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陽明病綱要
二、陽明病提綱
第一章中我們談到,先師用大量的陳皮、白芷、玉竹、大棗治療血氣胸,服藥以後出現大量瀉下,瀉後胸腔的血氣很快吸收。瀉一瀉肚,胸腔的血氣就沒有了。是胸腔的血氣通過一個突然開放的通道直接轉移到大腸裡去了呢?還是被血液直接吸收了?為什麼腸炎的拉肚子起不到這個作用?在這裡先師為什麼不用大小承氣湯來瀉下?而要用這些平常都不會引起瀉下作用的藥物來瀉下?肺的問題,胸腔的問題,可以通過肺與大腸的這個表裡關係直接轉送到大腸,然後排泄出去。那麼,其他地方的病是不是也可通過經絡之間的互相聯繫,通過一個中轉,也轉送到大腸裡,也轉移到陽明裡,然後排泄出去呢?如果這樣的路子可行,那麼很多疑難病症就有了解決的辦法。我們學習這一條條文時,如果能夠這樣來思維,這就為我們今後的研究,為我們傳統的研究,為我們現代的研究,留出了一大片空間,提出了一大堆研究課題。這樣的一個思維過程難道就不是現代化嗎?對於現代化的理解我們不應該太機械、太死板,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有些問題是很確鑿的,二千年的歷史都點頭了,幹嗎一定還要小白鼠點頭才行。
脾約就是太陽陽明,怎麼叫做脾約呢?我們看六版《傷寒論》教材的詞解:「脾約:胃熱腸燥津傷而致的便秘。」有的則釋為胃熱津傷,脾之功能為胃熱所約,致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致腸燥便秘者,是為脾約。對於上面這些解釋,以及其他類似的許多解釋,我一直感到難以信服。如果是這樣的一個便秘,古人完全可以叫一個其他的名字,或者叫「津傷」,或者叫「燥腸」,或者叫「胃熱」都行。幹嗎一定要叫這個不相干的脾約呢?脾約與太陽陽明有什麼關聯?如果這樣來解釋,至少在邏輯上我們看不出它與太陽陽明的關聯。
⒋病機格式化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在少陽陽明的這樣一個前提下,提出了發汗、利小便,這就說明發汗、利小便與少陽陽明的產生是有關聯的。為什麼發汗、利小便會導致胃中燥、煩、實?會導致少陽陽明的大便難?很顯然,發汗、利小便這樣的治療方法對於少陽病並不適宜。這就促使我們去瞭解和思考三陽病在治療上的差異。
少陽主樞機,於六府屬膽。膽除了六府這個屬性外,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屬性,這個屬性在《素問.五藏別論》中有特別的交代:「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像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府本來是瀉而不藏的,既然是瀉而不藏,那當然就要以通為用。試想如果六府不通,它怎麼能夠做到瀉而不藏呢?所以,通法當然就是六府的正治法。現在膽的另外一個屬性告訴我們,它是藏而不瀉。府本應瀉而不藏,藏本應藏而不瀉,現在反過來了,府也變成藏而不瀉。府行藏性,你說奇不奇?當然稀奇!所以就叫做「奇恆之府」。既然是藏而不瀉,那當然就不能再用「通」法,所以,適用於六府的這些汗、吐、下、利諸法都不能用於少陽病的治療。如果誤用,那就會出問題。少陽陽明的「胃中燥、煩、實、大便難」,便是誤用上法的一端。因此,對於少陽病的治療,對於膽的治療,應該充分地考慮到這個奇恆之府的特性,這個藏而不瀉的特性。
