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簡述臟腑辯證
關於中風偏廢之病,現代醫籍多列於肝臟,認為肝經主風,按中風偏廢的症狀,並非屬肝經的一經受病,卻是人體一個側面的手,足之三陰三陽機能失調,而一時共虛所引起的突然發病。由於人體是左、右、陰、陽兩性組成的一個整體,但人體的氣,血可以左、右周流無處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體左、右「十二經脈」的機能運動,是左側手足的三陰三陽與左側的陰陽經脈相交,右側手足的三陰三陽、與右側的陰陽經脈相交,故而中風只偏廢人體的一側。
2、按三焦腑病的症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大絡」,放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委陽」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聯繫。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臟主筋、屬風木,凡出現頭目昏眩與筋脈抽搐動風,應考慮為肝經的病證。
肝氣鬱結:多因情志不暢所導致肝經運行郁阻,使肝氣橫逆於兩脅下悶脹串痛,並牽連腹背疼痛,抑鬱易怒,咽哽乾嘔,厭食、善歎息。兩脈口之「寸部」當澀滯少脈,治宜疏肝理氣散鬱結。
(六)胃腑
虛寒證:大腸受家則腹痛腸鳴。大便清稀,好溫熱飲食,不能久立,喜曲腿側臥。治宜溫中散寒理氣。
膽虛證:兩目視物昏暗不明,膽虛易驚,常感畏懼自恐,頭昏少寐,脈弦細無力。宜養肝以利膽。經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小腸為受盛之府,主轉化飲食糟粕並吸收營養,是食物分別清,濁的界限。小腸實熱:則頭痛心煩,少腹脹痛,小便黃赤不利,或耳前面發熱口舌糜爛。宜清熱利濕,小腸虛寒:小腹隱痛時痛時止,喜溫熱按則痛緩,或少腹痛時牽連腰背單丸而小便頻數。宜理脾溫氣散寒。經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肺熱:若邪氣入侵蘊肺多日化火,以致溫邪內熾,咳嗽氣喘,胸痛引背,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甚則咳唾膿血有腥臭氣味,脈當滑數。治宜瀉肺清熱清痰。
寒證:若血分有寒則血液運行不暢,脈象弦緊而澀,或遲澀,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頭痛,婦女則行經不暢而痛經,飲食喜熱畏涼。治宜溫經行氣血。
(十一)三焦腑
脾藏營,營舍意,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其榮在唇,與胃相表裡,在體為肉,在色為黃,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味為甘,在液為涎,在志為思,思傷牌,脾惡濕,飲食大飽則傷脾。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苦瀉https://m•hetubook•com•com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5、由於手少陽三焦經,在人的體內生理功能特別,故而給它以特別的「孤府」之稱號。關於這「孤府」的稱號認為有兩義:
膀胱為洲渚水府之官,化氣則能出矣。由於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氣,病症表現多在於小便。膀胱實證:膀髒內濕熱蘊結,導致小便淋漓不利,則尿急、尿頻、尿痛、尿白濁等淋病,甚則尿血,日久可釀成結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療法宜清熱除濕利小便。
寒侵厥陰:如寒犯肝經而寒氣留連,可引起小腹隱隱作痛,婦女易導致少腹氣結瘤聚;男子側痛連睪丸。脈當弦緊遲澀,治宜溫經散寒通經。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自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腎虛土衰,腰酸腹痛虛滿按之痛減,食少四肢無力,常在早晨滑瀉大便,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右脈口當沉弱無力。治宜溫腎補脾。
(三)心臟
膀胱虛證:形體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多而頻數,或遺尿尿精,脈當沉遲,宜溫攝補腎壯陽以溫蒸水氣。經言:「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
(五)脾臟
肝藏血,血捨魂,肝主筋,開竅於目,其榮在爪,與膽相表裡。在體為筋,在色為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味為酸,在液為淚,在志為怒,怒傷肝,肝惡風,悲怒氣逆則傷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這以上歸納不完全的「內經引言」以便在臨床中歸類分析病機病因,才能按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徵及病症表現,而給予辨證施治。
脾胃不調:多為飲食不節所傷,引起中脘食積痞滿,曖氣呃逆甚則嘔吐,腹痛綿綿不思飲食,宜健脾消食和胃。
《靈樞.九宮八風篇》云:「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說明是人體一個側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經氣共虛、才導致成中風偏廢疾病。
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與眾不同而稱它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稱孤道寡,故認為古聖人對「三焦腑」書以「孤府」的稱號,是形容「手少陽三焦經」有統率人體週身上、中、下三焦之運輸水道的特別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賴陰、陽、水、火轉輸以維持生命。按三焦經的病證表現。《靈樞.經脈篇》云:「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詹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和*圖*書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腎水凌心:心中悸動不寧,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鮮明有水氣,甚則四肢振振而動。脈當左脈口脈浮而遲,右脈口脈沉而遲。治宜寧心溫腎化水氣。
