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5 不抵抗主義下的浴血抵抗 5.3 中國面臨解體的危機

5 不抵抗主義下的浴血抵抗

5.3 中國面臨解體的危機

因此當時面對九一八事變的中國政府,其狀況甚至要比滿清時代甲午戰爭前夕的局面,還要危急。因爲當時的滿清政府,至少還是個統一的朝廷,但是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實際上只是一個管理長江中下游的地方政府而已,面對中和*圖*書國內戰與分裂的挑戰,經常連政府自己是不是還能維持下去,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還能拿什麼力量跟當時世界一等的軍事強權——日本一拼命?
在這個歷史背景之下,以中國的整體的環境與狀況而言,到了九一hetubook•com.com八事變發生的一九三一年,可以說是到達一個歷史危機的高點:當時的中國正陷在最爲嚴重的分裂、內戰與嚴重的天然災難之中,她共有三個政府(南京、廣州、瑞金〉、兩個國家(中華民國與中華蘇維埃共和https://m.hetubook.com.com國),以及十幾個分裂的軍政系統(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川軍(又分三個系統)、粤軍、桂軍、湘軍、滇軍、黔軍、紅軍,以及實際接近獨立的邊陲地區——新疆與西藏),在這些的分裂勢力之間,不斷https://m.hetubook.com•com的爆發軍事衝突以及地盤爭奪,嚴重的耗損國力,也妨害了國家的建設與經營。
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表面上號稱中國的中央政府,實際上直接掌管的地區,只有長江中下游的幾個省而已,這個地方型的中央政府,還需要負擔從滿清、北洋軍和_圖_書閥政府所有欠下、有如天文數字的外債與國債。同年一場空前的水患,幾乎把中國長江流域的精華地區,全都泡成水鄉澤國,上億的災民流離失所,國民政府爲了救災與財政負擔,正弄得焦頭爛額。這就是日本關東軍堅持選擇在一九三一年,做爲最佳發難時機的主要原因。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