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思考中醫

作者:劉力紅
思考中醫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章 厥陰病綱要 三、厥陰病時相

第十章 厥陰病綱要

三、厥陰病時相

2、厥陰方義

丑為陰將盡陽將生之時,亦為陰陽交替,新舊交替之時。所以,厥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要落實在這個上面。如果這個交替沒有很好的實現,那就會產生一個很嚴重的證,這個證就叫厥。我們看厥陰篇一共有五十六條原文,而討論「厥」的地方有多少處呢?有五十二處。因此,在厥陰篇裡,幾乎條條原文都在談厥。這便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厥陰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討論厥。厥為什麼是厥陰病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厥陰病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厥?是什麼因素導致厥呢?這個問題在原文三百三十七條裡說得很清楚:「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麼是陰陽氣不相順接呢?其實就是指上述陰盡陽生的過程不能很順利的交接,就是指上述陰陽交替、新舊交替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厥陰的功用已如上述,它是保證上述交接能夠順利完成的關鍵因素。現在厥陰發生病變了,上述的陰陽氣怎麼能夠順接呢?那當然就會有厥證的發生。厥陰篇何以有如此大量的篇幅在討論厥呢?就是由於有這個因素。
厥陰病時相主要以三百二十八條的「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為綱要。
木性升發,酸性收斂,升發為什麼要用酸斂呢?這個道理在《老子.三十六章》中隱約可見,其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我們將《老子》的這樣一個「微明」引申到厥陰裡,引申到烏梅丸裡,便是:「將欲升發之,必固酸斂之。」
厥陰病的諸多問題實際上都是由厥陰的本性失用所致,而厥陰病的治療及厥陰病的最後解除當然就是圍繞厥陰本性的恢復。厥陰有什麼本性呢?以上我們所談的很多問題其實就是厥陰的本性。而這個本性與厥陰病的欲解時,以及與欲解時所對應的方最相關切。一旦厥陰在根本的意義上失去了它固有的時方屬性,那麼厥陰病便會隨之發生。因此,我們為厥陰立方實際上就是要立它原有的那個方,就是與丑寅卯相對應的那個方。我想這應該是厥陰立方的一個根本原則,當然也是中醫立方的一個根本原則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強調「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那中醫這個道是什麼呢?就是時方!這是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的問題。
緊接著我們看第三個問題,這個方的名字叫烏梅丸,那肯定是以烏梅為君的。為什麼要以烏梅為君呢?以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也。以厥陰之味酸也。既然是厥陰的主方,那當然就應該用酸。而酸味藥中還有什麼能過於烏梅呢?因此,烏梅理所當然的應該成為厥陰和圖書主方的主藥。在烏梅丸中,烏梅用的是三百枚,幹嗎不用二百枚呢?可見這個數又一次體現了厥陰的方時特性。烏梅丸在用烏梅的基礎上,再以苦酒漬烏梅一宿。苦酒即酸醋,這便酸上加酸了。在《傷寒論》中,用酸味藥雖不只是烏梅丸,可是以用酸的程度而言,烏梅丸卻是無以復加的。從烏梅丸的上述三個方面,一個氣,一個味,一個數,都與厥陰的時方,都與厥陰的本性甚相符合,因此,烏梅丸作為厥陰病的主方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在十二地支裡,亥子屬水(冬),寅卯屬木(春),巳午屬火(夏),申酉屬金(秋),辰戌丑未屬土。土所在的時段正好是四時的季月所在。《素問.太陰陽明論》所云:「脾不主時,旺於四季。」這個四季就是指的四時的季月。季月有什麼特徵呢?季月就是與下一時相臨的月,所以,四季或者辰戌丑未又可稱為四臨。怎麼四臨呢?丑臨春也,辰臨夏也,未臨秋也,戌臨冬也。既然講臨,就有一個交界的問題,順接的問題。因此,丑這一關是冬與春順接,辰這一關是春與夏順接,未這一關是夏與秋順接,戌這一關是秋與冬順接。而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為陽中之陰,夏為陽中之陽,秋為陰中之陽,冬為陰中之陰。所以,我們講四時的順接實際就是講了陰陽的順接。可見陰陽的順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這四個點上進行的。前面我們講到,辰戌丑未屬土,屬四肢。從時上而言,天地也好,人也好,它的陰陽氣的順接都是在這四個時段進行。從空間方位,從具體的地點而言,天地在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隅,而人即在此手足四肢。所以,手足四肢其實就是人體陰陽氣順接的重要場所。因此,如果陰陽氣的交接不能順利地進行,那麼,無疑首先就要從手足四肢上表現出來,為什麼三百三十七條說「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呢?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要這樣呢?大家看烏梅丸的組成,烏梅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裡面的溫熱藥特別多,一共七味,這是整個《傷寒論》用溫熱藥最多的一個方子,再沒有任何一個方的溫熱藥能夠超過它。
