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備急千金要方

作者: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第十(傷寒下) 傷寒雜治第一

卷第十(傷寒下)

傷寒雜治第一

(論一首方五十一首灸法一首)

論曰,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酢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是其要也,也熱盛非苦酢之物不解也,熱在身中即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甘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無解也,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此為妄矣,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語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為要。治濕氣病欲死方。苦參一兩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飲之,當吐則除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張丈仲及附後云治熱毒氣垂死破棺千金湯)治熱病五六日已上苦參湯方。苦參(三兩)、黃芩(二兩)、生地黃(八兩)。右三味㕮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一升,日再。凝雪湯,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起死人搨湯方。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漬故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即除。https://m•hetubook.com•com當溫煖四肢護厥逆也。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但胸中煩乾嘔,栝樓湯方。栝樓實(一枚)、黃芩、甘草(各三兩)、生薑(四兩)、大棗(十二枚)、柴胡(半斤)。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治傷寒後嘔噦反胃,及乾嘔不下食,蘆根飲子方。生蘆根(切青)、竹筎(各一升)、粳米(三合)、生薑(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隻,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隨便飲,不差,重作取差。治傷寒後嘔噦方。通草(三兩)、生蘆根(切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差,更作取差止。治傷寒後虛贏少氣嘔吐方。石膏(一升)、竹葉(二把)、麥門冬(一升)、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米熟湯成。飲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薑五兩,此方正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後。門中已有此方仍少甘草分兩小別。治毒熱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方。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日三度。又方。豬膏和羊屎塗之亦佳。又方。濃煮www.hetubook.com.com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又方。取酒煮苦參以漬之。又方。稻穰灰汁漬之。又方。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漏蘆連翹湯,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癱疽丹軫毒腫,及眼赤痛生鄣方。漏蘆、連翹、黃芩、麻黃、白斂、升麻、甘草(各二兩)、枳實、大黃(各三兩)。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五里久更服,熱盛者可加芒消二兩。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豬膽湯方。豬膽、苦酒(各三合)、雞子(一枚)。右三味合煎三沸,強人盡服之,贏人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豌豆瘡方。濃煮黍穰汁洗之,一莖是穄穰,即不差瘡若黑者,擣蒜封之。又方。煮芸臺洗之。治熱病後發豌豆瘡方。黃連三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又方。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差。又方。青木香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又方。若赤黑發如疥大一作痰火者,煎羊脂摩傅之。又方。小豆屑雞子白和博。又方。婦人月水帛拭之。又方。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治瘡出煩疼者,木香湯方。青木香(二兩)、薰陸香、丁香、礬石(各一兩)、麝香(半兩)。右五味㕮咀,m•hetubook.com.com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無角犀角以升麻代,病輕者去礬石,神驗。又方。瘡上與芒消和豬膽塗,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圭木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內壞瘡皆黑,厭不出膿者,死不治也。治內發瘡盛方。酢(四合)、大豬膽(一具)。右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驗。治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煮大黃五兩服之愈。治時行病發瘡方。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並數數食之。熱病後發豌豆瘡,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治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牡蠣(一兩半)、石膏(一兩六銖)。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服如梧子大,用治大病差後小勞便鼻衄。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生烏扇(一斤)、切豬脂(一斤)。右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薄綿裡之,內喉中,稍稍咽之取差。又方。升麻(三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芍藥、羚羊角(各三兩)、生蘆根(切一升)。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石膏(半升)、蜜(一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https://m•hetubook.com.com,取二升,乃內蜜復煎,取如餳含如棗核,盡復合之,大良。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方。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右二味合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竟,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尿二升,分三服,若不止,當利小便,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阿膠(一兩)、黃蘗(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人(十四枚)。