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金剛經淺易

作者:聖一法師
金剛經淺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二十二

二十二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言持經之人,本來應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但因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甚深經典,仍被人輕賤,惟以受持經典故,心無惱恨,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無有退轉,以能如是修行,得無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
發菩提心,不是說說便算,必須要實踐,例如趙州老人,四十年但看個「無」字,不雜用心,住於菩提,降服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而大徹大悟。只要念念住菩提,即能念念降服其心,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是故一時不在,如同死人,大似行屍走肉,那得稱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人能於如來末法之世,受持讀誦般若經,了知萬法皆空,心無所得,見諸法的實相,所得實相的功德,無漏無為,福等虛空,世尊從前有為之福與之相比,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般若功德,能成佛作祖、續佛慧命、為諸佛所護念、為天龍八部所護持、能滅無量劫罪、得無漏的福,般若功德,嘆和-圖-書莫能窮,若如來具足而說,或有人聽聞後,心則狂亂,狐疑不信,故如來只能略說其功德。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其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所以上半卷所述之降服其心,是降服我執之心,下半卷所說的,乃降服其法執之心,菩薩若依法而生愛,是為菩薩頂墮。
下文佛告須菩提,發菩提心者,應滅度一切妄想眾生,當滅度時,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若見有滅,菩薩即有我相,又有我能滅度的人相,又見有數數滅度的眾生相,又見有相續滅度的壽者相,有四相在,著相迷性,不見菩提,即非菩薩,若無四相,離相見性,即住菩提,是為菩薩。所以離四相就是發菩提心,此外,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圖書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乃金剛經能淨業障之文。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文與上半卷又有不同之處,上半卷所說的妄想眾生,介紹得很清楚: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下半卷講的,只要是煩惱妄想的眾生就要度,不須要分析是什麼類的眾生,故云滅度一切眾生。
狐疑者,或信或不信。末法之世,魔強法弱,是非人我多,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住不滅,不相信有人能於此經明心見性,若不相信而生毀謗,便墮地獄,故如來不欲具足而說。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業障無性,若未見般若,不知業障本空無性,便要還宿債,所謂「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故知惟有般若,才能消除業障。
從前是妄心造罪,妄心蓋覆真心,但真心沒有失去,現在以清淨心受持讀誦般若,般若心生,妄想心滅,罪空苦盡,涅槃妙心現前,當來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云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菩提心內本來就具有慈悲喜捨,焉能以慈https://www.hetubook.com.com悲喜捨發菩提心?若以慈悲喜捨發菩提心,慈悲喜捨便在菩提之上;若云以六波羅蜜發菩提心,菩提心內本來亦具足六波羅蜜,又焉能以六波羅蜜來發菩提心?若以六波羅蜜發菩提心,六波羅蜜即在菩提之上,菩提便不能稱為無上菩提,既是無上菩提,焉能有一法在菩提之上,可發菩提心?
須菩提聞說金剛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欲想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故請問如來:「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金剛經至此,已說了半卷,世尊再繼續講下半卷,有講者認為金剛經說至此已講畢,下半卷只是重講,依我本人愚見,佛在世時,弟子非常有智慧,所以不須佛重講,那麼下半卷又是什麼?

此乃降心之文。
何以無四相便是菩薩呢?發了菩提心後才可以稱為菩薩,但是實實在在無有一法發菩提心,一切法空,就是菩提,空中那裡有一法可發菩提心?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空,菩提心現,是故四相空就是菩提,不是離了四相之外,另有一法可以發菩提心。例和_圖_書如殺戒,不殺生就是持戒,不是離了不殺生之外另有殺戒,故實實在在無有一法發菩提心。
其實此品可分五階段來說:一、發心菩提,二、降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即成佛之時。
若菩薩見有能度眾生的心便是我相,見有眾生可度是人相,見有涅槃可求是眾生相(眾生樂求涅槃,厭惡生死,是謂眾生相),見有涅槃可證是壽者相,有了四相,無邊煩惱亦起,便不能度眾生,故不是菩薩。
業由妄心而造,妄心空,便不會繼續造業,以前所造的業本來是依止妄心的,妄心空了,前業無所依止,則業空,所以心空即業空,心有即業有,故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是故般若能淨業障。
妄想即起即度,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妄想,是貪、是瞋、還是痴?因為它還未完全成熟現出來,你已經把它度去了,即生即度,所以不同上來卵生胎生等妄想,這些是妄想生起以後的境界,屬於賊後興兵,古人云:「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念一起就覺,覺速滅速,二事相宜,不要待妄想成熟後才去慢慢滅,是故此文乃降心菩提。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m.hetubook.com.com
義即義理,這部般若經所說的義理——一切法不生,般若不生;一切法無相,般若亦無相;一切法無盡,般若無盡;一切法無住,般若亦無住;一切法無我,般若無我;一切法性空,般若性空——此經義理不可思議,從理起行,行是因,果是菩提,菩提具足無量功德,報是大般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略而言之,般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然則如何發菩提心呢?布施空就能發菩提心,戒律空、忍辱空、禪定空、智慧空、念佛法門空、慈悲喜捨空,不見有一法可得,就是發菩提心。

釋迦如來遇然燈佛後,證無生法忍,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在未遇然燈佛以前,未證無生法忍,仍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常以有所得心供佛,有能供的我,所供的佛,只能得有漏的福,漏落生死,是故釋迦雖然曾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諸佛都不與他授記,惟有於然燈佛所,證得無生法忍,以無所得心供佛,得無漏福,不會漏落生死,故然燈佛才與釋迦授菩提之記。
為什麼不說清楚呢?妄想即生即滅,根本就看不清楚是什麼妄想,若妄想即時起即時度,無量的妄想可以一時消滅,故云「滅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一時度,不是慢慢度,妄想滅了之後,度個什麼?妄想未起,你不必去度,以般若觀照之即可,妄想一起,即時度。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