三百三十七條將厥證產生的主要因素告訴了我們,就是「陰陽氣不相順接」,那麼,由這個因素所致的厥證,它有什麼最主要的臨床特徵呢?這個特徵就是同條所述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足也就是四肢,如果我們結合上述的時間觀念,手足四肢應該定位在哪裡呢?應該定位在辰戌丑未裡。
於十二消息卦中正好與臨卦相配,臨卦為陽息之卦,在這裡它有兩層涵義。第一層則如《周易尚氏學》中所云:「臨視也。」用眼睛看東西就叫做視。所https://m.hetubook.com.com以,視物又叫臨物。為什麼要將視這樣一個涵義放到丑裡面呢?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在前面我們談厥陰經義的時候,曾談到足厥陰的流注時間就在丑時,它於丑初起於大敦,於丑末止於期門。而這裡又將丑定為厥陰的欲解時。這便告訴我們,丑與厥陰,尤其是與厥陰肝的聯繫是非常特殊的。而肝開竅於目,目者所以視物者也,這就說明視的問題與肝的關係、與厥陰的關係是很密切的。與肝密切、與厥陰密切,就必定與丑密切、與臨密切。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密切的聯繫時,我們不禁要感歎,醫義,易義、文義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呢?有時候確實說不清楚它的先後。它裡面往往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故習醫者,當於醫、於易、於文皆不可輕忽。
手足為人體陰陽氣相順接的場所,這一點特別的重要。它是我們認識何以致厥,以及厥證特徵的一個基本著眼點。既然辰戌丑未都是陰陽的順接點,在上述順接點上出現問題都可以發生厥。那為什麼我們在辰戌未的時候沒有提出這個問題,而要在最後討論醜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呢?說明丑這個順接點與其他三個順接點還是有區別的。其他三個點只是四時之間的順接點,負責四時之間的交替,而丑這一點卻是年與年之間的順接點,負責年與年之間的交替。因此,相比之下,丑這一點是最大的陰陽順接點。我們再看整個六經的欲解時,辰為少陽欲解時,為少陽佔之;未為太陽欲解時,為太陽佔之;戌為陽明欲解時,為陽明佔之,而丑卻為三陰共同的欲解時,為三陰共佔之。這在十二支中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從六經的時相角度言,醜的份量與其餘各支的份量相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樣我們就會對「為什麼在醜的時候,在厥陰的時候專門提出厥?為什麼厥陰病厥證最多?」這樣一些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
臨的另外一層涵義,就是臨界交界的意思,現代物理學亦有臨界這個概念。所謂臨界,就是此一狀態與彼一狀態之交界。丑為什麼有臨界這個意思呢?前面我們講到,丑為兩陰之交盡,為冬之末。作為冬之末,它與什麼臨界呢?冬末之後,即是春的到來,所以,丑是以冬臨春的交界點。丑就像一道門,跨過這道門就進入到另外一個全新的狀態。
下面簡單地討論一下厥熱勝復。厥熱勝復也是厥陰篇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由上面的討論可知,丑這一關過去以後,就進入春的狀態,這時的陽氣日益增長,日益升發。如果這一關過不去,擋住了,那陰陽氣便不相順接,這個時候陽氣便得不到增長,得不到恢復。所以,厥證講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它的核心問m•hetubook•com•com題就是陽氣沒有辦法增長,沒有辦法恢復,就是陽氣不能由陰出陽。陽氣不恢復,不能由陰出陽,那當然會出現手足逆冷。如果這樣一個狀態得不到糾正,厥證持續地發生,那麼最終就會危及生命。如果上述的狀態得以糾正,陰陽氣順接了,陽氣得以增長,得以由陰出陽,那麼手足自然會由逆冷轉為溫暖,這種情況與逆冷相比較就稱之為熱。因此,厥陰篇的厥熱勝復實際上就是講的手足的逆冷和溫暖的情況,也就是厥熱的情況。厥的情況多,逆冷的情況多,說明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問題十分嚴重,陰盡不能陽生,陽氣沒法恢復,那當然會導致死亡。如果反過來,是溫暖的情況多,熱的情況多,這就說明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問題逐漸得到糾正,陽氣漸生,漸復,疾病當然就易於轉向康復。所以,我們觀察厥熱的情況,實際上也就是觀察了陰陽交替,陰陽順接的情況,也就是觀察了疾病轉危或轉安的情況。
(2)丑辟臨丑
根據上述的立方原則,我們可以看到,厥陰篇的烏梅丸是厥陰病顯而易見的主方。首先,我們看烏梅丸是在哪一個條文裡討論的呢?是在三百三十八條。這是不是一個巧合呢?我看不是。從這樣一個條文序號,我們就應該看出古人真是煞費苦心,連一個序號也不會浪費,也要借此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什麼信息呢?就是三八的信息,就是風木的信息。我們借此機會再回看三十八條,三十八條也是用這個三八之數,它討論的是什麼呢?它討論的是大青龍湯。青龍為東方之屬,為風木之屬,由此便知這個安排不是偶然,而是要借此表達象數的關係,表達象數與時方的關係。由烏梅丸在這樣一個特殊條文中出現,已然知道它絕非厥陰篇的尋常之方。
(4)厥熱勝復