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甲乙方無黃蘗有黃芩)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蟲在下部方。麝香、礬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黃。右六味等分治合,取桑條如箭簳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內穀道中,半日復易之,日再神效。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沈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方。麻黃、知毋、萎蕤(一作昌蒲)、黃芩(各三兩)、升麻、芍藥、當歸、乾薑、石膏、茯苓、白朮、桂心、甘草、麥門冬(各二兩)。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https://www.hetubook.com.com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梔子(二十枚)、豉(一升)、薤白(一握)。右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薤白令熟內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頻服取差。治病後虛腫方。豉(五升醇)、酒(一斗)、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覆取汁。治汗不止方。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又方。白朮葉作飲飲之。又方。白朮方寸匕,以飲服之。治卒得汗不止方。溫酒服牛羊脂。又方。服尿亦止。治溫盜汗及汗無時方。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又方。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差,更合服,不過三劑止。又方。死人席緣灰煮汁,洗身差。止汗方。杜仲、牡蠣(等分)。右二味治下篩,夜臥以水服五錢匕。又方。麻黃根、牡蠣、雷丸(各三兩)、乾薑、甘草(各一兩)、米粉(二升)。右六味治下篩,隨汗處粉之。牡蠣散,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方。牡蠣、白朮、防風(各三兩)。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止汗之驗無出於此方,一切洩汗服之,三日皆愈,神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影宋本備急千金要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
備急千金要方序
卷第一(序例)
大醫習業第一
大醫精誠第二
治病略例第三
診侯第四
處方第五
用藥第六
合和第七
服餌第八
藥藏第九
卷第二(婦人方上)
求子第一
妊娠惡阻第二
養胎第三
妊娠諸病第四
產難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胞胎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
卷第三(婦人方中)
虛損第一
虛煩第二
中風第三
心腹痛第四
惡露第五
下痢第六
淋渴第七
雜治第八
重刊孫真人卷之四(婦人方下)
補益第一
月水不通第二
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
月經不調第四
卷第五上(少小嬰孺方上)
序例第一
初生出腹第二
驚癇第三
客忤第四
傷寒第五
卷第五下(少小嬰孺方下)
咳嗽第六
癖結脹滿第七
癱疽瘰癧第八
小兒雜病第九
卷第六上(七竅病上)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脣病第五
卷第六下(七竅病下)
齒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病第八
面病第九
卷第七(風毒腳氣)
論風毒狀第一
湯液第二
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膏第五
卷第八(諸風)
論雜風狀第一
諸風第二
賊風第三
偏風第四
風痱第五
風懿第六
角弓反張第七
風痺第八
卷第九(傷寒上)
傷寒例第一
辟溫第二
傷寒膏第三
發汗散第四
發汗湯第五
發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發汗吐下後第九
卷第十(傷寒下)
傷寒雜治第一
勞復第二
百合第三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病第四
傷寒發黃第五
溫瘧第六
診谿毒證第七
卷第十一(肝藏)
肝藏脈論第一
肝虛實第二
肝勞第三
筋極第四
堅癥積聚第五
卷第十二(膽腑)
膽腑脈論第一
膽虛實第二
咽門論第三
髓虛實第四
風虛雜補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萬病丸散第七
卷第十三(心藏)
心藏脈論第一
心虛實第二
心勞第三
脈極第四
脈虛實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痺第七
頭面風第八
卷第十四(小腸腑)
小腸腑脈論第一
小腸虛實第二
舌論第三
風眩第四
風癲第五
風虛驚悸第六
好忘第七
卷第十五上(脾臟上)
脾臟脈論第一
脾虛實第二
脾勞第三
肉極第四
肉虛實第五
秘澀第六
熱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濕痢第九
小兒痢第十
卷第十六(胃腑)
胃腑脈論第一
胃虛實第二
喉嚨論第三
反胃第四
嘔吐噦逆第五
噎塞第六
脹滿第七
痼冷積熱第八
卷第十七(肺臟)
肺臟脈論第一
肺虛實第二
肺勞第三
氣極第四
積氣第五
肺痿第六
肺癰第七
飛屍鬼疰第八
卷第十八(大腸腑)
大腸腑脈論第一
大腸虛實第二
肛門論第三
皮虛實第四
咳嗽第五
痰飲第六
九蟲第七
卷第十九(腎臟)
腎臟脈論第一
腎虛實第二
腎勞第三
精極第四
骨極第五
骨虛實第六
腰痛第七
補腎第八
卷第二十(胱胱腑)
膀胱腑脈論第一
膀胱虛實第二
胞囊論第三
三焦脈論第四
三焦虛實第五
霍亂第六
雜補第七
卷第二十一(消渴淋閉尿血水腫)
消渴第一
淋閉第二
尿血第三
水腫第四
卷第二十二(丁腫癰疽)
丁腫第一
癰疽第二
發皆第三
丹毒第四
隱軫第五
瘭疽第六
卷第二十三(痔漏)
九漏第一
腸癰第二
五痔第三
疥癬第四
惡疾大風第五
卷第二十四(解毒井雜治)
附解食毒第一
解百藥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蠱毒第四
胡臭漏腋第五
脫肛第六
癭瘤第七
陰㿗第八
卷第二十五(備急)
卒死第一
蛇毒第二
被打第三
火瘡第四
卷第二十六(食治)
序論第一
果實第二
菜蔬第三
穀米第四
鳥獸第五
卷第二十七(養性)
養性序第一
道林養性第二
居處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調氣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黃帝雜忌法第七
房中補益第八
卷第二十八(平脈)
平脈大法第一
診五臟脈輕重法第二
指下形狀第三
五臟脈所屬第四
分別病形狀第五
三關主對法第六
五臟積聚第七
陰陽表裡虛實第八
何時得病第九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十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十一
診四時相反脈第十二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十三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十四
診百病死生要訣第十五
診三部脈虛實訣死生第十六
卷第二十九(針灸上)
明堂三人圖第一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
針灸禁忌法第三
五臟六腑變化傍通訣第四
用針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醫針灸宜忌第七
卷第三十(針灸下,孔穴主對法)
頭面第一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風痺第四
熱病第五
癭瘤第六
雜病第七
婦人病第八
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後序
書簽
本書暫無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