綜觀上述三方,三方都言承氣,承什麼氣呢?當然是承胃家之氣。胃家之氣以通降為順,因此三方都有通降的功能。只是這個通降的度不同,就導致了在治法的稱謂上的不同。通降在調胃承氣湯這個度上,它的功用是調胃氣;通降在小承氣湯這個度上,它的功用是和胃氣;而通降到大承氣湯這個度上,就變成下劑、攻劑了。所以,承氣的程度、通降的程度不同,它的功用以及治法的稱謂也就完全不同。因此,把握好上述這個度就成為一個很關鍵的技術問題。我們再看三承氣湯的方後注,調胃承氣湯是「溫頓服之,以調胃氣」。大承氣湯是「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氣湯是「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三承氣湯中,調胃承氣湯既不言下,也不言更衣,只言「調胃氣」;大承氣湯則直言「得下」;小承湯則言「當更衣」。更衣是個比較文明的稱謂,古人不說大便,也不說拉屎,說更衣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更衣當指平常的大便。要是平常的通暢大便沒有了,這個時候要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服後就會更衣,就會恢復正常的大便。因此,「更衣」與「得下」顯然有很大的差別。從上述三個方後注,我們看到了仲景措辭用字真是一點都不含糊,絕不是這也可那也可。這裡面的區別既有嚴密的理論、嚴密的邏輯作依據,亦有很實在的臨床。從這裡我們再次感受到了「一字之安,堅若磐石」。
膽的這樣一個奇恆之府的特性,在臨床上亦隨處可見。比如肝膽系統的結石與泌尿系統的結石在治療的難易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別,泌尿系統的結石治之往往較易,為什麼呢?因為它可以充分運用通利的方法。而相比之下,肝膽系統的結石則治之較難,為什麼困難?就是因為在奇恆之府這樣一個系統裡我們很難運用通利的方法奏效。而對於結石,如果不能用通利的方法,或者說通利的方法不適宜,那還有什麼方法可用?
(2)對下法的現代思考
(1)歷代醫家之釋
3、正陽陽明
hetubook.com.com太陽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發汗和利小便,另外還有吐法。發汗主要針對太陽經證、表證,也就是《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講的「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法。代表方是麻黃湯,桂枝湯。利小便主要針對太陽府證,利小便是通陽的一個好方法。即如葉天士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所以,利小便不僅是「引而竭之」之法,也包括了「汗而發之」之法。另外,吐法也是太陽病的治療方法之一,以病位而言,太陽病的病位不但在表在外,在高在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如上論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便是這樣一個「越法」。它的代表方是太陽篇的瓜蒂散。
陽明病除了上面三個途徑,還會不會有其他的途徑?比如說除了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還會不會有太陰陽明,少陰陽明,厥陰陽明?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共同來思考。從張仲景所給出的線索,好像應該有這三個陽明。比如太陰篇二百七十八條的「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前人云: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因此,這一條實際是太陰轉出陽明,亦即太陰陽明的典型例子。另外,少陰篇的三急下證,即三百二十條,三百二十一條,三百二十二條,是否可以看作是少陰陽明?厥陰篇三百七十四條用小承氣湯,是否可以看作是厥陰陽明?
