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

作者:祝華英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二十、遵從十二經脈機理診斷及針灸療法病例

二十、遵從十二經脈機理診斷及針灸療法病例

脈候:診得左右脈口的關、寸二部動脈往來明顯,唯獨兩尺部澀滯少脈;診右人迎的動脈尺大而寸小,左人迎的動脈寸大而尺小。乃陰陽氣機運動失常而亂於腸胃、故表現以上脈症。
以上病例,有的是多年前,我初發現「十二經脈」機理時,在缺乏現代醫療設備的條件下,採用土方土法按「十二經脈」的道理針灸施治,其它的病例,療程期短。治法簡要、易於記住,也是貧道在臨床中所迂見的普通病例。因依據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來調治患者的左、右、上、下、陰、陽偏差,所以皆獲良效。
董××。男。二八歲。浙江省雕刻工人。一九八三年七月一五日就診。

(二)例二

症狀:患者在道協旅社睡眠之後突然發生腹痛難忍,心胸不安,繼而上吐下洩。
針灸治病體會

(六)例六

錢××,男,三八歲,住太子坡。一九八五年九月四日就診。患者自述於一九八五年八月一八日發生疝氣疼痛,兩睪丸腫脹。經中、西醫治療半月無效,醫治期間,醫生曾用艾灸「大墩穴」治療亦無效。並且兩睪丸腫脹增加疼痛加劇。
停止治療觀察二〇分鐘以後,其患者的病症復發如故,再診察病者的陰、陽動脈又復原來脈象。
從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取穴用針法施治:取左右公孫穴、左右天樞穴;取右側的人迎穴、左側的足三里。共留針二五分鐘而諸症消失。靜息一〇分鐘復察陰陽動脈、兩脈口與兩人迎之寸、關、尺三部的脈象正反往來運動均衡。次日隨訪,患者言:經針療後諸症好轉,僅瀉過一次而愈。
《靈樞.衛氣篇》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所以貧道在臨床上是十分遵從上古聖人的旨意而診、療疾病的,故十二經脈運行的道理對於症候、診斷、治療都十分重要。

(三)例三

趙××,女,五七歲,朝山香客。於一九九二年七月七日夜診。
治療虛弱處:應用補針法治療,經調治之後,當複查其「虛弱脈波」、如有增強現象為有療效。經云:「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若經調治後、其「虛弱脈波」依然如故為無療效。如果某陰、陽經氣虛甚,通過調治之後,在當時複查脈象有增強hetubook•com.com現象,但到次日查脈、症,依然虛如前亦為有效,乃該經太虛之故,持久執行補虛調治脈症必然恢復健康。故治療虛弱處,定要調治到其脈、症不再退化、並且充足為全愈。所以用針灸調治虛、實等病,就沒有一定之規,而是以愈為度。
崔××,男,一八歲,道教徒。干一九八四年九月二〇日初診。症狀:四年前因患黃疸肝炎後而留下後遺症,歷經四年多來常有心熱煩躁,左脅下滿、時而腹痛,多汗口渴喜熱飲,舌質深紅苔微黃,大便正常,小便黃色。經過多方治療無效而請我醫治。陰、陽脈候:滑數,均呈一倍的動脈現象,唯獨診得左脈口之尺部、滑數有力;右人迎之尺部、滑數有力。斷定左側的肝經有蘊熱,右側的膽經有餘熱。採用用瀉針法調治,先取左側的太衝穴;後取右側的陽陵泉與丘墟穴。針後靜息一〇分鐘複查患者的陰、陽動脈,其左脈口之「尺部」、右人迎之「尺部」的滑數有力脈象均有減退。按以上用瀉針刺法調治五次,患者感覺諸症悉除。複查患者左右脈口、左右人迎的脈象,其陰陽四處的脈波往來和平。

