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9 劃時代的歷史巨變 9.4 歷史的後見之明

9 劃時代的歷史巨變

9.4 歷史的後見之明

當然這種歷史的後見之明,對於當時的蔣介石與張學良(包括當時的黨國元老以及各個派系與地方領袖在內)而言,或許都是有些強人所難了。因爲當時領導國民政府的蔣介石,事實上只是一個中國東南地區的領袖而已,國民政府又經常處在戰亂不息與自顧不暇的困境之中,他很難能夠深入思考東北的戰略佈局。而張學良則只是軍閥子弟出身,年紀又輕,當時他能夠爲了國家統一和*圖*書以及政府改革的緣故,帶兵進入華北,就已經是非常可佩服的了,要想讓張學良負起對抗世界一級強權軍力的責任,幾乎是太重的責任。當然假如張學良沒有率兵入關,協助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中國,也許他就不得不直接面對東北局勢,而有較佳的反制佈局了。
退一步而言,就算關東軍遭到強烈的抵抗,無法一擊成功的佔領東北,但是日本政府仍然決定增兵支持m.hetubook.com.com關東軍,但由於東北的軍方與民眾,已有長期游擊戰的準備,所以日本軍隊,還是要面對有組織與計劃的全民作戰反制,這個代價之大,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尋求外交解決。而最糟的狀況是最後一切的作戰都失敗了,但是有計畫與有準備的反抗,會給日本帶來相當嚴重的元氣消耗,也給中國帶來更多的民族主義精神振奮,以及https://m.hetubook.com.com更多的團結與抵抗時間的準備。
假如當時的東北軍有了積極的預防措施與應變計畫,同時軍政主管不抱消極的失敗主義心理,而都能設法的克盡職守,一旦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東北軍民,無論上下,早已有了應變與迎戰的準備,一方面能夠集中其一部的主力死守瀋陽,進行軍民一體合作的肉搏巷戰(有如一二八事變的上海作戰),同時動員整個東北的軍隊與民眾,https://www.hetubook.com.com依照事先的計劃,沿南滿鐵路進行全線的攻擊與破壞,造成兵力單薄的關東軍首尾無法兼顧,到處遇到有計畫的激烈反抗與破壞,根本無法一擊得手。在這種情形下,關東軍不但無法獲得意想不到的重大戰果,反而到處受到圍攻而連連告急,由於日本政府與軍部根本沒有對中國作戰的計劃與準備,那麼九一八事變就有可能成爲關東軍失敗的「蠢動」,而會遭到東京軍部以及政府的嚴厲制裁。
https://m•hetubook•com.com雖然,以中國當時的國力與局勢而言,中國當然不能在九一八事變時,因爲維護東北的領土與主權,就與日本進行全面的戰爭,但有規劃的局部抵抗,則是必須與應有的做爲,由於蔣介石與張學良,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危機的整體性,因此採取了過度「不抵抗主義」的不當對策,而讓日本關東軍以最低的代價攻佔中國東北,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凶焰,最後造成中日兩國以及後來全球的軍事危機,實在是非常令人感到遺憾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