胃家實,什麼是「實」?實在這裡有兩義。《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氣很盛的就叫實,精氣被奪的就叫虛。那麼,這裡的胃家實是不是就指這個意思呢?前人基本上都持這個觀點。疾病發展到陽明階段,邪氣很盛,正氣未虛,所以,胃家實應該是指邪氣盛實的意思。這個解釋可以參考,但是還不全面。《廣韻》解實為:「誠也,滿也。」《增韻》:「充也,虛之對也。」因此,實還有滿的意思,還有充的意思,還有與虛相對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充實。那麼,實的二義中究竟哪一個更符合、更確切?我們看第一義,第一義是邪氣盛,邪氣盛它是從因的角度去談,如果我們從因的角度去看這個胃家實,那顯然就不符合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六經的提綱條文裡,它都是談證,都是從果上去談,像太陽的脈浮,頭項強痛;少陽的口苦,咽乾,目眩;太陰的腹滿而吐,食不下;少陰的脈微細,但欲寐;厥陰的消渴,氣上撞心等,這些都是言證,都是言果,它是從果上去求因。怎麼到陽明會有例外?所以,胃家實若作第一義的邪氣盛解,顯然有悖邏輯。它應該還是言證,應該還是言果。因此從充實來講,從第二義來講,似更為確切,更符合邏輯。
脾約的表現是腸中燥,便硬結,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問題是這個腸燥便秘為什麼要叫脾約?而且為什麼要太陽陽明才叫脾約?其實這個問題既複雜又簡單,說它複雜是一千多年沒能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說它簡單確實簡單,你只要把它放進燥濕裡去考慮,就很容易地解決了。有關燥濕的關係我們剛剛討論過,就脾胃而言,脾屬濕,胃屬燥。約是什麼意思呢?約就是約束的意思。脾約就等於把濕約束起來了,脾濕一約,胃燥自然就顯現,自然就有腸燥便秘的現象。這好像是在做文字遊戲,但是這個遊戲很有意思。濕一約,當然就燥了,脾約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但為什麼一定要太陽陽明才叫脾約呢?我們看二百四十七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這一條講脾約點出了小便數、大便硬,是小便數導致這個腸中燥、大便硬,是小便數導致這個陽明,所以它叫太陽陽明。為什麼叫太陽陽明?因為小便由膀胱所主,由太陽所主。由小便數所導致的這個陽明,那當然就可以叫做太陽陽明。可是為什麼小便數一定要牽扯到脾約上來呢?這就是一個水土之間的關係問題。正常情況下土克水,土約水,現在土的自身功能受約制了,那當然就不能制水,那當然就會小便數。所以,太陽陽明就與脾約很有關聯。
⒈太陽病治法
正陽這個詞在《傷寒論》中沒有單獨使用,它只是與陽明搭配而成「正陽陽明」。正陽是否就是指太陽、少陽之外的陽明?或者正陽這個詞還有其他的含義?這個問題上述的這些釋義似乎都沒有提出來。
這一條講到三個陽明,即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也就是說至少有三個途徑能導致陽明病,而這裡提到的三個途徑都只局限在三陽裡。在三陽篇裡,太陽為表,陽明為裡,少陽為半表半里,三陽的病發展到陽明,從病勢上、從病位上、從病情上,好像都有加重的趨勢。所以,張仲景在這裡提出這樣三個途徑,在一定意義上是希望我們能及早阻斷這些路徑。三個路徑阻斷了,便不會有脾約、胃家實、大便難的發生。
(3)胃家實
這裡正陽陽明講胃家實,下面一百八十條的病機條文也講胃家實,這就說明了陽明病機的一個著眼點就在這個「胃家實」上。就像五藏病機中的心病機要著眼於「痛癢」一樣,六經病機中的陽明病機就著眼於「胃家實」。胃家實是果,前面的正陽,也就是火熱是因,而陽明是機。因、機、果這三者既有聯繫,又有不同的重點,既要將三者打成一片,又不容混淆。如果我們將這條公認的陽明病提綱條文進行病機和*圖*書格式化,可以寫成「諸胃家實,皆屬於陽明」。
我們先看陽明篇的第一條,即一百七十九條:「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這一條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另外,除了小便數大便因硬的情況外,臨床上還可以見到汗出過多大便亦硬的情況。汗為腠理所司,亦為太陽所主。汗出過多所致的胃中乾燥大便硬,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太陽陽明?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脾約的方法去治療?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共同來思考。
正陽陽明又叫做胃家實,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胃家實的意義。
(2)正陽本義
在「少陽陽明」的開首,我們談到了以汗、利小便的治療方法並不適宜少陽病的問題,現在再翻開少陽篇,看看少陽篇的內容,就會發現少陽病不但不能用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也不能用吐下的方法。汗、吐、下、利都是通法,太陽、陽明皆以用之,因為六府以通為用。為什麼到了少陽這一府卻要禁用這些「通」法?難道少陽就不要以通為用嗎?
