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

作者:祝華英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十、厥逆病症的診療分析和取穴規則

十、厥逆病症的診療分析和取穴規則

以上說明足陽明的經氣不能夠下運至足而至膝以還,故涉及到足陽明經的「豐隆別穴」,是常關閉著而未開放,所以足陽明經在正運之時,其經氣不能由「豐隆」之別穴而輸入於足太陰經;由於足陽明胃經的溫熱不能夠向下轉入於足太陰經以行陽氣,即導致足大陰脾經、全屬一股「陰寒之氣」。故經云:「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由此說明其「厥逆病證」,不但只是與相表裡的陰、陽、升、降有關,而且與陰、陽經脈的「別穴之處」也是非常有關的,故患者的下肢寒冷是多種原因形成的。諸如以上是各種原因所造成厥逆病證的「病機病理」。
患者現有症狀:前額兩傍頭痛頭昏,心煩上氣、面目浮腫、小便頻數、膝以下寒冷至足,小腿悸動酸軟無力、飲食極少,每日下午不能進食並痰誕上冒發生嘔吐。
此類病證甚多,如果治療取穴與陰陽機理相反,就容易產生醫療事故。特將貧道的實踐經驗公諸於世。
典型厥逆病例:患者黃××,男,六九歲,武當人。於一九九六年元月二〇日早上發病,昏厥休克、手緊、牙緊,小便自遺失禁。急救復甦,經用西藥、輸液治療一星期無和-圖-書效後轉送我處診治。
如果屬於寒厥太甚的病證還需要採取火灸調治。久病厥逆頭痛會形成上盛血瘀,還應放出瘀血後,再給予調平陰陽。凡屬厥逆病機,必現上盛下虛。如陰經厥逆於上,其陽經必沉墜於下;若陽經厥逆於上,其陰經必沉墜於下。無論陽厥陰厥、全屬陰陽兩性偏盛偏衰的升降不平運動所形成。經日:「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厥逆病因卻是外陽內陰的「使、守」失調,所以必須將表、裡、陰陽的運動機能調歸正道,其厥逆的病症才能得到痊癒。
《靈樞.終始篇》曾云:「刺寒厥者,二陽一陰」。說明應取足陽明經二穴;取足太陰經一穴。針刺足陽明經以豐隆、沖陽、陷谷、內庭四穴輪換,每次選取二穴;足太陰經以地機、陰陵泉血海三穴輪換,每次選取一穴。約五分鐘行針一次。留針時間以針感得氣有明顯感應時出針。針療後靜息一〇分鐘複查患者的兩寸口動脈其脈波有增,但兩人迎之寸部的動脈還較旺盛,故再次用針刺法取左右人迎穴瀉之。如以上針刺法治療五次,患者的嘔吐止,飲食增加,其他各症均減一半。經五次針hetubook.com.com療調治後,由於診察患者兩寸口的「寸部」已出現脈搏;診察兩人迎「寸部」的旺盛脈力已減,故第六次用針治療,只取足陽明經二穴,取足太陰經一穴。其取穴留針方法同上。共用針刺治療九次而諸症全愈,複診察患者兩脈口與兩人迎的動脈顯像,其左、右、陰、陽脈波的升、降、往來已達平衡。
脈候:兩寸口脈沉,關、尺部有脈而寸部無脈。負運時兩尺部的脈波顯然;正運時兩關部的脈波、衰於兩尺部脈波。診得兩人迎脈浮,現三倍寬度的盛大脈象,特別在兩人迎寸部顯盛大搏指和上寬下窄脈象。脈、症綜合診斷為:「足陽明胃經厥逆證」。
體會:筆者未明「十二經脈」道理之前,對於各經的厥逆病證因症狀各異,又不明脈診寸口與人迎的陰陽動脈差別,故對厥逆病證的診,療難以判斷和準確治療。後理解了十二經「別穴」處之陰陽經氣相互交換的機能道理,又結合內經對厥逆病的診、療規則作指導、始能對厥逆病證取得療效。
