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地藏經講記

作者:淨空法師
地藏經講記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通常以「貫攝常法」來解釋「經」的意思。「貫」是貫穿,結鬘之意。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攝」是攝受,湧泉之意,法味無窮,能攝受人心,讀到之後欲罷不能,會非常歡喜。「常」,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三千年前的古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以成就,三千年後的今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同樣能成就。古時印度人用此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此方法也能成就。佛法超越時空!超時空的作品當然是真理。「法」是法則、規矩,依照此方法修行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義。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要用稱性的工具來開發,工具就是「孝敬」。《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我們不能孝親尊師,則永遠在佛門之外。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做,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樣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經》,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甚至一微塵、一毛端,我們觸目都能省悟,那就是老師。
經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我們看到大地,腳踩大地,就要知道迴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無論喜歡、心愛的人,或討厭、憎恨的人,都共住在這片土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的心地原本與大地一樣不分別,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好惡美醜,這是錯誤的。真心不分,妄心在分。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
「地」,事上講,是指大地。「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之意,一切萬物皆從大地而生。大地生長五穀雜糧養活我們,而且含藏無盡的寶藏。佛用「地」比喻我們的心地,表真如本性,有住持、生長、荷擔之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地變現的;心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https://www•hetubook•com•com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無邊。一切法門中,第一方便、穩當、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地藏經》教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為何念佛法門是第一法門?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就是識心,也就是念頭。所以,佛教導我們念佛,念佛就作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裡面,阿彌陀佛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心裡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才是真正念佛人。而所有經典裡面,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認真修供養;也就是供養如來、供養眾生,依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總結《地藏經》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功德不可稱量,必得諸佛如來與地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獲不可思議的果報。
「藏」,含藏之意,即倉庫、寶庫。世間人都希望收藏珍寶財富,生活才有保障,失去財寶就感覺恐懼。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真身,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般若」是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解脫」,就是大自在,《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心性裡面確實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猶如世間金礦含藏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心地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與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們只要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沒有障礙。
「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皆尊稱為經。這種稱呼是順著中國和*圖*書人的習慣,佛法未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都稱為「經」;儒家有《十三經》,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經》。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對佛法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經,梵文是「修多羅」。修多羅本意是線,因為過去佛經是用貝葉寫的,寫好之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中國人對線不尊重,所以尊稱為經。
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時沒有絲毫增加,迷時也沒有絲毫損失。佛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因為蚊蟲螞蟻也是眾生,牠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牠迷,胡作妄為,變成畜生。雖然如此,牠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所以諸佛如來對牠平等的尊重、禮敬、供養。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對牠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修多羅」有五義:一、「湧泉」,像泉水往外湧,這是講佛經義趣無窮,很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世間典籍味道很淡,不濃。二、「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善法。讀佛經之後,心善、行善,將性德引發出來。三、「繩墨」,就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之標準。四、「顯示」,能顯示真理。五、「結鬘」,結鬘是貫穿諸法,現在講科判、章句之學,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結構嚴整,思想體系清楚明瞭。
自性具足一切法,這是寶,像大地含藏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含藏的寶藏用不盡。要懂得開發!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實踐」;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缺一不可。佛在一切大乘經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落實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迷惑顛倒,迷失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地藏菩薩特別以無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眾生,眾生受的苦難愈多,菩薩的悲心愈重,所以佛教稱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獄,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極處。地獄是苦難的地方,別人不願意去,他去https://www•hetubook.com.com,別人不願意吃苦頭,他肯吃。在地獄裡教化眾生一定要現地獄同類身,修同類行;地獄眾生受苦,菩薩也要示現受那些苦,才能感化地獄眾生覺悟,懺悔回頭。「忍苦忍難,大慈大悲」,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修學大乘初發心的人,要學地藏菩薩。「幽冥」另一個意思就是「謙虛卑下」,自己永遠處在下位,認真努力修學教化眾生,名聞利養一切享受奉獻給別人。
