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7 一二八事變的奮戰迎敵 7.5 事變的分析與檢討

7 一二八事變的奮戰迎敵

7.5 事變的分析與檢討

一二八事變的上海浴血抗戰,雖然中國方面以低姿態的和局收場,但是中國軍隊在上海作戰時的英勇表現,足以洗刷中國軍隊在東北不戰而退的屈辱,而一般的中國平民百姓,自動自發的熱烈支持軍隊抗日的各種表現,開始凝聚了民族主義的力量,這對於後來中國的政局與歷史,發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這場浴血抵抗,不但讓中國人民感到驕傲與興奮,也讓國際社會對於中國軍隊抵抗侵略的決心與能力,出現刮目相看的正面看法。
若從事實的眞相來分析,十九路軍堅持不待命就自動的奮勇抗敵,當然表現出中國軍人守土有責的英勇士氣,否則在九一八事變之後,陷入低迷與絕望的中國人心,在中國軍隊繼續不敢抵抗的之後挫折,眞的有可能會面臨分崩離析的狀況。但是若是跟著當時的輿論,認爲國民政府只要學十九路軍的「跟日本人拚了」的戰法,就可以在上海擊敗日軍,或是進一步收復東北失地,甚至還有可以「遠征東瀛」的高調,那就不但是天眞,甚至是激|情與過於幼稚了。十九路軍與第五軍在上海與日軍浴血奮戰,而初步戰績令人振奮,但這只能夠暫時擋住過度自大與「輕敵」的日軍攻勢而已。眞正的要和日軍一決高下,以當時中國的軍隊以及中國的國力,還是相差得太遠了和_圖_書
但是當時政客與所謂輿論的批評下,蔣介石成爲不肯支持十九路軍「打敗」日軍的「和-圖-書親日」份子——只差點沒有宣佈他就是漢奸。事實上是,當時蔣介石才剛剛在政府陷入危亡震撼之際復出,這時已經支離破碎的國民政府,又在慌亂之中,剛遷到洛陽,蔣介石實在是既無充足的兵力可以調動,更無足夠的糧餉可發,一點維持政府運作的經費,以及安撫軍隊不要嘩變的糧餉,還是靠其舅子宋子文的關係,在上海的銀行團中,軟硬兼施的勉強給湊出來的。假如蔣介石沒有派遣精銳的第五軍(那是蔣介石當時唯一能立刻調動的中央軍看家部隊),及時的支援十九路軍對抗日本的陸軍攻勢(第五軍兵力爲五萬,十九路軍爲三萬,裝備又以第五軍爲佳),那麼上海的戰局,根本不待白川義則增援的大部隊到達,十九路軍就很可能會以慘敗收場。
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暫時的穩住了中國的民心士氣,也增加了國際社會同情中國的輿論,但是在戰術上,卻給日本增加了在城市作戰的經驗與準備,同時日軍也秘密的加強在上海租界內的防禦工事,構建出中國軍隊火力無法破壞的要塞式據點。而在中國方面,則是誤導了日後作戰準備的方向,以爲中國軍隊在都會區作戰中,可以佔到死守的地利,而輕忽了縱深作戰的準備與佈署,結果在以後的八一三松滬會戰(1937)中,中國方面派出大軍在上海市區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決戰,甚至企圖逆襲日軍陣地,結果華軍部隊付出超過預期的死傷代價。m.hetubook•com.comwww.hetubook.com.com
既然國際強權出面調停,日本也有意見好就收,蔣介石卻仍然儘量的調兵,在縱深陣地佈署以防萬一,因此從蔣介石的上海戰略佈局看來,他絕對不是見死不救或是「不抗日」,更非因爲十九路軍不是中央嫡系部隊就擁兵不救(在上海血戰的中央嫡系部隊,要多於十九路軍),而是蔣必須顧全大局,若是在上海繼續的再打下去,分裂與落後的中國,必然會吃大虧。但是在當時,甶於有心人士不斷藉著十九路軍事件,來攻訐蔣介石,更多的人便誤以爲蔣介石不敢或是無心抗日,也更爲加深了廣州與南京之間分裂的心結。
不過其中也有不利的結果,就是輿論過於同情十九路軍的「孤軍」抗敵,因此強https://m.hetubook.com•com烈批評蔣介石的「擁兵不救」,更反對就此見好就收,而與日本簽訂停戰協定。這些可以說是見木不見林的看法,最終爲十九路軍發動「閩變」而背叛國民政府留下伏筆。而廣州方面的政府,甚至認爲這是蔣介石與汪精衛的賣國行爲,有意打擊與抹殺「粤軍」的威信與表現,因此再一次蘊酿發動與南京政府分裂的行動。
而日軍之所以會無法在上海一擊而勝,當然是嚴重低估了中國軍隊反擊的決心與戰力,等到日本正式組成兵力強大的上海派遣軍之後,情勢就不同了。此刻蔣介石頒佈了全國防禦計劃,但中國各地擁兵割據的領袖們,卻無人眞正的聽命派兵響應,那麼蔣介石就算是能夠再湊出幾師的部隊支援上海作戰,最多也只能再挺幾天或是幾星期而已,根本也是無濟於大局,卻徒然給國家增加更多的危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