⒋少陽不主通利
⒊六府以通為用
前面我們提到「下法的現代思考」這樣一個議題。從這個川與海的關係,從這個六經與腸胃的關係,我們知道上述的這樣一種思考完全是有可能的,完全是可以實現的。六經網絡全身,無處不到,所以,就可以通過上面的關係把全身的疾病,甚至是很嚴重的疾病引聚到腸胃中來,引聚到海裡來,然後清除掉。我們上面這個思考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建立在六經與腸胃這個特殊關係上的。
總起來說,太陽病的治法或汗、或利小便、或吐,都是開放的方法,這與太陽主開的特性非常相應。
在第一章中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曾榮修老中醫,曾老給我講過他的一個親身經歷。十多年前他患上了三叉神經痛,痛起來非常要命,直想往牆上撞。服什麼藥都不管用。曾老原來抽煙很厲害,痰很多,每天早上都要咳吐一陣子。可是自從患上了這個三叉神經痛,痰突然就減少了,早上也沒痰需要咳吐。這個變化引起了曾老的思索,煙照抽,飲食也沒有改變,這個痰跑到哪裡去了呢?一定是跑到三叉神經上去了。痰阻塞了三叉神經所屬區域的經絡,這便「不通則痛」了。對!肯定就是這個問題。用什麼方法將痰引出來呢?曾老採用了張錫純的法子,以刺|激天突的方法來催吐,結果吐出半痰盂膠黏的痰涎,痰吐出後,頭痛立刻減輕,再引吐幾次,疼痛再未發作。大家知道三叉神經痛是個十分頑固的病,現在儘管有許多進口的西藥,效果還是不理想。有的痛到最後沒有辦法,只有採用手術療法,將神經根切斷。用切斷神經的方法止痛,的確不是一個好方法。這樣頑固的疾病一吐就吐好了,整個過程幾分鐘,不花一文錢。所以,中醫的一些治法著實不容輕視。土好像土了些,但它的確能夠解決問題。
華齡出版社於一九九二年出版了一本《治癌秘方》,作者叫孫秉嚴。這部書是他三十四年治癌經驗的寫照。所謂「治癌秘方」,這個「秘方」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下法,當然是各種不同的下法。孫醫生的經驗十分可貴,而一旦放進陽明篇裡,一旦放到「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的這樣一個關係裡去思考,理論上的問題就會很容易地得到解決。困難就在我們怎麼形成一個陽明的局面,在沒有形成陽明這個局面的時候就輕易地使用下法,決定是會利少弊多,甚至是有害無益。這是使用下法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下法必須有它的指征。邪在少陰,你怎麼把它引到陽明來?邪在厥陰,你怎麼把它引到陽明來?引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形成陽明的局面。這些都應該有具體指標,這些就牽涉到很具體的技術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參考古人和今人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創立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方法。我以為這樣的一些思考是很有意義的,從某種角度講,這才符合中醫現代化的內涵。
陽明病的治法歷來都以清下二法概之,清法主要指白虎所賅之法,若細分起來,清法還應包括梔子豉湯法、豬苓湯法。下法前人今人都以三承氣湯為代表,但若按仲景本人的說法,下法是有嚴格區分的。三承氣湯中,只有大承氣湯可稱下法,是下法的代表方。而小承氣湯仲景不言下只言和,如二百零八條云:「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又如二百零九條云:「……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又如二百五十條云:「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由上數條條文可知,仲景用小承氣湯原不在下而在和,故小承氣湯應為和法之代表,而非下法之代表。另外就是調胃承氣湯,仲景用該承氣湯亦不言下,在該方的方後注云:「溫頓服之,以調胃氣。」所以,調胃承氣湯誠如其方名所言,目的在於調胃,故調胃承氣湯是調胃之劑而非下劑。