(八)附針灸調治小結

經日:「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今據左人迎寸部動脈的堅實脈象而取治左側面部穴位,用瀉針療效甚速,由此可以說明古代聖人們對脈口人迎之陰、陽經脈的正確認識及運用。
脈候左右脈口的「寸部」獨現緊澀脈象,而關、尺二部動脈緩和;左、右人迎的「尺部」獨現緊澀脈象,而關、寸二部動脈緩和。前人經驗:治疝氣病用艾灸「大墩穴」固然療效甚佳,根據貧道灸大墩穴治癒多例疝氣病的脈象情況,其脈口動脈之尺部多為緊澀、緊遲、或紫細小等。今患者的左右脈口之關,尺二部動脈無緊象,可證明足厥陽經脈的下端無寒氣凝滯。唯獨在兩寸部緊澀,證明足厥陰經脈的上端為寒所鬱結。其人迎動脈的兩尺部緊澀,能證明足少陽經脈之下端為寒凝阻。決定用灸法兼刺法調治。
根據脈象,筆者認為患者的三陰經脈將絕卻由足陽明胃經「越軌」而脫出。雖然診察得足陽明胃經之經氣盛不可遏,卻不可用瀉盛調治,應當急切拯救足三陰的機能運動以挽回欲絕之陽以固守脫越。故急用補針法取左右陰陵泉及三陰交,由於未備艾灸條,速燃香煙而輸流溫針,同時用手指按壓兩足的內hetubook.com.com庭穴,以導引陽面的經氣下降而轉入陰經。按引陽濟陰為宗旨治療二〇分鐘後,患者的各症好轉病退大半,並能握著我手致謝,復察患者兩寸口的關,尺部脈波微增,但兩寸部仍無脈;其左、右人迎的脈力雖減但還盛大博指。
魏××。男。一二歲。住河南省新鄉市。一九九五年八月一六日就診。

(一)例一

後補充體會:以上病案是貧道初次治療「大厥」暴脫症,尚缺乏治療經驗,故第一次用溫針法取「三陰交」,是錯誤的取穴。因在當時認為,兩脈口之陰脈將絕,溫針「三陰交」以補充三陰經的經氣。但之後醒悟到其「三陰交」穴位,低於足陽明胃經之「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屬錯誤的取穴。理當取「豐隆別穴」水平線以上的之「脾經俞穴」,如地機、陰陵泉、血海穴等,才為正確的選穴。故第二次用「直接火灸法」未取三陰交的穴位,僅取陰陵泉中脘穴而治癒。按這種「大厥」暴脫急症,若不經過救治其患者必然死亡;但通過治療若不能將「盛經之氣轉歸於虛經」亦必然死亡。所以拯救這種「大厥」暴脫之症,必須要根據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現象而確定出治療方法。
如以上艾灸法每日一次,治療三天後,該患者右睪丸的疼痛、腫脹逐日減輕,左右陰陽的緊脈象也逐日轉化成緩象,最後經服一劑通經散寒行氣利濕的中草藥而收功。處方:土茯苓二〇克,制川烏五克玄胡、烏藥、青皮、川牛膝、炒橘核、川楝子、各一〇克,桂枝九克,白茯苓一五克。一星期後隨訪,患者自告全愈。
歷代醫家論「疝氣病邪」多在肝經。由於足厥陰的經脈:「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今患者的陰、陽動脈都現緊象,脈緊為寒。按右寸口的「尺部」獨顯「緊小」脈象故診斷為足厥陰的經脈、受寒氣侵襲而病。

