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11 熱河與長城之戰的檢討 11.2 中國全方位落後是作戰失敗的原因

11 熱河與長城之戰的檢討

11.2 中國全方位落後是作戰失敗的原因

不過熱河與長城之戰事前的中國輿情反應,可以說是對於中國國力與軍力的情形了解過少,因此對於張學良以及東北軍的表現給與過於嚴苛的批評,輿論把東北軍罵成「不抵抗部隊」,「一戰就敗」,而把西北軍的喜峰口之戰,捧爲國之干城。熱河抗日作戰的失敗,對於浮誇的輿論與不切實際的人心,是一個沈重的打擊,在北平的「學者專家們」,這才開始深切的了解到,中、日國力的差異,有著整個民族全方位的歷史問題。日本不是由一天而強盛,中國不是因一人而落敗。
其實這是當時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問題,不敢眞正面對失敗的原因,一定要找一個替罪羔羊(東北軍)洩憤,以減少每一個國民其實都應負起的歷史責任;而同時對西北軍的喜峰口逆襲戰果,做出過度的宣揚,以証明是東北軍太差,而非中國軍力的不行。事實上,當時東北軍一樣的在明知無法戰勝的狀況下,對日軍攻勢進行浴血作戰,只是因爲張學良下野,政府與輿論又要找東北軍當成替罪羔羊,因此缺少公正的報導,而其實西北軍一樣有其脆弱的一面和_圖_書www.hetubook.com.com
若從戰爭的現場與過程而言,日軍表現的戰鬥能力是相當的傑出,關東軍司令官武滕信義大將與參謀長小磯國昭中將,應該是居首功,因爲他們指揮日軍的熱河攻擊作戰中,表現出決斷的膽識與充分謀略。關東軍只運用有限的兵力(兩個師團加兩旅團),卻能充分的發揮靈活與集中的戰術運用,再配合使用策反中國軍閥部隊投靠的政略,以及首次使用飛機與強大炮火的協同作戰,使得日軍能夠在十天之內,就閃電般地順利攻佔了熱河全境。雖然日軍在繼續攻擊長城防線的作戰和圖書中,遭受到華軍猛烈的抵抗,但是日軍仍然充分的掌握戰場的主動,並給予中國軍隊相當嚴重的打擊。
事實上,當時蔣介石無法親自率軍北上指揮壓陣的原因,是因爲國民政府在江西剛發動第四次圍剿紅軍的軍事行動。同時汪精衛在熱河作戰之前,曾經親訪廣州,當時廣州政府領導人鄒魯就明白表示,假如蔣介石調兵北防熱河,廣州方面不但不會協助或保持中立,而是會出兵攻擊南京。中共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各地蘇區的部隊,更是從中牽制了國民政府軍隊的移動。當時的國民政府,無論是派晉軍、西北軍或是東北軍的其他將領,都更加難以指揮中國的部隊進行熱河保衛戰,甚至就連蔣介石親率中央軍與和*圖*書日本作戰,結果恐怕也是好不到那去。因爲實情是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將領與部隊,能夠抵擋武滕信義所指揮的關東軍的攻勢。
而中國方面,張學良之所以無法在事先調動各軍應戰,是由於當時他已失東北根據地與大量的軍政資源,國民政府裡的汪派又只給壓力,卻沒有實質的助力;他所統領的華北各軍,原本有著彼此對立的心結問題,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化解,因此對造成各部隊對張學良的指揮,處處制肘與防範,也就影響到張學良的戰略企圖心不足。張學良身體的狀況也因爲毒癮的傷害,更無法應付作戰沈重的壓力。
然而就全盤大局的失利而言,又很難完全怪罪給張學良的失策。因爲這是中國自從清朝與外國軍隊作戰以來,第一次的各地方部隊協同作戰,僅馑在兩年多前,這些部隊還是彼此相互廝殺的「敵人」。當時面臨日軍攻勢的張學良,既無足夠的威望與能力應敵(那時他只有三十二歲,只是一個地方軍閥的繼承人),更缺必需的後勤支援能力,因此他還能夠壓住華北各軍應戰,就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等到戰局大幅的逆轉之後,張學良竟然能夠因爲一句話,就自動的卸下兵權,東北軍也沒有因此出現嘩變或是拒戰的情況,更是自從清朝末年以來,擁兵自重者近乎不可能的表現。m.hetubook•com.com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