1、丑時義

從厥證的這樣一個涵義,從厥陰與丑,從丑與臨的這樣一個聯繫,我們感到中醫這門學問與時間的關係太密切了。如果僅僅認為中醫的這部分與時間相關,那部分與時間無關,這個認識是不完全的。時間於中醫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學習中醫,時間這個觀念須臾不能離。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開始,因此,丑對於厥陰來說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丑於一歲而言,恰為冬之末。一年四時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合之則為二陽二陰。而丑置二陰(即秋冬也)之末,正合厥陰「兩陰交盡」之義。故厥陰之欲解時起於丑,與《素問》對厥陰的定義是非常符合的。
(1)厥陰的立方原則
古人講厥陰經常用到陰盡陽生這個和圖書詞,其實無論從陰陽離合的角度還是從時相的角度,厥陰都是這樣一個意思。丑為冬末,又為歲末,故丑又為陰之盡,醜的這樣一個涵義與厥陰是很相應的。《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對罷極之本我們已經結合「將軍之官」作了討論。其實,罷極還有另外一層與丑相關的涵義。極的意義已如前述,有極限的意思,極點的意思。以一歲而言,什麼是作為歲的極點呢?這個極點就在冬末,就在丑上。在這個「極」盡之後,能不能開始一個新的循環呢?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前面我們將丑喻為門,這道門跨過了才是新的一年,跨不過則依然在舊歲裡。中醫為什麼講太過不及呢?以上述這個極而言,還沒到時候你就跨過了,這叫太過,時候已經到了,你卻遲遲不跨,這就叫不及。所以,罷極起什麼作用呢?罷極就是保證人體能及時地跨過這道門,從而與天地的步調保持一致。
丑寅卯的這樣一個時方是冬盡春來,是陰盡陽生。它跨越冬春二氣,因而就具有冬春二氣的特徵。冬氣寒涼,春氣溫熱,所以,丑寅卯時方實際上是一個寒溫夾雜,寒熱相兼的時方。不過從寒溫二氣的比例而言,丑冬占一,寅卯春佔二,故溫熱的比例要遠大於寒涼。這便應該是在寒熱之氣上厥陰立方的一個原則和特徵。另外,厥陰屬風木,風木之數為三為八,風木之味為酸,因此,除上述寒熱比例以外厥陰的數,厥陰的味也是厥陰立方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接下來我們看烏梅丸在用藥的寒溫之氣上有什麼特徵,烏梅丸從總體來說,由寒溫兩組藥構成。其中溫熱藥為烏梅、細辛、乾薑、當歸、附子、蜀椒、桂枝,共七味;寒涼藥黃連、黃柏、人參(人參於《神農本草經》為甘、微寒。)共三味。合之,溫熱為七,寒涼為三,溫熱比例遠大於寒涼,正與前述厥陰之立方原則相符。
在討論完烏梅丸的上述三個方面以後,也許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來,厥陰為陰盡陽生,厥陰為風木,因此,厥陰最主要的一個本性就應該是升發。而以我們過去的經驗,像烏梅、苦酒這樣一類酸性的藥具有很強的收斂作用。既然厥陰要升發,為什麼又要以酸收酸斂為君呢?這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矛盾,這個矛盾如果不解決,即便烏梅丸的上述問題好像談清了,可是對烏梅丸乃至整個厥陰的治方我們還是很難落到實處。落不到實處,對於烏梅丸的運用當然就談不上左右逢源。