腎藏精,精舍志,腎主骨,開竅於耳,其榮在發,與膀胱相表裡。在體為骨,在色為黑,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味為鹹,在液為唾,在志為恐,恐傷腎。腎惡操。強力舉重則傷腎。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處下焦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內藏真水真火,左腎屬真水,右腎屬真火,若真火真水不虧,人體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損即導致疾病。
脾與胃,主中央土,中土運化木、火、金、水四方。胃土為水穀之海,脾土轉輸水谷以散精氣而營養全身為生長後天之本,故從古達今的良醫對治療五臟六腑之病,無不注重脾胃和聯繫脾胃用藥立方,主要由於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樞核心。如《素問.太陰陽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臘的辰、戌、丑、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晝夜亦有辰、戌、丑、未之月亦屬中土時辰)所以脾與胃、是人體後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
膽腑實證:常有頭昏目眩,甚則耳聾,兩肋間疼痛氣逆連背,並可導致胃氣上冒而嘔吐苦水,小便黃赤,或表現有寒熱。人迎脈當弦而有力,治宜疏肝瀉膽。
若用藥物治療三焦經的疾病,如果調平了「脈口、人迎」的寸、關、尺脈象,即是調治了「三焦經」疾病,因為手少陽三焦經、與上、中、下各陰陽系統都有聯繫。
肝陰虧損:頭昏頭痛,耳鳴心煩,難以入眠,多夢,小便色黃,口舌乾燥少津液。為陰血不足以養肝,治宜滋養肝陰兼培脾肺。
(十)膀胱腑
胃熱口渴喜涼飲,胃脘嘈雜,多食善饑,或反胃嘔吐,舌紅苔黃少津,治宜清胃瀉火。
由於人體的任脈與督脈,曾在「奇經八脈」章上說明,其任,督二脈都是左、右兩條經脈相合併的,所以中風偏廢的症狀,即以任、督二脈的中線分界,其患側廢而健側好。
(九)腎臟
腎不納氣:勞傷久病腎氣攝納失調致使氣不歸元,咳逆短氣汗出,動則喘促尤甚,腰以下寒。治宜攝納固腎。
肝經實證:有急躁易怒,頭痛昏眩,兩目混濁紅赤,或產生吐血衄血。若肝陽上亢,其肝經熾熱上衝巔頂,甚則引起瘛昏憒失知。治宜平肝熄風清理肝火。
(七)肺臟
人體六腑之中的和*圖*書「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膽、大腸、小腸、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質的腑器,唯獨手少陽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經脈路線,但在胸腹之內卻沒有「腑器」的形質。亦類似無形的「十二經脈」結構一樣,在人體之內有它的實際功能但沒有實體,根據三焦腑的獨特生理而綜合歸納其認識如下:
腎陽虛:形寒肢冷,精神無力,面色淡白,頭昏耳鳴,腰脊酸軟或痛,或陽萎早洩遺精尿頻,婦女則宮寒不孕,脈當沉小無力。宜溫補腎陽填精。
胃虛:脘腹虛滿時脹時消,消化不良,飲食減量,大便洩,舌質淡苔薄白。治宜補脾健胃。
心藏脈:脈捨神,心主血,開竅於舌,其榮在面色,與小腸相表裡。在體為脈,在色為赤,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味為苦,在液為汗,在志為喜,喜傷心,心惡熱,憂愁思慮則傷心。鹹走血,血病勿多食鹹。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肺氣虛證:肺氣虛弱則生理功能減退,呼吸氣短,咳嗽無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無力。或因肺氣久虛導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乾咳短息,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午後低燒,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前者、右脈口的寸部脈當不及。治宜培土益氣化痰飲;後者,左脈口當浮數無力,右脈口沉數無力。宜滋陰降火益脾肺。經言:「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胃寒:脘腹疼痛綿綿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誕,舌苦白膩,喜熱飲食嗜好香燥。治宜理中溫胃。
4、《素向.靈蘭秘典論篇》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因腎屬北方為「水髒」,與膀胱經相表裡以施行化氣行水利水道,如果沒有心火下濟於腎,腎臟即缺乏化氣行水的蒸騰能量。其三焦經與手心主相表裡,主相火,並且其「手少陰屆腎」,所以手少陽三焦經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轉移入腎,以協助北方腎臟化氣,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陽三焦經,實是協助腎臟、膀胱之強有力的「化氣行水之腑。」
(四)小腸腑
肺寒:肺如受到風寒外束,週身可發生肌膚疼痛,鼻塞無汗,呼吸氣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脈當浮緊,治宜發汗解表。
例如現代醫學定名為「顏面神經麻痺」的口眼歪斜病症,為邪風侵入了一側面的「天部」,故症狀以頸為界。
3、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厥陰肝經的「上巔頂之脈」和督脈的「百會穴」都有聯繫。如《靈樞.經別篇》云:「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據以上對三焦經特別的喻名為「指天」
https://m.hetubook•com.com尊稱,就足以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在人體施行功用而與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