對於正陽的上述含義,除了文字的證明以外,我們還可以從條文和_圖_書本身來說明。大家看一百六十八條的白虎加人參湯,在它的方後注裡有這樣一段話:「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白虎加人參湯是陽明病的主方之一,為什麼要限定在立夏後至立秋前這段時間服用呢?這段時間剛好是夏三月,夏三月火熱用事,正陽用事,這個時段裡最容易導致火施陽明的正陽陽明病。白虎加人參湯要規定在「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這就反過來證明我們對正陽陽明的解釋是恰當的。
從現代的角度看,這個寶穢同處,正邪同居,也可以有許多的方面。比如人體有很多的細菌,這個細菌用重量來衡量有一千多克,用體積來衡量相當於肝臟的大小。那麼這些細菌主要居住在哪裡呢?就在陽明這個系統裡。這些細菌有部分是致病菌,一俟條件成熟,它就會為非作歹。而有些卻是身體的有益菌群,機體的部分必須物質,如維生素族,就是由這些菌群來合成生產。此外,有益菌群對致病菌群還具有拮抗作用。現在很多人對細菌的常識不瞭解,以為凡是細菌對於身體都有害無益,都應該統統地消滅。因此,把細菌當作了所有導致機體不健康因素的罪魁禍首從而也就把抗生素當作了維繫機體健康的頭號法寶。老百姓無論遇到什麼病,都以為要用抗生素才能治好,而作醫生的無論遇到什麼病,不用上一些抗生素也總覺得不放心。這是目前中國醫界的一個大現狀,也是現代醫學的一個最大的誤區。美國人對過去的這個二十世紀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深刻反省,總結了幾個重大的失誤。其中一個最大的失誤就是「濫用抗生素」。對這個失誤,美國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來防止。現在在美國,對於抗生素的管制要遠遠地嚴格於槍支,這說明了美國人已經意識到抗生素對生命的危害作用要遠遠大過槍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美國人在這一點上是十分清醒的。相比之下,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措施上,我們卻十分糊塗!
⒉胃家
陽明這個通降的特性,使我們很容易的想到,毛病要是在陽明這個系統裡,就可以通過清掃的方法,很容易地把它祛除掉。所謂清掃就是下法,就是三承氣所包含的治法。疾病只要在陽明這個系統裡,都有可能用上面的方法來「一瀉了之」。因此,下法的前提是它必須在陽明這個系統裡,必須形成陽明的局面,必須有陽明病的格局。如果沒有這樣的局面,沒有形成這樣的格局,你也使用這個治法,那就叫做「妄下」。「妄下」就會出問題。我想胡萬林就是一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但是,對胡萬林也應該一分為二來看,不能一刀切,不能一棍子打死。他使用下法的這樣一種精神和勇氣,以及他眾多的成功病例,是值得我們很好地思索與借鑒的。只是這個度他沒有很好的把握,這個前提他沒能很好的把握。
我們現在來談現代化,就像我們上面談下法,它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如我們跟台灣談判,一個中國就是一個前提,有這個前提什麼都能說,什麼都能談。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什麼都不能談。中醫的現代化也是這樣,中醫就是一個根本的前提。我所在的廣西中醫學院院長王乃平教授曾多次強調:「離開中醫這個前提去搞現代化,其結果將會是現代化的程度越高,中醫死得越快。」王院長的這個論斷不但具有很深的戰略意義,同時也有很深的哲學意義。這使我再次想到《莊子.應帝王》中的一則寓言:「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中醫要搞現代化,中醫不能老是這副土裡土氣的樣子。搞現代化的目的是為了讓中醫更好地適應現代,更好地服務現代。但是,如果這個現代化搞不好,中醫會像渾沌一樣死在我們手中,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我們談到了太陽的汗法、利法、吐法以及陽明的下法、和法、調法、清法,在這些治法中,汗法是疏通腠理玄府,利法是開通氣化,疏利膀胱,吐法是宣通上焦,下法、和法、調法都著眼於胃家的通降。上述的這些治法雖異,但都沒有離開一個「通」字,可以說以上諸法就是圍繞一個「通」字而展開的。「通」字法其實就是六府的正治法,因為六府以通為用,只有恢復了六府的通用,其傳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方得以實現。因此,太陽陽明的治法實際上就是通法,就是針對六府的治法。