《素問.厥論篇》云:「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何謂「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呢?此有二義:一,「陽氣盛於和*圖*書上」即是指足陽明經既成厥逆,其上氣必盛;二,「則下氣重上」即是指上面所說的,由於足太陰脾經的負運之「反衝經氣」,又合併著足陽明的「負運經氣」,即合成兩經之氣相並而上行,故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由於「陽氣盛於上」,故患者才產生頭痛、昏厥、吐逆、面腫、煩心等上盛症狀。
診療十二經脈的「取逆」病證,必須深明陰、陽經別的正負運行開闔道理,才能按照陰陽經脈升降不平機理而給與施治。
根據患者兩脈口的反運脈波勝於正運脈波,就證明足太陰脾經在正運動時缺少能量。脾土正運不足、則升清之功用不及,即統攝失職並形成反饋機能,故導致患者的小便頻數,這是脾經正運不足的不良反應。但足太陰脾經在反運動時能量有餘,因而可間接的測知其足太陰經之足部的「公孫別穴」。是常開放著而未關閉,故使足太陰的經氣從「公孫別穴」,外輸過量而佔領了足陽明經之「膝以下」的經脈路線,所以才導致該患者的「下肢寒冷」。
足三陽厥逆、多為寒厥;足三陰厥逆,多為熱厥。熱厥的脈象,兩脈口寸部浮盛而尺部虛;寒厥的脈象,兩人和_圖_書迎寸部浮盛而尺部虛。還有因人的病證各異,可出現左、右、陰、陽脈象不同差別。關於治療厥逆病證的理論指導,應如以上對足陽明經厥逆病的取穴原則:當選擇足陽明經之「豐隆別穴」以下穴位,不可超越「豐隆穴」以上取穴,最適宜的取穴位置,應以「內庭陷谷」為好。因為內庭與陷谷二穴低於足太陰經之「公孫」別穴的水平線,所以能導引足陽明經氣下降以封閉足太陰經的「公孫別穴」,而能阻止足大陰經氣過量的從「公孫別穴」輸出入於足陽明經,並可促成陽明經氣由「豐隆」的別穴而輸入足太陰經。可是,選取足太陰經的一穴,必須要高於「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才能夠導引足陽明經氣由「豐隆別穴」輸入以補充足太陰經的正運上達的機能。經曰:「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因遵從古聖的治療原則,所以此患者膝以下寒冷的足陽明厥逆病證,經九次留針調治由寒轉溫而愈。
《索問.厥論篇》云:「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這說明「厥逆病證」如陰氣太勝,則引起從足部五趾至膝上寒冷,並又進一步說明,這從足至膝之寒冷感的來由,並和-圖-書不是由外界侵入的寒涼之氣,卻是從相表、裡的陰經之內所轉運出來的「陰寒之氣」。此即是患者「下肢寒冷」的原因。
關於「厥逆證」的病機病理比較複雜,主要由表裡、陰、陽升降失調而形成。厥逆病辯證,定要聯繫「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規律,才能辨清陰陽機能失調的內因。《素問.厥論篇》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該患者,足陽明胃經產生厥逆上盛的因由,主要是足陽明胃經的「反運動機能」過盛,也是足太陰脾經的反運機能勝過正運機能所致,即是相表裡的陰、陽經氣升降失調,與陰、陽兩方面之「機能並湊」所形成的厥逆病機。
由於患者的足陽明經既形成厥逆,故在反運行中易於充盛上部,但在正運行中,即不能夠向下運行至足,而只能向下方運到膝關節部而還回,(是因足太陰脾經反運外出過盛的「陰寒之氣所佔領」)所以患者的膝以下寒是由陰陽兩方促成的。
因為當足太陰脾經反運行時,其脾經的經氣由「公孫別穴」而輸出入於足胃經超量,又因足陽明的經氣反運太強,故足太陰的經氣合併著足陽明的經氣「上逆而厥」。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