(五)例五

症狀:左側面癱,口向右歪,左眼閉合不全並流淚,飲食舌不能隨意靈活。經本地醫治三月有餘療效不佳而前來武當道教診所求醫。
脈候:左右脈口三部的動脈往來和平,右人迎的動脈亦和,獨診得左人迎寸部的動脈:大而堅強有力,顯三倍的現象。經云:「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證明病症與脈象都顯現於左側的上部。
脈候:左寸口、左人迎的寸、關尺三部的陰陽動脈出入升降相等,脈波現二倍寬度和-圖-書兼緊象。右寸口的動脈、寸部浮緊而關、尺兩部異常「緊小」右人迎寸關尺三部脈沉而緊。
按盛夏季節及紅赤面色應得「洪脈」今診候得左、右寸口動脈將絕,僅關、尺部微微脈波似有若無。診候得左、右人迎的動脈盛大之象達到四倍,寸、關二部脈象特盛而尺部較其次之。
見患者不斷嘔逆,並聲大氣粗,口角出涎沫,額兩旁太陽穴處青筋暴露,貌若怒顏,眼睛呆視,汗出如珠,小便自遺,舌質談少苔,面色紅赤。
熊××,男,二九歲,住公安縣紅專三隊。於一九七九年八月一九日就診。症狀:兩天前起病,右側乳下肋間內部疼痛,吸氣時疼痛更甚。其飲食及大、小便均如常。
經過二月後其患者的父親前來相告,回家後七天左右面部的歪斜已恢復正常。
體會:此病例調受病之足厥陽與足少陽,何以又用針刺調肺經的「魚際穴」呢?因為足厥陰肝經之支脈上通肺經,《靈樞.經脈篇》云:「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故取手太陰之「魚際穴」以導引肝氣通於肺經可使肝經的經氣流通無礙。然亦與用辛味之藥物而疏肝同理,因辛味藥品入肺反而能夠流肝。從脈認證按理施法,放獲捷效。
採用艾條施灸治療,先灸右側的行間與大墩穴一〇分鐘,次灸右側的液門與關衝穴二分鐘。艾火與皮膚表面的距離,可近可遠以病人能夠感到溫熱適宜為度。溫灸之後當時複診脈,覺得右寸口尺部的「緊小」脈象,較前有所鬆緩。
即採取用針刺法以祛病邪,兼服「牽正散」為輔佐醫療。針刺左側面部的四白、迎香、地倉、頰車,在得氣的同時即行瀉法出針。出針時隨即用中指彈針眼五至七下、令針眼流出一滴血為宜;或用手指擠壓針眼出一滴血,若見流出的血色紫黑可令出二、三滴血以瀉病邪。每天針療一次,經過五次用瀉針法調治其各症基本消除,僅外觀上只略有一點歪斜。復察左人迎寸部動脈其,大而堅強的脈象消失並趨向平衡。
脈候:診得右脈口及右人迎的動脈、升降往來均衡。左脈口動脈的往來也比較和平,僅感到寸部微顯浮象,左人迎寸、關二部的脈象也不太盛,唯獨診得「尺部沉大有力」。經云:「別於陽者知病處」所以在脈診診斷中、凡是顯現獨特脈象之部位為患病之處。今患病者的疼痛在於「右側」,其病脈現象卻在於「左側」。遵照古聖人的教導,用「右病取左」的「巨刺法」調治:針刺https://www•hetubook•com.com左側足三里穴,採取「透天涼針法」瀉之,針完患者的疼痛捎失。靜息一〇分鐘左右,復察患者左人迎的「尺部動脈」沉大有力之脈象消失轉和。越三日走訪患者,病未再發。此病例脈、症特殊,僅取一穴而愈,實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此症若不診查人迎脈、便難診斷病在何經,更難採用「巨刺」治法。由此可見診察人迎脈的重要性。
艾灸地五會,竅陰(雙)各三壯,次灸玉堂三壯,膻中一壯。後針魚際穴(雙)行補針法留針一五分鐘。針後靜息一〇分鐘復察左、右陰陽脈象、其脈口的寸部人迎的尺部之緊澀脈象轉變緩和。二診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六日,經前日用針,灸法治療之後,患者的睪丸疼痛,腫脹均減輕大半,診察左右陰陽脈象,其兩脈口的寸部及兩人迎的尺部之緊澀脈象大有好轉,還呈現輕微的緊澀現象。復遵前法用針、灸調治而愈再未復發。