胃代表什麼呢?首先是我們常識上的這個胃府。除此之外,《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對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括:「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與胃之間的關係,就是川與海的關係。川與海是個什麼關係呢?俗話說:「海納百川,百川歸海。」百川歸海,說明川與海要麼有直接聯繫,要麼有間接的聯繫。沒有聯繫,川中的水怎麼會彙集到海裡呢?川海之間的這樣一種關係,證明了六經與腸胃是相通的。六經的疾病便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引聚到腸胃中來,然後瀉之使出。下法為什麼能夠祛治百病呢?道理就在這裡。
1、總義
⒊實
正陽陽明它不講胃實,而講胃家實,胃家有什麼意義呢?中國人對「家」的觀念是很濃厚的,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家」的涵義。如果你是單身一人,儘管你住有一百平方公尺,三房二廳,可這個還不能叫家,你要回去也只能叫回宿舍,不能叫回家。所以要www.hetubook•com•com成家,至少得有兩個人,兩口之家,三口之家,當然要是在過去完全可以有十幾口的家。張仲景在這裡用「胃家」,很顯然,除胃以外肯定還有其他的因素,還在其他的成員。否則不能稱胃家。所以,陽明病的胃家實除胃以外,起碼還包括腸。否則,對「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這樣的條文就沒有辦法理解,就會被別人看笑話。
我們認為正陽不見得就是指陽明,或者說正宗的陽明就叫正陽。正陽應該有它專門的含義,這個含義我們可以從文字的角度來瞭解。《康熙字典》載云:「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又《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所以,正陽就是乾陽,就是建巳之月。建巳為四月,夏氣開始用事。夏氣是什麼呢?就是火熱之氣。火熱之氣最容易施於陽明而導致陽明病,因為火熱之性炎上,正好與陽明主降的性用相反,所以,火施陽明是導致陽明病最常見的一個原因。火熱也就是正陽之氣,由火施陽明所致的陽明病,當然就可以叫做正陽陽明。因此,正陽陽明是有所指的,並非不兼太陽、少陽就是正陽陽明。
上面這個前提非常重要,如果疾病不在陽明這個系統裡,在其他的地方,我們可不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把它引導到陽明這個系統裡來?我們可不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形成陽明這個格局?然後再一瀉了之。我想從理論上應該完全可能。而且不少的古代醫家,像張子和這樣的醫家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借助這些探索,借助這些經驗,上述這個引導過程的技術是可以形成和完善的。在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在我們作出這樣一個思考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我們雖然還是在談論一個很傳統的問題,很經典的問題,但是,我們已經不是在原來的那個點上來討論它,我們已經跨越了兩個千年。我們利用現代的思維對傳統的問題進行新視點、新角度的思考,這樣一個過程算不算中醫現代化呢?我想這個問題很值得大家思考,尤其是中醫的主管部門、行政部門更不應該輕視這個問題。現在一提到現代化,大家很自然地都把目光聚焦在現代化的手段和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上,以為非要實驗研究,非要進入現代化的實驗室,非要把中醫放在分子生物學甚至基因片斷上來研究,這才是現代化。一句話,非要小白鼠、小白兔點頭這才算現代化。現在你要申報課題,如果沒有這些內容,你是很難獲得通過的。當然,上面這些工作必須要人去做,但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如果我們把全部的精力,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這個方面,那就難免會犯錯誤。