「地藏菩薩本願」是別題,「經」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為「經」,故名通題。別題,本經以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地藏經科註云:「原此經名,佛自結三種: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譯經者選地藏本願為經題,因為本願包含本行、本誓力。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法身、般若、解脫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所有相對的苦樂皆斷盡;「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有嚴重的迷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想契入菩薩的境界,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順境不貪,逆境不瞋,順逆境界清楚明白是不痴。斷惡修善,就是斷貪瞋痴,修不貪、不瞋、不痴,就是修三善根。貪瞋痴是所有障礙裡最嚴重的,從這裡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  「菩薩」是印度話,古譯是「大道心眾生」,玄奘法師譯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是煩惱,「覺有情」,雖有煩惱,覺悟了。覺悟就是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像航海、航空一樣,用羅盤把方向對得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菩薩是人,不是神仙。對於一切人事物清楚明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發大心,就稱為「菩薩」。對人事物都不了解,就是凡夫。菩薩是明白人,凡夫是糊塗人。
我們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自己地藏法門。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建立大乘法、淨土法;離開和-圖-書這個基礎,一切佛法皆不能建立。真正學佛,希望自己在這一生中能有成就,地藏法門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修學。
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我們要如何學習?是不是要發願到地獄去?經文表法的義趣必須明瞭,幽冥法界就是要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欲人知,不需表揚,默默的認真努力去做,捨離一切名聞利養,這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
「本」是地藏本願,「本」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現在眾生煩惱重,本忘掉了,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提倡知恩報恩。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可以這麼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地藏經》的註解。「孝」這個字、這個符號,就是代表真心本性。這個字是會意,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起來稱為「孝」;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孝字的本意在此。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孝這個符號實際上代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換言之,十方、三際是一個自己,這就是佛法講的法身。「孝」這個字在佛法講就是法身理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體生的,都是從孝生出來的。不孝怎麼行!《地藏經》特別殊勝之處,孝從「度母親」做起。嬰兒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受到母親的關懷照顧直至長大成人,母親的恩德無與倫比,所以講孝親第一個是孝順母親。為報母恩,不但我們不可以做錯事,連一個惡念都不能生起,才對得起母親。念念斷惡修善,這是孝順母親的心約束我們必須這麼做。孝的力量多大!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我們在菩提道上的成就愈是殊勝,對母親的孝敬愈圓滿。成佛,圓教的佛果,孝道才達到究竟圓滿。經裡面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修學地藏法門的這個人,地藏菩薩不是單指一個人,凡是修學孝親尊師的人就是地藏菩薩,凡是修學慈悲救一切眾生苦難的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本經說明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https://www.hetubook.com•com生是凡夫,迷惑顛倒,怨恨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遇到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大災難,佛所說的「刀兵劫」,核子戰爭。我年輕的時候無知,螞蟻爬到家裡,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牠燙死,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讀經之後才曉得自己犯下重大過錯。佛教導我們要發露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事,要認真修行,每天將念誦、供養、修學的所有功德迴向冤親債主,希望將怨結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業障必定現前,被殺害的眾生不可能輕易饒過我們。
佛法教學,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然都得到解決。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以辦得到,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在於我們要能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除去障礙,性德自然現前;所謂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性德,雲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真性不需要去求,只要離妄,真就現前。我們無始劫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這是迷失了,迷得太久太深,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德能,佛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
「本願」,願是希求、願望。「本」是根本,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稱為本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深一層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稱為本願。《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已經斷盡妄想分別執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深,但已明心見性,他的願是從自性、真心發的;沒有見性的人,他的願是從意識心、妄心發的。從真心發起的大願,禁得起考驗,狂風大浪他不會動搖,什麼樣的順逆境,他也不為所動;依妄心而發的願,願力不強,容易被境界所轉,迷失方向。真心好比是大地,真心本具的智慧德能好比是根,立願就是本;然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好比樹木的枝幹、花葉、果實,自然就茂盛。所以,願要從真心裡面發。肯定自己心地寶藏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發起大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