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歷史轉折的檢討
檢討這場驚心動魄的西安事變,張學良的衝動與犯上,的確是一件嚴重的違法與抗命事件(不過在當時的中國,誰又不是反覆再三,動輒使用武力來維護自己的主張與利益?),但是我們也不能不遺憾的認為,假如蔣介石稍為注意到東北軍的特殊狀況,與張學良的困難處境,而蔣本人又能夠有足夠歷史的眼光與心胸,來妥善處理抗日與剿共的大政方針,那麼整個事件本來是可以不必發生的。就算是在事變之後,仍然可以因勢利導將危機化為更大的轉機,但是這兩點蔣介石都沒有做到,因此使得他個人與中國的近代歷史,為此都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18.1 事變突然、政策不突然
因為早在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就已經多次透過親信,與中共領導人及國際共產黨人士,進行合作抗日的協商,而且雙方已接近達成協議的階段。假如當時蔣介石真的沒有聯蘇容共的打算,他大可在西安事變落幕、平安的回南京之後,仍然放手的動用中央軍,繼續追剿紅軍到底。因為在事變之後,蔣介石在全中國內部的聲望與權力,都已經達到歷史的高峰,而中央軍並沒有因為西安事變造成任何的損失,當時中央軍已經對困在陝北的紅軍,完成多路進兵的合圍陣式。
當然傳統上傾向國民黨的歷史觀點,是強烈批判西安事變所導致最大的歷史錯誤,就是使蔣介石多年企圖圍殲中共的軍事努力,功虧一簣,結果讓中共的勢力,能夠死灰復燃,終於赤化了整個中國。不過,事實是,蔣介石在面對日本一波緊過一波的亡華行動,中國缺乏實力與之對抗、國際社會又坐視不理的情形下,為了中國能夠有更多的籌碼以抗日,國民政府已經有採取聯蘇容共的政治構想與行動。
和圖書當時東北軍處在軍心動搖與士氣低落的危機中,加上有冤無處訴的壓力,蔣介石卻想玩一石二鳥的計策,用東北軍與紅軍互鬥來同時削弱對方戰力的手法。不料張學良卻已經知道,國、共之間正在進行合作的談判,迫使張認為,蔣介石既然準備聯蘇容共,為什麼還要拿東北人的生命,做為交易的籌碼?所以張學良一再的向蔣介石陳述東北軍的立場:何不就此保存實力,共商抗日大計?但是張學良的立場,反遭蔣介石一再強烈的呵責,蔣並且準備將東北軍全數調防整編,至少使得東北軍因而感到了孤軍末路的壓力與絕望。
至於有人指出,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透露出蔣介石在日記裡的抗日決心,因此造成日本決定提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說法,也是不盡正確,因為蔣介石早已在多次的重要集會場合中,不但經常公開表明國民政府堅忍建國,建軍備戰的抗日策略,同時也在設法優先實施理財練兵的抗日準備。一個正在推動現代化國防與工業的中國,逐和*圖*書漸開始嶄露頭角,日本當然感到如芒在背。
在這種情形下,張學良除了選擇兵諫之外,可以說是沒有其他可行得通的辦法。假如蔣介石真的能夠洞察軍心與大局,那麼蔣應該對於東北軍採取寬厚的政策。張學良曾在蔣介石的關鍵時刻,不顧自己的安全而出手助蔣,又為了國民政府忍辱負重的政策,而背負歷史上「不抵抗」的黑鍋——根據這些事實,張學良與東北軍對蔣、對國的貢獻與忠誠,實在是無可質疑的。現在這支已幾乎被迫成為歷史孤軍的東北軍,唯一剩下的是與日寇決一死戰的心願,而蔣介石卻要設法藉內戰而消耗這支「抗日忠誠部隊」,難怪東北軍會支持張學良的犯上行動。
甚至蔣介石若真的繼續追剿紅軍,也不會有人能夠質疑,蔣沒有「遵守」在西安事變受到監控時,口頭所答應停止內戰的立場。因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理由要求蔣「必須」遵守在非自由意志下,所做的任何間接承諾。何況在當時中國整體的環境之下,又有那個政治www.hetubook.com.com人物真正遵守過所謂的約定、協議或保証?
因此,蔣介石絕對不是因為西安事變的突然發生之後,才被迫接受聯蘇容共的政策,張學良遽然發動西安事變,只是為了穩住東北軍的軍心,減少自己子弟兵在內戰中不必要的傷亡,而將蔣介石的「聯蘇容共」政策稍為提前搬上歷史的檯面而已。
日本對於中國抗日國情的判斷,是以中國全面現代化、統一的發展作為指標。事實上,當時的中國已經越來越不肯向日本的壓力屈服,中國的軍力與國力也在快速增強當中,所以日本算得出來,中國準備抗日的決心與實力。因此根本不必由西安事變來透露蔣介石在https://www.hetubook.com.com日記中的心事,才讓日本決心提早對中國下毒手。當然,在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的聯蘇容共政策,取得全中國各個階層的支持,倒是影響到日本是否要採先下手為強的政策。
而蔣介石之所以會在脫困之後,就此停止追剿紅軍,其主要的原因,絕對不是單純的為了履行承諾,或是已經錯失圍殲紅軍主力與機會——而是蔣介石決定,不如藉此機會,開始實施其「聯蘇容共」以準備抗日的政策。要不然蔣介石為什麼又推翻在西安的協議,而囚禁張學良呢?
在西安事變的前、後演變,已經顯露出蔣介石缺乏歷史上真正偉大領袖那種洞察全局的能耐(當然這是指那種千年罕見的傑出才能),蔣介石受到國民黨內部各個派系權力鬥爭的影響,突然疏遠了真心擁蔣的張學良,派遣抗日心切的東北軍進行內戰,又長期讓東北軍的補給受到差別待遇,對於因剿共犧牲的東北部隊,更是採取令人無法了解的「戰死不撫恤,消滅不補充」政策。這些對於東北軍處置的做法,都是犯下領袖人物的大忌,何況是處在那種風雲急變,互信根本不足的時代。www•hetubook.com.com
同時紅軍也沒有因西安事變而得到有效與實質的擴充,依然處在人員不足、糧彈不濟的危險狀況之下,因此假如蔣介石若是要決心繼續追剿紅軍,以六十萬以上擁有不錯戰力的中央軍,圍攻三萬多人戰力殘破的紅軍,絕對是沒有任何實行上之問題的,最多在時間上延後幾個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