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中國的內憂與外患
15.7 蔣介石的聯蘇的抗日策略
歷史的結果是,在中日爆發全面的大戰之後,國民黨爲了抗日是拚掉血本,共產黨則在抗日戰爭之中,發展成爲可以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壯大實力,蘇聯是白白撿到中國抗日的成果,並成功地使中國赤化,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是仍然受到美國特殊的照顧與待遇。這就是爲什麼抗日戰爭成爲中國近代史中,最爲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這場戰爭,也成爲關係中國命運發展最爲深遠的巨變。
這時日本已經以「反共反蘇」的政策,獲得了德國與義大利的結盟支持,而國際社會雖然多數同情中國的遭到日本的侵略,以及不滿自己在中國的利益遭到日本的危害,但是hetubook.com.com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敢與日本正面對抗,也不敢積極支持中國的抗日建軍計劃。只有蘇聯因爲與日本的矛盾,而會在某種程度之下,「支持」中國抗日,以及德國因爲擔心中國全面偏向蘇聯,所以也有限度的支持中國建軍。
蔣介石知道,中國只有完成統一與現代化之後,才能推動工業化與社會改革,這個工程涉及到中國整個文化、社會結構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在短期之內完成,因此中國若是與日本侵略者爆發全面的戰爭,中國一定要設法爭取到國際社會的支持。既然當時英、美的綏靖政策,不能協助中國抗日,那麼存和-圖-書在於蘇、日之間的重大歷史矛盾,應有中國可以利用的地方。在一九三五年,蔣介石開始運用不同的管道,希望能夠與蘇聯當局溝通,以建立合作抗日的策略。
此時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明確的提出團結中國所有不同的軍政力量,共同對抗日本,這種基於民族主義感情的文宣力量,深深吸引著當時多數的愛國青年,造成中共能夠迅速的以抗日策略,成功地控制了學運與工運的各種組織。許多愛國的青年,就是因爲共產黨明確的抗日主張,而投效共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們並非認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意識形態。在當時中國的輿論,以及社會的認知,多數都認爲中國共產黨是堅決主張抗日的團體,而國民黨則在瞻前顧後推拖抗日的行動。因此要痛痛快快的抗日,就要支持共產黨。m.hetubook.com.com
而蘇聯當然是要求蔣介石停止剿共,才願意與國民政府談判結盟抗日的可能性。因此在一九三六年五月,國、共之間,終於開始了祕密的接觸,彼此商討有關團結抗日的條件。蔣介石也開始安排放棄必須完全的安內、
https://www.hetubook.com.com才能抗日的政策,蘇聯則在等待國民政府容共之後,再談支援中國抗日的條件。所以反共的國民政府,最後也走上了「聯蘇、容共以抗日」的道路。
當時在抗日文宣技巧的模糊下,大家只看到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而沒有看到蘇聯對中國蒙古與新疆的侵略,大家只看到國民黨與日本的周旋而不敢一戰,而沒有看到共產黨對蘇聯侵略中國從來沒有反對的批判。由於日本侵略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成了中國必須對抗的強敵,可是蘇聯對中國領土與主權長期、一貫的侵略,卻沒有受到中國應有的覺醒與防備——國民政府聯蘇抗日的政策,反而受到中國社會普遍的支持。這和*圖*書只能說明中國所遭到的歷史困境之險惡,中國無法顧到自己全面的利益,只能聯合次耍敵人,對付主要敵人。
由於蔣介石的安內政策,在五次圍剿紅軍之後,終於獲得重大的成效,不但原先在長江中游與華南發展的幾十萬紅軍,在經過長征到達西北只剩下幾萬人而已,同時蔣介石的軍政力量也開始進入西南的戰略腹地,這時(一九三四年)蔣介石開始考慮到抗日的國際戰略局勢。因爲中、日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更是全球列強利益發展的全面衝突之一,要想贏得戰爭,中國與日本都需要爭取國際社會對自己有利的因素,特別是需要掌握到戰爭資源的供應,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