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滇緬作戰
30.9 丘吉爾決心出賣中國
會中美國太平洋海軍作戰計劃首長金恩(Ernest J. King)上將指出,美國不能完全忽略太平洋與亞洲戰區所需的軍力,尤其必須挪出更多的資源給蔣介石的中國部隊,以防止中國抗日力量的崩潰,反攻緬甸的目的正是為了要加強提供中國援助物資輪送路線的保障,事關中國戰區作戰能力之維繫,中國獲得足夠與必要的支持,華軍才能牽制與打擊日軍,這樣盟國才可以從容地在歐洲進行對德作戰因此英、美必須確定投入反攻緬甸作戰,更要提供海空軍的強力支援。
卡港會議竟然沒有邀請中國的代表參加,就討論與中國命運關係最大的議案——反攻緬甸計畫。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丘吉爾與馬歇爾陰謀忽略中國戰區的心態了。卡港會議所決定盟國反攻緬甸的戰略,實際上是一種對付中國的戰略。因為這純粹是紙上談兵,而無實際幫助的煙幕彈而已,目的在欺瞞羅斯福的判斷,以及吊住中國戰區的希望而已。因為整個反攻戰略決定性的兵力,是要由中國擔任,中國卻連參加開會的代表都沒有。同時當時中國急需的,是盟國實質作戰資源的援助,特別是空軍飛機與作戰物資的運送,但是在盟國的援助的優先順序之中,中國戰區所有的需要,全都是排在最後考慮,這個安排不變,中國就沒有力量改善自己的作戰能力與士氣,只靠盟國會全力反攻緬甸的空頭支票,來繼續苦撐下去。
m•hetubook.com•com
由於中、美、英三方面的反攻緬甸計畫,有著極大的紛歧,因此蔣介石直接要求羅斯福出面統合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羅斯福認為蔣介石的看法有理,因此他決定在一九四三年的一月十四日,與丘吉爾在北非法屬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簡稱卡港)會面時,再制定盟國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和_圖_書
但這原來是英美將領的緩兵之計而已,目的只是要安撫中國,使她繼續堅定地抗日,以牽制日軍、減輕日本對美英的壓力。英美的軍事領袖,隨後已經開始「逐漸」縮減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改為依照英國原來的方案:只以陸軍作戰為主,反攻地區限於緬甸北部,目的只在牽制日軍進攻印度的戰略側翼。這種作戰目標的變化,當然令蔣介石覺得中國遭到出賣,何況美國所答應的空運援助,數量上一再地被縮減,中國方面作戰力量受到嚴重削弱。
中國當然對於卡港會議的結論,仍有很深的期望,專程派出宋子文、何應欽到印度的加爾各答,與美英的軍事將領,包括安諾德、史迪威與英方的和圖書魏菲爾、狄爾(John Dill)等人,進行作戰計畫的細節榷商,以便得到更為清楚與具體的作戰計畫。在加爾各答的會議中,中美英的軍事將領,對於如何以水陸合擊的方式,全面反攻緬甸,以為中國戰區打開援助的通路,建立了作戰計畫的共識。所以一時之間,全面反攻緬甸以打開援助中國的戰爭規畫,似乎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中國開始抽調部隊,準備進行這場重要的決戰。
卡港會議之後,美國的陸軍航空隊司令(Chief of Army Air Force)安諾德(Henry Arnold)與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特別前往重慶,報告盟國的反攻緬甸計畫,在路經印度之時,與魏菲爾、史迪威先見面,討論反攻緬甸的作戰大綱,大家會商決定,在一九四三年十月,盟國對緬甸採三面夾攻,華軍主力由雲南攻臘戍,英軍由印度進入緬北,中國駐印軍由雷多出兵;盟軍則提供空軍支援,海軍攻佔安得曼島後,封鎖東印度洋,最後在一九四四年一月,盟軍登陸仰光。反攻緬hetubook.com.com甸完成之後,大量的盟國援助與軍事裝備就可到達中國,華軍就可以主動反攻在中國戰區的日軍。假如這個計畫得以實現,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歷史,勢將完全改寫。
狡猾的丘吉爾對這個看法並無反對的表示,同意英國會考慮提供海軍攻擊東印度洋的安德曼島;不過,盟國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延伸盟軍在北非的戰果,把握德國非洲兵團敗北的戰況,乘勝追擊,所以目前的優先戰略是繼續在地中海區作戰,等地中海航線的安全確保之後,英軍就可以方便經由蘇伊士運河調兵進入印度洋作戰。丘吉爾及英軍高層代表當然不斷提醒美國,不要忘了盟國對「歐洲第一」(Europe First)的共識。於是,反攻緬甸的日期調為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緬甸的雨季之後)。
一九四三年二月六日,安諾德向蔣介石報告這種最新的反攻緬甸計畫。蔣介石當然對反攻的時間感到失望,中國還要多等半年以上;同時蔣介石已經發現,假如要叫中國的部隊擔任反攻的主力,美國就要能夠設法提供更多的戰機,以支持中國部隊的作戰,防止日軍在中國戰區的牽制攻擊,同時駝峰空運噸位應增加到每月一萬噸,以供應中國陸軍組成遠征所需的裝備。但是負責駝峰空運的美軍駐印空軍第十航空隊指揮官畢賽爾(Clayton Bissell)卻表示,假如每月空運五千噸的物資,就需要機場二十五處,以及三百架運輸機,因此除非大量興建機場與增加飛機數量,美國無法提高駝峰運送的噸位。(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大謊言,因為在陳納德接手之後,僅以十五處的機場,一百二十架的飛機,每個月就可以運輸一萬噸的物資。)和-圖-書
由於史迪威與陳納德在中國戰區經常發生水火不相容的重大爭議,讓羅斯福覺得,有必要召見他們當面談清楚問題的真相,及順便要他們參加英、美軍事領袖於一九四三年五月初在美舉行的「三叉會議」(Trident Conference),會中準備對於進攻緬甸的軍事方案,進行全面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