領是活該。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種福,一旦福報享盡,便是無福的人,所以有「富貴不過三代」之說。有力量的人,應該藉此來照顧他人,照顧一個也好,照顧兩個也好,除了被照顧的人會感謝你,你也會因此得到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我們出生以後,不論付出的是智慧或勞力,其實都極為有限,所擁有的知能、福報,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創造的,是屬於同時代www.hetubook.com.com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真有福報。如果能體認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其實都是社會大眾所共有的,自己是在為大眾管理財富資源,在管理階段應該要讓大家得到福利,這就是種植福田。
有些人為求五福臨門而求神拜佛,認為三妻四妾、兒孫滿堂、華廈百間、良田千畝就是福;其實如果有福而不惜福,只是享福揮霍,這是浪費自己的福報,福享盡就沒了。從佛教的觀點,對福報有四種態度:惜福和_圖_書、知福、培福及種福。知足常樂,稱為知福;需要的東西夠用就好,不浪費,這是惜福;福報不足的人繼續培福;沒有福報的人努力種福。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所有的眾生心中種田,播下善種子,善根會發芽茁壯;而你布施給我,就像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便在其中。」
有一回釋迦牟尼佛向一位農夫托缽,農夫卻對佛陀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何以要飯吃?」
有些企業家被員工罵、被員工鬥,老板們覺得員工很可惡、忘恩和*圖*書負義,養他們還被欺負,這其實是雙方面的問題。員工可能得寸進尺,不顧老板的經營成本;老板也要自我檢討,是不是對員工太過苛刻,給的福利太少。懂得經營的老板,會厚待員工,體貼老板的員工,會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身為老板的人必須知道,自己是替大家在做管理,要和員工同甘共苦、共患難,有了盈餘則要和員工利益同享;而員工跟經營者之間,也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體認唇齒相依、血肉相連的道理。勞資雙方能同甘共苦,為整體社會做出奉獻,這就是合作來種福田的方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