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無所得的虛空,無能得的我,每個人都得虛空,是無得而得。
然燈古佛對大眾說法時,大眾以有所得心而聽法,有所得心,與法不相應,所以大眾不得法,惟有釋迦如來,以無所得心聽法,無所得心即空心,心空則得法,有所得心是有心,有心有生有滅、有能有所,生滅心、能所心,即是妄心,妄心云何得法,惟有能所心滅、所得心盡,就是無所得心,無所得心就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無名無相,就是般若,無所得心於法當然無所得,故云「於法實無所得」。
如來因然燈佛開示,見自性清淨,本無塵勞,寂而常照,於法何曾有所得、何曾有能得、又何曾有不得,是為無得而得,與清淨之法相應,是真得法。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又例如黃金,可以勤力工作而求得,是有得而得,臨命終時,一絲毫也帶不走,所以有得而得,實是不得。
如來在古釋迦佛發菩提心後,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第一個阿僧祇劫值遇尸棄如來,授記「汝當得作佛」;第二個阿僧衹劫,值遇然燈佛,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第三個阿僧祇劫,值遇迦葉佛,授記補處作佛。
眾生若想除無明,一定先要除人我和*圖*書相,人我相空,便見到無明,亦見到佛性,若不除人我山,見不到無明礦,又如何能去掉無明,眾生不能斷無明,皆因被人我相蓋覆了無明,若能見到無明,亦能同時見到佛性,故云「無明寶性即佛性」,所以金剛經一開始,不講斷煩惱,先講除人我相,破了人我相,便見到無明之礦、佛性之寶,那時便是覺悟,悟後重修,以開悟後之智慧煉無明礦,無明礦遇煉即爛,佛性寶越煉越清淨。
一、莊嚴世間佛土:如築塔建寺、印經、布施供養三寶等。
菩薩修行亦復如是,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佛性,六度也是佛性,無能莊嚴,佛性也是六度,無所莊嚴,名非莊嚴,是謂真莊嚴。
何以非莊嚴是名真莊嚴呢?例如凡夫喜歡以衣裳飾物莊嚴身體,衣裳不是身體,衣裳為能莊嚴;身體不是衣裳,身體為所莊嚴;有能莊嚴、所莊嚴,靠不住,若遇到賊人,所有衣裳飾物盡被奪去,那時便沒有莊嚴,所以有能莊嚴所莊嚴,是假莊嚴,不名莊嚴,真莊嚴者,如如來俱生三十二相,莊巖身體,三十二相就是身體,身體就是三十二相,離身體無三十二相,離三十二相無身體,無能莊嚴、無所莊嚴,即非莊嚴,是謂真莊嚴。
明心見性後,從自性修定修慧,以定慧莊嚴自性,定慧是能莊嚴,自性是所莊https://www.hetubook.com.com嚴,然定與慧等功德是自性本具,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無能莊嚴,以自性出生定慧莊嚴自性,無所莊嚴。無能莊嚴、無所莊嚴,即非莊嚴,是名真莊嚴。
須菩提明白到,得法是無得而得,是以無心得法,是故莊嚴也是無心,所以云:「不也,世尊。」
阿蘭那行就是無諍行,亦稱為無怨行、寂靜行。須菩提若見有阿羅漢道可得,便有諍——有我、有得,有我有得,便與人相諍,有諍便不是無諍行者——然須菩提實實在在不與人相諍,亦實實在在不見有無諍行可得,所以世尊讚嘆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有得就是有心,有心不稱為得,無得就是無心,無心方可以得。譬如虛空,你是有得虛空否?當然是無得,惟是人人都得虛空,未有一人不得空虛者,此乃無得而得虛空,亦未有一人自謂我得虛空,若有得,就是有能得的我,所得的虛空,究竟你是如何得虛空?