《素問.五藏別論》云:「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又云:「六府更虛更實,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五藏是藏精氣而不瀉,所以,只能滿不能實;六府是傳化物而不藏,它主要起傳導的作用,所以,只能實不能滿。六府實而不滿為常,胃為六府之主,這裡講的「胃家實」似與《素問.五藏別論》講的六府實相符合。相符合就應該是正常,為什麼一百七十九條以及下面的陽明病機條文反而以「實」為病呢?這裡妙就妙在張仲景用了一個「家」字。家的意義我們前面講過,至少要兩個以上才能稱為家,所以,這裡用胃家,顯然就不單單是胃,起碼包括了腸。胃腸合起來方堪稱「家」。因此,「胃家實」就成了腸實胃亦實,這就根本打破了《素問.五藏別論》「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這樣一種「更實更虛」的正常生理格局。正常生理格局打破了,那當然就是疾病的狀態。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我們用了不少的篇幅來討論經典文字的意義,經典的文字是慎之又慎的,這裡面的隨意性成分很少,前人說「一字之安,堅若磐石。」經典的文字會像磐石一樣堅固,可見這個慎重非同小可。像上面這個「家」字,你說是不是堅若磐石?有家和無家,意義截然不同。有家則病,以胃腸皆實也。無家則不病,無家則為常,以胃實則腸虛也。有了這個「一字之安,堅若磐石」,就自然會有「一義之出,燦若星辰」。
4、少陽陽明
(1)三陽治法
另外一個方面,胃不僅僅是藏象學上的一個概念,它還是天文學的一個概念。胃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更具體地說胃是西方七宿亦即白虎宿中的一宿。西方主降,白虎主降,胃主降,陽明主降。為什麼治療陽明病的主要代表方要叫白虎湯?為什麼胃剛好在西方白虎這一宿而不在其他青龍、朱雀、玄武這些宿?為什麼陽明病要叫做「胃家實」?這一連串的為什麼思考清楚了,你就會有豁然貫通的感覺,你就會從心底裡認識到中醫是成體系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如果僅僅是一門經驗醫學,有不有可能建立起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顯然是不可能的。胃為西方七宿之一,《史記.天官書》云:「胃為天倉。」其注云:「胃主倉廩,五穀之府也,明則天下和平,五穀豐稔。」《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可見西方七宿之一的「胃」並非假借的虛詞,它是有實義的,這個實義正好與脾胃所主的倉廩相符。天人相應,更具體一點就是星宿與藏府相應。胃為天倉,胃明則天下和平,五穀豐稔;脾胃為倉廩之官,脾胃健則身體康泰,五味出焉。星宿https://m.hetubook.com.com的胃與藏府的胃,它們之間的這樣一種關係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與研究。前些日子,一位長者也是一位領導從關心和鼓勵的角度告誡我說:「在中醫學院範圍內,能像你這樣深入經典的確實很少,但是,有一個問題卻需要注意,就是經典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位長者的意思很清楚,一方面對我鑽研經典的精神表示讚歎,另一方面又擔心我錯將糟粕當精華。這個意見提得很好,而且提得很普適。不但搞經典應該這樣,搞任何一門學問都應該這樣。都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現代科學裡就只有精華,沒有糟粕嗎?非也!現代科學裡也有糟粕。而就目前的情況看,而就中醫界的現狀看,將經典中的糟粕當成精華的情況並不嚴重,嚴重的是在很多人眼裡,特別是在相當多的高層次群體眼裡,經典中並沒有多少精華可取。沒精華可取,那當然就可以不屑一顧了。博士們之所以只朝現代看,只朝分子生物學看,只朝實驗室看,而很少朝經典裡看,恐怕與上面這個認識有關。有誰願去吃力而不討好呢?所以,中醫當務之急,不是良莠不分,不是我們過多地把糟粕當成了精華,而是我們很多人從骨子裡失去了對它的信心,從骨子裡沒把它當成寶庫。像星宿胃和藏府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把它當糟粕迷信呢?還是設法從多方面去研究它。