(四)例四

治療實邪當用瀉針法治療,調治之後靜息片刻,(約一〇分鐘左右)應複查其「盛堅脈波」、如有減退現象為有療效。經云:「瀉者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若診得依然像未經針調之前的「盛堅脈波」、為沒有療效。如果其病邪太甚,通過用針調治後、在當時複查脈象較以前減輕,但到次日查脈、症,依然復反如前亦為有效,乃病邪太甚之故,持久執行瀉盛調治、則病邪必然衰退。所以調治實邪,必須治療到其症、脈不再復熾並達到陰陽和平為全愈。
嚴××,男,六七歲,農民,一九八〇年六月一〇日就診,家屬介紹患者陡然起病,經本地醫生治療無效即抬送醫院,行至中途患者昏迷失知若死狀而返家,後甦醒請我醫治。
病症:右睪丸疼痛、腫脹下墜,腰不能伸、伸即痛連小腹,舌苔薄白舌質淡紅。患者發病後經西醫治療四天無效。
筆者尋思其三陰經不能正運而竭絕於內的根源,主要是在反運動時由足陽明胃經逆越上脫所致,決定第二次治療,採用強烈的火灸法猛轉陽明胃經以進入太陰脾經。仍遵引陽濟陰以加強脾經為目的,(還是在陰經取穴)因無艾條取用棉布裹成約一毫釐條狀醮麻油燃燒施灸。先灸右陰陵泉,後灸左陰陵泉,如此反覆三遍,最後灸太倉(中脘穴)二遍。經用直接灸法強烈刺|激治療後約一〇分鐘病癒。復察患者脈象,兩脈口的寸、關、尺三部脈出;兩人迎之盛大脈象亦平。後走訪患者和*圖*書病未再發,但灸瘡發炎歷經月餘才愈。體會:此病症我在臨床中初見,發病急驟,病情危重,乃急性「大厥」暴脫之證。《素問、調經論篇》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按此證開始就應當用強烈火灸法以「猛轉氣機回厥」治療,故開始採用的溫針補法,是多餘的施治。
筆者如不明「十二經脈」的陰、陽、正、負之圓活機理,定不能正確的在足太陰「脾經」取穴而挽救這一危症,若不通過「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確診,也難以挽回這一危症。因患者的症狀在外觀表現上:如面色紅赤、氣粗、出涎沫、嘔吐等,全屬「胃氣上逆之」。症候,如果認為是胃氣上逆而誤取「足三里穴」來降逆和胃,此患者定會在「針刺得氣之時」即使微弱的內三陰經氣「向外絕盡」而亡。就違犯「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禁戒。所以救治陰、陽暴脫之危症,猶如火車將要越軌,是在生、死立判之際,施針灸者,必當按照明、陽經脈之正、負運動道理給予轉化歸正的調治,即能取得立桿見影之效。
用針灸法調治「虛弱的經脈」,又必須辨清:是陰經虛則陽經盛;是陽經虛則陰經盛。才可採用針灸法以補虛瀉實來調和陰陽經脈。針療時應遵古訓,先補充其「虛經」、後瀉其「盛經」以和之。如果診察患者的陰、陽脈象雙方平均下降衰退,即不應當採取針法施治。經云:「陰陽形氣具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故陰陽經氣雙虛的病人,當用「甘溫藥品」以補充陰陽氣血;若強加於用針刺法治療,易導致昏針或不良後果。
根據我長期以來的探索經驗,用針灸治療疾病不贊成墨守陳規的取穴處方,應該依據十二經脈的「陰陽運動現象差別」而擬定出隨機應變的靈活取穴方案。認為診察到「十二經脈」的機變,其法亦變,才契合真切的診療規則。總之,要與人體之內的陰陽運行機能相協調就能獲得良效。
貧道多年來在用針灸治病的實踐中,定要根據陰陽脈象的盛衰現象,來作針灸施治的補、瀉依據。故脈象獨盛之部、當是實邪處;獨衰之部、即是虛弱處。

(七)例七

多年來我在臨床上所治百、千、萬計的病人,其中有許多是疑難病證,因以「十二經脈」的陰陽正反機理作總綱而靈活化裁治療,多取得良好效果。實踐證明,利用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調治疾病良效無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