由烏梅丸我們看到了經方的鬼斧神工,由烏梅丸我們看到了張仲景的立方用藥之巧,確實令人拍案叫絕。烏梅丸有了烏梅這面旗幟,就能將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聚於厥陰,就能夠幫助厥陰之氣突破陰的束縛,www•hetubook•com•com從而承陰啟陽。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升發,實現陰陽的順接。此非「將欲升發之,必固酸斂之」乎。
(2)烏梅丸解
(3)丑與厥
綜之,烏梅丸是臨床極重要極常用的一個方劑,不但可以治三百三十八條所述的蛔厥,久利及消渴,尚可用於巔頂頭痛,睪丸腫痛等疾。於生殖系其他病變,亦可參烏梅丸意治之。總之,只要我們對烏梅丸的理真正弄通了,臨證運用何愁不左右逢源,信手拈來。我想不但烏梅丸如此,《傷寒論》的一百一十二方皆如此,只要理上貫通了,事上的圓融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這亦是本書寫作的一個最主要的目的。為什麼本書的書名要定為「思考中醫」?思考什麼呢?無外乎就是這個理,無外乎就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
(1)兩陰交盡
丑至卯於一日之中,為凌晨一時至上午七時;一月之中,為初三以後的七天半;一年之中,為農曆十二月至二月。有關厥陰病欲解於丑寅卯的意義,我們擬分兩方面來討論。
烏梅丸的溫熱藥既多且雜,川椒、當歸可以說是溫厥陰的,細辛則溫太陽少陰,乾薑、附子雖三陰皆溫,然乾薑偏於太陰,附子偏於少陰,桂枝則是太陽厥陰之藥。因此,烏梅丸中的這些溫熱藥實際上是很雜亂的,可以說它是四面八方的溫熱藥。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溫熱藥,那它們當然就要溫四面八方。可是現在我們有個限定,有個固定的目標,我們不需要它溫四面八方,我們只需要它溫厥陰一方。這怎麼辦呢?張仲景在這裡告訴了我們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烏梅、重用酸味藥。烏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一樹起來,原來雜亂無章的散兵游勇就統統地歸攏到這面旗幟下,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下,力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發,都來溫這個厥陰。所以,烏梅丸之用烏梅,這個意義實在太深刻了。
從整個厥陰及烏梅丸的意義而言,厥陰之氣之所以不能升發,之所以不能順接陰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受到陰寒的束縛,而在束縛的過程中就必然會產生鬱遏,鬱遏即會生熱。為什麼烏梅丸在大量溫熱藥裡要配上二味苦寒呢?目的就是要消除這個鬱遏所生熱。最後一味藥是人參,人參有扶正的作用,可以加強上述的力量。另外,張仲景用人參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止渴。厥陰提綱條文的首證不就是消渴嗎?用人參正好起到止渴的作用。再者,烏梅丸除人參的止渴作用外,大家還應該記得《三國演義》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即能止渴,況服梅乎。因此,烏梅丸治消渴於事於理皆相符。此為烏梅丸之大義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