那麼,如何讓上述這個寶,上述這個正對機體發揮最大的作用?如何使上述這個穢、上述這個邪的有害影響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關鍵就要看陽明這個系統的功能。而陽明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一個通降上。我們從很直觀的角度看這個通降,通降就體現在對腸道內容物、對糞便的排泄上。因此,保持大便通暢,對於維繫機體健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保持和發揚傳統特色,走現代化道路。這是兩全其美的事,這是非常值得讚歎的事。但,弄不好這又是一廂情願的事。傳統和現代化有些時候就像一個悖論,你抓住了這頭就會失去那頭,你抓了那頭就會失去這頭。不信大家往現實中看一看,有幾個人能一頭鑽進實驗室裡,而另一頭又埋在《內經》裡?有幾個人一手抓分子生物學,一手又抓《黃帝內經》?像現在的兩個文明一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極大多數的人是抓了分子生物學就丟了《黃帝內經》。我在第一章裡曾經提到過,在博士這個群體裡,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不再光顧《內經》?不再光顧《傷寒論》?可見「此事兩難全」。就像我一樣,一頭埋在《內經》、《傷寒》了,就再騰不出另一頭放到實驗室裡。不過,我對現代是非常關注的,也在不時地運用現代思維來思考傳統的問題。經過長期的關注與思考,使我得出了兩個基本的看法:第一個看法,中醫的現代化首先是思想上的現代化,思維上的現代化,表述上的現代化,應該急於進行思維上的現代化實驗,而不宜急於小白鼠的實驗;第二個看法,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應該是傳統精英與現代精英的結合,只有這樣的結合才能有成效,才會出碩果。過去這些年裡我們把這個路子合起來了,想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打造出兩個精英,然後實現兩個精英的自然結合。現在看來,這是欲速而不達。這個路子必須分開來走。對於現代精英的造就並不困難,因為現在整個世界,整個時代都在致力於這個精英的培養。而要培養一個傳統精英,卻是困難重重。因此,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要實現中醫的現代化,我們應該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傳統上,放在傳統精英的打造上。我想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中醫能不能用現代的這些手段,能不能用CT、核磁共振,當然能用。現代的一切手段我想中醫都能用,但是,大家不要誤以為這就是中醫的現代化。如果你把這些當作中醫現代化,那從內涵上和邏輯上都是講不通的。從目前的情況看,運用現代化的這些手段,不能叫中醫現代化,充其量只能算中醫用現代化。中醫不必老是長袍馬褂,中醫也可以穿西裝革履,但並不意味穿上西裝這個中醫就改變了,中醫沒有改變,中醫還是那個中醫。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能夠分清楚。
⒉陽明病治法
(1)陽明病的不同路徑
二十八宿中,使用藏府名來命名的還有心。心位於東方七宿,心宿的定位是否與先天八卦離位東方有關,這一點值得我們研究。為什麼在二十八宿的命名中五藏它選一個心,六府它選一個胃?心為五藏之主,胃為六府之主。為什麼要選用這個藏府之主來為星宿作命名?這個問題亦值得我們深思。
對於正陽陽明的釋義,歷代不盡相同。如六版教材云:「外邪入裡,直犯陽明而形成,叫做正陽陽明」;尤在涇則以「邪熱入胃,糟粕內結,陽明自病」為正陽陽明;有以陽明本燥,故陽明病燥結者,是其本氣之病,故謂正陽陽明,如張錫駒即本此;有以不兼太陽、少陽的陽明病為正陽陽明,如汪琥即持此觀點。對於以上各家的觀點,大家可以參考。
前面我們談過陽明這一經很重要,為什麼重要呢?它既是載寶的地方,水穀在這裡;也是藏污納垢的地方,大便也在這裡。陽明是精華與污穢同在的地方。有正有邪,正邪同居。
三陽導致陽明,好像病情加重了,三陰轉出陽明呢?這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問題。
正陽陽明以及陽明提綱條文就討論到這裡。
⒈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