濕熱證:大腸感染濕熱穢濁之氣,起病陡然腹痛,裡急後重,大便頻數,暴注下迫,或洩痢膿血,脈當滑數。治宜清熱理氣解毒。經言:「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如果中風偏廢,即是邪風侵入了人體一個側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狀表現則半側偏廢。
腎陰虛:腎陰虧損虛陽上浮,舌干口燥,頭昏耳鳴,潮熱盜汗,虛煩難眠,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脈當陰陽俱浮寸旺於尺。治宜滋陰以降浮陽。
如用針法治療三焦經的疾病,當根據脈、症的虛實給予合理的調治。
手部的三陰三陽經脈之出,入屈伸機能以上半身的肘部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陰三陽經脈之出,入屈伸機能,以下半身的膝部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胃是容納五穀之府,人以胃氣為本,胃消化五穀以養人,故胃是人體最根本的生命資源。
(二)膽腑
1、《靈樞.本髒篇》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放手少陽三焦經,雖然在上焦與手心主相協調表裡陰陽的運動,但與下焦的腎臟和膀胱還有聯絡功用。故經云:「少陽屬腎,(是指手少陽三焦經而言)腎上連肺」這充分說明手少陽三焦經實隸屬於下焦的腎臟,並又牽連著上焦的肺臟,因「肺臟主皮毛」故以上經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以上證明,手少陽「三焦經」與「上焦」和「下焦」都有聯繫,但雖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內,所以稱之為「三焦經」。
(一)肝臟、附中風偏廢病理分析
脾胃濕熱:由濕熱蘊郁中焦,院腹脹滿,身重體困,面目暗黃,大便糖,小便黃而不利,或發熱口渴。宜清熱利濕。
血瘀:心血運行瘀阻在內,常見面色晦暗,脈象沉澀,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紅有瘀斑,心胸憋悶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如血液循環瘀塞在體外,則發生癰疽瘡瘍,脈象滑數,或伴有發熱,畏寒等症狀。經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即是言心臟血液瘀阻於外的癰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氣。後者,宜清熱涼血解毒行瘀。
大腸為傳導轉輸之府,由於飲食入胃,下轉小腸,又由小腸轉入大腸,再由大腸將食物渣滓章排除體外。
肺藏氣,氣捨魄,肺主皮,開竅於鼻,其榮在毛,與大腸相表裡。在體為皮毛,在色為白,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味為辛,在液為涕,在志為優,憂傷肺,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肺欲收hetubook•com•com,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肺苦上氣,急食苦以瀉之。
脾胃中氣下陷:為左肝右脾氣機下陷,兩脈口在正運之時而兩寸部動脈特別顯像虛而無力,腸鳴腹洩,氣往下墮,呼吸短氣懶言,飲食減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補益中氣。
心火盛實證:多為心臟的血液運動過速而產生心火過甚,症現心煩不安,面赤脈數,小便赤澀,口渴不欲多飲,或產生吐衄及外滲出血等症。宜瀉心火涼血。
脾腎兩虛:形體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虛滿時輕時重,大便稀薄,脈象沉小,或下肢浮腫。宜溫腎健脾化水氣。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言: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脹。
一是其它的五臟、五腑皆有髒、腑配偶,唯獨「三焦腑」無正當的配偶之腑,而重配偶干「手心主心包絡。
心臟如產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則神志錯亂,狂燥妄動,哭笑悲怒,語無倫次而行動反常。經言:「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這說明臨床診療神經疾病,既要診候陰、陽脈象的虛實現象,又要觀察患者的情志表現以確診屬實屬虛。對治療神經性的疾病用針灸治最宜。心臟主血,其血液的循環能通達臟腑內外上下週身無所不至,故心臟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為在血液運動上所造成病因。
肺臟主氣,為諸脈朝會之所,司行呼吸節奏開闔上、中、下三焦的氣機,以肅清內外通調週身而推陳致新,故肺臟喻為相傅制節的稱號。肺臟若失去正常的氣機生理,即產生疾病,病症表現多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經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胃實:口臭舌干,脘腹疼痛脹滿按之痛增,大便干數日一便。脈象:兩脈口的尺部沉而有力:兩人迎的以動脈浮沉有力。治宜消導。經言:「腹滿脹,支鬲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心血虛損:為血液量少則循環運行不足,心悸短氣,面色無華,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傷,脈象虛弱無力。治宜培補氣血,經言:「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八)大腸腑
關於中風偏廢疾病,當參考前面「解釋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論述的頭、手、足三部之三陰三陽經脈的「機能伸,縮活動」,其頭部的升、降屈伸機能以頸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中醫臟腑辨證,是根據內在的髒、腑各有隸屬,外在的經脈各有循行路線,各髒各腑的病證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狀表現作辨證分析。各臟腑的病變雖然複雜,但根據病因結合病症,細心分辨,自能得出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