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戰略泥淖的武漢會戰
25.2 中國決心保衛武漢
日軍攻略武漢的作戰行動,早就是中國統帥部最爲注意的戰情發展,在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最爲擔心的日軍戰略佈署,就是日本在全面戰爭開始後,集結主力由河北沿平漢鐵路直衝武漢,以破壞、阻止中國軍政中心遷往大西南,進行長期抗戰的戰略。還好日軍在開戰將近一年之後,才開始計劃進攻武漢。但是日軍仍然沒有想到使用由北而南,切斷中國東西聯繫的戰略。
不過當時蔣介石卻只剩下極其有限的資源,來進行武漢會戰。因爲中國的稅收與工業精華地區,都已落在日軍的手中,華軍的精銳也在多場戰爭中,傷亡極大。補充徵募的新兵,不但人數不足,體能與素質更差,也缺乏任何的軍事訓練,只是老百姓而已(很大的比例仍是文盲);軍隊急需之重武器裝備更是只能選擇性的補充而已(正規軍若是沒有這些武器,與民團的戰鬥能力,也就相差不遠了)。新敗的華軍部隊,經過七拼八湊的克難方式,勉強凝聚的一些戰力,又在徐州會戰中,消耗了不少,因此面對著武和_圖_書漢會戰,華軍真得全靠民族主義的作戰意識來撐住局面了。這時在國民政府的決策層面,一些首長已經有了希望與日本和談的想法,但是蔣介石卻抗拒這些壓力,決心繼續地誘敵深入,進行武漢會戰。
這樣讓華北與華中的日軍指揮官們都可以滿意,同時日軍因爲剛發動了不成功的徐州會戰,其主力多在淮河一帶,可以就近集結與整補。但是這個方案,卻受到淮河嚴重氾濫的影響,日軍無法順利沿淮河進行攻擊的行動,加上日軍對於這支遠征軍的後勤支援,發生交通、運輸不足之困難。更令大本營頭痛的,是由誰指揮這支部隊作戰。這時在東北中蘇交界的圖門江附近,突然爆發了日蘇間的「張鼓峰事件」,雖然沒有擴大成爲日俄之間全面的戰爭,但是卻給日本極大的壓力。日本大本營幾經考慮之後,決定向蘇聯讓步,仍然發動武漢攻略,但是調整了作戰序列,進攻武漢的作戰,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負責指揮,華北方面軍則留控一些部隊,做爲防蘇www.hetubook.com.com作戰的左翼戰略預備隊。
徐州會戰結束之後,蔣介石隨即於一九三八年六月五日發出華軍保衛武漢的指令。自從國民政府從南京撤退之後,指揮華軍作戰的神經中樞——國民政府的軍事委員會——就是設在武漢,支持國防與軍火工業生產的設備,也設在此地。由外地輸入,中國所急需的軍火與民生物資,則是從廣東與新疆運送到武漢進行分配。武漢已經成爲中國之戰略與人心的抗日司令部。
當時對於如何進攻武漢,日軍大本營與前線的部隊,也有著不同的爭論,日本的華北方面軍,建議由華北方面軍主控作戰,以主力部隊,大體上沿平漢鐵路,由北向南地進攻武漢。這個方案的戰略構想,將以九十度的方向,顛倒中國戰線的正面,又能迂迴包抄中國防線的佈置,應該是一個較佳的作戰方案,但是作戰的路途較遠,所需兵力較大,同時後勤補給運輸的困難更爲複雜。
而日本的華中派遣軍要求,由華中派遣軍負責主攻,作戰路線是沿長江由東向西進m•hetubook•com.com逼武漢。這個方案的戰略構想平庸,但是沿途是中國的精華地區,同時後勤支援作業可以利用長江水道,日軍可以「節省」不少兵力投入與物力支援。
雖然日本大本營對於漢口攻略,可以說是志在必得,但此時日本對於整個戰略演變的控制能力,在徐州會戰之後,已經接近崩潰了。日軍能夠很確定它一定能夠攻克武漢,但是日本根本無法知道,在攻克武漢之後,華軍的主力能否被殲滅,以及中國會不會就此停止抵抗。日本當然更沒有想清楚,日本一旦深入武漢,它從此就要面臨全面的戰略被動了。
不過,日軍大本營的漢口攻略作戰計劃中,對於攻克武漢,以結束與中國的戰爭,仍然抱著很高的期望。同時日軍仍希望在漢口https://m•hetubook.com.com攻略的作戰中,進行一次大戰略的包抄與圍殲,徹底殲滅掉蔣介石的野戰軍,以增加日軍逼和的籌碼。
這時日軍大本營照例無法做出果斷的裁決,不但因爲日軍大本營沒有一個擁有遠見威望與魄力的最高指揮官,同時大本營的參謀軍官們,對於前線擁兵將帥們的意見,也不敢太唱反調。因此參謀本部提出了折衷方案,進攻武漢的日軍部隊,先沿淮河由東向西進攻平漢鐵路的武勝關之後,然後再沿平漢鐵路向南旋轉,攻略武漢。
日軍大本營在徐州會戰中撲空,沒有達到圍殲華軍主力的目標之後,很快地就做出兩項深入中國作戰的戰略決定,一是漢口攻略,一是廣東攻略。一九三八年的六月十五日,日本大本營在御前會議中,正式決定發動這兩個作戰和_圖_書。這代表日軍終於要陷入中國的戰略泥淖,當然也就代表著中國有更多的地方與更多的人民,要承受這場戰爭浩劫的殺傷與破壞。不過當時日軍大本營卻「盲目」地認爲,只要日軍攻佔武漢與廣東,中國「應該」就會向日本投降了。
事實上,不只是日軍,就連當時的德國軍事顧問,對於華軍能否有能力繼續作戰,也產生了疑問。因爲在日本政府強大的壓力之下,德國的希特勒政府終於決定,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停售軍事裝備給中國,並且要求所有的德國軍事顧問在當年七月離華,這對於華軍正面對武漢會戰之重大關頭而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過去華軍作戰的重裝備,以及作戰的佈陣,都得到德國的協助,現在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日軍因而樂觀地估計,中國繼續作戰的能力,隨時都有枯竭的可能。國民政府的領導人,在進行武漢會戰的規劃與參謀作業時,則立刻要面對戰士缺乏、後勤不足,以及主要外援斷絕的嚴厲挑戰。華軍真能夠自己面對指揮百萬部隊,在長達幾千公里的戰線上,與日軍進行這場大會戰的考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