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弱國的奮鬥與掙扎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政府可以説是陷入中樞無主的狀態:要戰沒有實力、要和沒有決心,四分五裂的國家、民窮財盡的政府、加上只知内戰相殘的軍隊、激動絕望的學生、興風作浪的政客、賣國求榮的漢奸,中國真的能夠面對進一步即亡國的挑戰嗎?從蔣介石的觀點看來,中國唯一的機會,只能從死裡求生,那就是設法忍辱負重、爭取時間,統一與建設國家,然後設法組成一支有現代戰力的軍隊,才能再與日本進行決戰。但是在當時而言,這種想法卻是不會被輿論所接受的,民情激動得現在就要與日本一決生死,「立刻抗日」更是當時所有割據勢力,反對蔣介石進行統一與建設的護身符,使得蔣介石在準備抗日的努力上,增加了無數與不必要的困難。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對於中日兩國都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分水嶺事件,由於日本政府不但無法控制少壯派軍人違抗命令,而且還逐步的認同他們爲帝國開疆闢土所做的貢獻,從此之後,日本演變成爲一個由少數軍人專政的國家,從此國家失去了民主、和平,最後換得了亡國的歷史結局。
而中國卻從九一八事變的慘痛打擊之下,開始逐步的覺醒。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在受到這個危機的刺|激之下,出現了死裡求生的掙扎,從一個近乎完全破碎與衰亡的局面,開始凝聚出一點國家認同的元氣,慢慢的獨力進行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經歷了極其艱苦的十四年,最後是熬過歷史的浩劫,獲得了光榮的勝利。雖然中國的復興立刻又受到英、蘇、美強權的聯手陰謀出賣的打擊,但是經歷過抗日戰爭之後,她已經走出歷史的最低點,開始有了國家再生的能力。
6.1 中國分裂與衰弱而招來外患
事實上,當時的蔣介石,甚至沒有把握能否解決關內分裂(中共與廣州)的危機,那裡還能有力量去對付關東軍在東北的侵略與挑釁。基本上,中國政府仍然認爲,至少當時的日本政府方面,還沒有立刻要以武力公然的侵略中國的東北的準備,同時日本軍部也一直擔心蘇聯從背後突襲,因而不願在中國東北採取公然的軍事行動。所謂不抵抗政策,原是針對杜絕關東軍的挑釁藉口而發的(並非當日本眞正武力侵略東北時,仍不予以抵抗)。
當時的東北軍之所以採取不抵抗策略,除了是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整體國策指示之外,也有著實質生死利害的考慮,因爲東北軍主力在華北,負責處理中原大戰之後的善後工作,當時口服心不服的晉軍閻錫山部、山東的韓復渠部都與日本有聯繫,而剩下的西北軍又與東北軍有過慘烈戰鬥的私仇,因此張學良就算想要緊急調兵出關應戰,在中央方面是兵餉都無法支援,同時誰也不敢保證,www.hetubook.com.com其他在華北不同派系的部隊,會不會乘人之危的攻擊東北軍後路,這就是張學良不能不顧忌的地方。
張學良原先也一樣認爲,當時日本最終的目的,只是要擴大日本在東北的利益,關東軍的軍事行動,已經超過日本政府與軍部的指令,何況日本無論如何都要考慮蘇聯的立場。所以只要不在東北與關東軍正式開戰,關東軍就沒有作戰的藉口,然後經由與日本政府交涉,達成利益的讓步,最後關東軍還是會退兵的。張學良清楚的知道,目前自己既失東北的根據地,前途已經危機四伏了,假如再把手上的一些部隊拼光,那麼自己以及東北軍系,將會死無葬身之地了。
九一八事變爆發的一九三一年,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爲低迷的危機時刻(要不然關東軍的這幾個少壯派軍官,也不敢這樣膽大妄爲的侵略中國東北了),當時的中國,分爲兩個國家,三個中央政府,十幾個地方獨立政www.hetubook.com.com府,以及邊陲地區(蒙古、新疆、西藏)實際上被外國幕後控制的局面。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眞正能夠直接掌控的地區不過是長江中下游幾省的地區而已,連年不斷的內戰,把原本已經落後貧困的國家,更是拖到破產的深淵之中,從清朝中葉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剝削,更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在這種中國面臨危急存亡之秋的時刻,日本軍國主義正乘人之危的侵略中國。
