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沒有出現決戰的北方戰線
21.2 南口之戰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所有地方勢力,包括廣西的李宗仁與白崇禧、廣東的余漢謀、雲南的龍雲、四川的劉湘、湖南的何鍵、山西的閻錫山、西北軍的精神領袖馮玉祥、中共的朱德等,都一致支持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抗日決心與行動。在八月七日蔣介石主持的最高國防會議中,通過了對日抗戰的最高決策。依照原先華北決戰的戰略設計,軍政部長何應欽正設法將中國的作戰部隊源源北調之時,原本已經緊張的上海局勢,突然在八月九日發生了虹橋機場之衝突事件,日本的海軍兵力,開始迅速在上海附m.hetubook.com.com近集結,並且對中國提出威脅,因此南京與上海頓時陷入了軍事衝突前的危機狀態。
在日本駐屯軍等待與中國軍隊進行華北決戰之際,關東軍已經奉命開始進攻內蒙境內、長城以南地區,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也決定,先對北平西北方的南口一帶戰略腹背,發動反擊。一方面固然是先解決受到夾擊的威脅,其實一方面也是要阻止關東軍擴大戰區的搶功行動。因此,日本第十一混成旅團首先在八月十一日,奉命進攻在居庸關與南口的湯恩伯部,這是盧溝橋事變之和圖書後,中日雙方第一場規模最大的硬仗。關東軍方面,更是迫不及待地由參謀長東條英機組成了察哈爾派遣兵團,在八月二十日由內蒙的多倫,入侵平綏鐵路沿線,一方面準備截斷湯部的補給線,一方面則是準備控制整個內蒙,因此華北戰線的中日之戰,首先就在平綏鐵路一帶展開了。
不過這時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卻順利突破了察哈爾的長城防線,攻佔了平綏鐵路的要站張家口等地,而威脅到湯恩伯部補給線的安全。蔣介石立刻電令在河北中部佈防的中央軍衛立煌部,設法繞道晉、察邊界,和_圖_書馳援湯恩伯部,但是援軍卻進展緩慢,無法如期趕到。在察哈爾與山西邊境,沿平綏鐵路佈防的的傅作義與劉汝明部陣地防線,已經被關東軍的東條部所突破而崩溃,於是湯恩伯部在損失過重與避免被包圍的情況下,八月二十七日,才奉命從南口一帶的戰略要地撤退。這樣日本駐屯軍才打通了平綏鐵路,而與關東軍會師。日軍在消除平津的側翼威脅之後,立刻向河北中部,集結大軍,準備與中國進行決戰。
湯恩伯部是蔣介石中央軍中,一支能夠打硬仗的部隊,又已學到了一些對付空中掩護攻擊的和*圖*書戰場技巧,此時由於搶先控制了地形險峻的南口一帶要地,因此把握了戰場優勢,並發揮主動靈活的逆襲作戰,竟然將日軍第十一混成旅團的攻勢打成守勢,日軍不但無法攻下華軍陣地,反而成為受困待援的局面。香月接到戰報當然大吃一驚,皇軍剛剛建立擊敗二十九軍的無敵形象,那裡經得起戰場不利的挫折,因此立刻下令日本戰鬥能力最強的第五師團,由板垣征四郎中將率領,於八月十六日馳援第十一混成旅團,準備剋日擧敗湯恩伯部,攻下南口,以與東條英機的察哈爾兵團在平綏線會師。
不料湯恩伯部越戰和圖書越勇,日軍第五師團雖然在火力與戰技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同時擁有重砲與空軍的支援,但是湯恩伯的部隊,可以說是將士用命,力戰不退,造成日軍第五師團的攻勢進展得非常緩慢,板垣征四郎干脆下毒手,施放毒氣攻擊華軍,香月同時又調派日軍第二混成旅團支援第五師團,於是中日兩軍在南口一帶,可以說是寸土必爭地浴血奮戰,日本的華北駐屯軍更調動了飛機、重炮以及坦克等攻堅重兵支援。兩軍血戰八晝夜,直到八月二十四日,湯恩伯的部隊傷亡已經超過一半以上,但是仍然守住居庸關到八達嶺等地的戰略高地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