二、莊嚴見佛土:見者,知見,知見要正,正知正見,見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普行恭敬,是為莊嚴見佛土。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https://m.hetubook•com•com
何謂法?性淨之理,名之為法,性即自性,自性清淨之真理,就是宇宙間的真理,宇宙間之真理,迷時是生死,悟時是涅槃,迷、是眾生,悟、是諸佛。「法」若以教下來解釋,名為軌物生解,任持自性,「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法是眾生本具,法華經喻之為衣裡明珠,得此珠可以成佛、可以度眾生。
莊嚴佛土者,不見有莊嚴而莊嚴,若見有莊嚴而莊嚴,即有莊嚴之心可得,有能莊嚴,所莊嚴,是有為法,不見有莊嚴之心可得,是無為法,與般若相應。
般若為大小二乘所共,小乘以般若斷惑證真,大乘以般若得法修行。前文講小乘聖人,得果而無得果之心,此文講諸佛得法而無得法之心。
是故釋迦佛得法後修六度萬行,莊嚴清淨心,究竟是有莊嚴抑或是無莊嚴?因此世尊問須菩提:「菩薩有莊嚴佛土之心否?」
得法之時,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本心內含有恒河沙稱性功德:有智慧、禪定、六度萬行等,無量功德本自具足,此乃性德,雖然具足,但還要運用,要練習,所謂莊嚴者,於清淨心中練習禪定、智慧等功德,以禪定、智慧等功德,莊嚴清淨心,亦稱為修道。
得法後,必須
hetubook•com•com
從性起修,修定修慧,莊嚴佛性,定與佛性相合,能千百億化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度之,慧與佛性相合,能說一切法,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而度之。所以菩薩必定先要見佛性,然後從佛性修定修慧,以定慧莊嚴佛性,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佛性就是佛土,佛土亦是心土,莊嚴佛性者,亦即是莊嚴佛土。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佛性又在什麼地方呢?
凡夫未見性,不是從性起修,例如修福,是世間痴福,福盡歸無,更何況以貪瞋痴的染污心修福,還增貪瞋痴;修慧,是世間假聰明,終會失掉。若從清淨的自性修福,自性的福不會盡,從性修慧即般若,亦永遠不會滅,是真莊巖,所以菩薩悟道後,從性起修萬行,莊嚴自性,一莊嚴,永遠莊嚴,萬行莊嚴圓滿,成報身佛。
所以我們修行,應以無心為道,以無布施之心相而布施、無持戒之心相而持戒、無修禪定之心相而修禪定,說法,無說法之心可得,出家,無出家之心可得,誦經,無誦經之心可得,一切無心,即與法相應,名為無得而得,得如來無上之法。
古人修行不簡單,六祖在五祖處得法後,十五年隱獵人隊中,南泉在馬祖處得法後,住在南泉三十年,所以歷代祖師得法後,必定是水邊林下,保養聖胎,把無始無明,煉得乾乾淨淨,然後才出來度眾hetubook.com.com生。
例如用黃金塑佛像,以佛像莊嚴黃金,但佛像本來就是黃金,故無能莊嚴,黃金亦即是佛像,故無所莊嚴,若離佛像以外有黃金,便有能莊嚴,若離黃金以外有佛像,便有所莊嚴,惟是離黃金無佛像,離佛像亦無黃金,黃金就是佛像,佛像就是黃金,是故佛像不是能莊嚴,黃金亦不是所莊嚴,無能莊嚴、無所莊嚴,即非莊嚴,是名真莊嚴。
莊嚴佛土,依六祖解釋,有三種莊嚴:
三、莊嚴心佛土。
可知釋迦佛是在然燈佛所得法,是故然燈古佛,為釋迦佛授記之師,然世尊於然燈佛所得法之時,有得法之心否?若有得法之心,就是於法有所得,若無得法之心,便是於法無所得。
然則,凡夫如何從受持金剛經求法呢?
譬喻一座山,山中有金礦,但山本身不知有金礦,金礦亦不知有山,因為山與金礦都是無性的;眾生知道山中有金礦,要破山取金。山喻「人我」,礦喻無明煩惱,金喻佛性,若想見佛性,先要除人我之山,人我山空,便見到無明煩惱礦,礦中有金,表無明之側是佛性,佛性是無始,無明亦無始,所以有礦即有金,有金亦即有礦,見金時,亦同時見到礦。
無得即無心,無心則合道,所以無得才名之為得法;有得即有心,有心就是妄想,不實在,所以有得,不名為得,因此佛問須菩提,如來於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