國民政府決定不對日宣戰,原因很簡單,因爲當時中國,無論就軍力與總體國力而言,中國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對手。別說正規的戰場作戰是必敗無疑,就是長期的游擊戰也沒有準備好,所以中國一旦正式的對日宣戰,結果必然是戰敗亡國。何況當時的日本政府也和關東軍存有立場的分歧,日本政府希望能夠以外交方式與中國政府洽商解決之道,然後可以壓制關東軍的行動。因此中國與日本原是準備進行交涉,以化解九一八事變和*圖*書的危機。
但是這種想法,很快的就被強大的政治壓力所否決了。國內民意強烈的激盪,認爲中國絕對不能對日本的侵略,做出任何的妥協與讓步,因此「不撤兵、不交涉」成爲中國輿論與政界的主流意見,迫使國民政府不敢進行中日之間的直接交涉。而日本方面,關東軍行動的空前勝利,已逐漸贏得軍部、民意甚至日皇的支持,所以日政府也無法與中國進行外交談判,而放棄已經佔領中國東北的利益。
回顧九一八事變之前的中國局勢,剛剛結束民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內戰之後,張學良的「奉系」一夜之間成爲中國內部,僅次於寧系(蔣介石)的軍政勢力,於是造成粤系極大的不滿與反彈。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國民黨高層派系,爲了是否應該制定約法、實施訓政的問題,再度爆發水火不容的政爭。這次政爭激烈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蔣介石竟然採取軟禁黨國元老胡漢民的強硬手段,因而激起國民黨中的粤、桂系統,正式的叛離南和*圖*書京國民政府,而在廣州成立另一個國民政府,並且開除南京國民政府所有領導人的黨籍。他們特別憤恨張學良的迅速興起,因此廣州的國民政府,進一步的準備連絡其他割據的軍政勢力,再度發動討伐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戰。當時廣州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陳友仁,竟然到日本進行活動,要求日本政府以軍力,支持廣州政府討伐南京國民政府。這種做法,雖然當時沒有被日本政府接受,但是給予日本政府相當大的鼓舞,認爲中國事實上已經陷在分裂與亡國的邊緣了。
當時無論在中國或是日本,都有不少軍政領袖,認爲九一八事變只是關東軍的強出頭的爭功表現,而不是政府主導的侵略政策,因此只要中國能夠在交涉的過程中,多讓些利益給日本人,日本政府最終會壓制關東軍,不至於就此直接佔領中國東北。
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說是焦頭爛額。蔣介石一貫的主張是,只有先統一內部,才能完成建設與發展,這樣hetubook.com.com才有能力與帝國主義力量爭取中國應有的權利。蔣以及絕大多數的國民政府領袖們,雖然都多少的了解到東北局勢已經出現危機,但是他們絕對沒有想到,連日本政府與軍部,也無法控制住關東軍的獨斷行動,史達林更是順水推舟的故意放任局勢發展,因此國民政府對於東北所面臨的危機,除了再三的交待張學良不抵抗之外,並無進一步的準備與對策。
在面臨這種內戰不息,與內鬥不斷的情形下,南京的國民政府可以說是分身乏術,只能疲於應付各方的挑戰,而就在此時,九一八事變爆發。實際上只是地方型政權的南京國民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單獨面對國際強權的侵略。在這種的危機之下,經過緊急的商討對策,南京政府只有決定不對日宣戰,而採取一面進行對日的交涉,一面訴之國聯,要求國聯能主持國際正義。同時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之下,南京國民政府也立刻釋放胡漢民,並且要求廣州國民政府與南京會商團結之道,以組成新的政府來共赴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