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滇緬作戰
30.11 致命錯誤的反攻作戰
羅斯福的急電與馬歇爾的催促,把蔣介石打入五里霧中,因為蒙巴頓的緬北局部作戰方案,根本沒有得到盟軍的批准,怎麼會變成中國必須派出大軍支援的戰略規畫呢?當然蔣介石不是不想反攻緬甸,但他知道,中國戰區的狀況,已到了危如累卵的最後掙扎之階段。接受部分美援的六個中國的遠征軍,是蔣在中國戰區中,可以掌控的唯一戰略預備隊。蔣介石已預期日軍在中國戰區,將會發動一次孤注一擲的攻擊,以徹底解決對華作戰的僵局,所以蔣介石不願將這支可以決定中國戰區勝敗安危的戰略預備隊,投在沒有決定性作用的局部反攻緬北作戰上。
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這支得到盟國(美國)援助的和-圖-書遠征軍,原本是從中國各個戰區之中,抽調精銳所組成的「戰略預備隊」。蔣介石認為,除非盟國齊心協力發動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他是不能冒險動用這支部隊的。因為蔣介石能夠堵住日軍在中國的主要攻勢,就全靠這支王牌部隊了。既然羅斯福建議中國,延緩進攻緬甸,蔣介石也就放心讓這支部隊保持戰略機動。所以當史迪威轉來蒙巴頓要局部反攻緬北部的作戰計畫時,蔣介石當然加以否決!但是此事件卻突然遭到羅斯福總統的親自介入(當然是馬歇爾、史迪威的功勞),堅持要蔣介石調派中國的遠征軍,執行蒙巴頓自己的作戰計畫。
在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蔣介石任命史迪威為中國駐印軍的總指揮官,直接指揮在印度接受訓練與美國裝備的華軍新二十二師(廖耀湘部),新三十八師(孫立人部),開始在胡康河谷進行佈防,以掩護修築雷多公路。這時蒙巴頓要求史迪威率領中國駐印軍,與英軍配合,在緬甸北部逕自發動攻勢。事實上,蒙巴頓的這個作戰計畫,並未呈交盟國統帥部進行討論m.hetubook.com.com,更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但是史迪威復仇心切,立刻就擅自答應蒙巴頓的要求,同時回報馬歇爾。要求馬歇爾設法對蔣介石施加壓力,要中國抽調在雲南集結的遠征軍,也進入緬甸作戰。
最奇怪的是,羅斯福與馬歇爾竟然親自將這個蒙巴頓擅自作主的作戰計畫,當成盟國已經達成共識的聯合戰略行動來處理,美國一再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叫中國必須立刻動用遠征軍參戰,完全不理會蔣介石的申辯。羅斯福每天看著緬甸的作戰地圖,聽幕僚憤怒地批評蔣介石拿了美援、卻「擁兵不戰」。羅斯福已經分不清事實的來龍去脈,也開始認為既然蔣介石曾經如此熱衷地爭取反攻緬甸,如今為何又不願支持英軍的計畫?此時史迪威與馬歇爾更不斷地醜化蔣介石,指出中國軍隊「拿了美國的裝備」,竟然不願出力在緬北與日軍作戰,顯然是另有圖謀!所以羅斯福、馬歇爾與史迪威,對蔣介石輪番施加壓力,要求蔣介石下令出兵。羅斯福似乎忘記了華軍主要的作戰目標,是在中國戰區,而不是緬甸戰區。也忘記了中國戰區正在面臨與日軍攤牌的最後決戰。美國到後來竟然採取威脅中斷一切美援的方式,硬是逼迫蔣介石屈服。hetubook•com•com
蔣介石考慮到日軍在中國戰區的集結,不敢將遠征軍輕易調出,因此提議空運更多的中國部隊到印度,協肋英軍防衛日軍的攻擊。中國駐印軍,從兩個師,擴大為兩個軍,即是新一軍(孫立人部)和新六軍(廖耀湘部)。其實只要這支華軍部隊參與協助英國防守英發爾,盟軍是可以有擊敗日軍的餘力的。中國軍隊由雲南出擊,沿途地形險阻、天然障礙太多https://www.hetubook.com.com、距離又遠,在作戰上實在是緩不濟急的。
日軍為了結束中國戰區的戰事,大本營決定在一九四四年在亞洲大陸發動最後決戰的攻勢:在中國發動一號作戰,與在緬甸發動對印度的攻擊(目的是徹底搗毀在印度的援華運輸基地)。一九四四年三月,日本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上將)出動三個師團,在十五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指揮下發動了進攻印度戰略要地英發爾(Imphal)的攻勢,蒙巴頓當然是手忙腳亂的調軍應戰,同時毫不客氣地就把美國援助中國的裝備,就地扣留使用,並且更急著要求中國軍隊出戰,以牽制日軍。英發爾之戰是英國在亞洲地區打得最為漂亮的一埸血戰,也是在亞洲大陸動用盟國最多支援的一場作戰。日軍僅以三個師團攻擊(兵力比在中國戰區的一埸會戰使用五到七個師團,少得太多),就讓英軍幾乎崩潰。
假如盟國要海陸聯手全面反攻緬甸,中國為了打通對外交通的生命線,與基於盟國責任,當然願意冒險搏命一試;但是假如盟國只是為了減少印度承受日軍「可能」攻擊的壓力,就要中國不顧自身hetubook.com.com的安危出兵作戰,實在是逾越常理。當時中國處在日軍即將發動決戰攻勢的壓力之下,當然就無法答應出兵。
不料此時,突然發生一個離奇的「陰謀」,造成了羅斯福與蔣介石出現近乎全面決裂的危機。由於當時英國知道自己在印度的統治,已經面臨甘地(Gandhi)領導之不合作運動的挑戰。所以英國在東南亞最高統帥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特別擔心,如果日軍對印度發動攻勢,由於英國的主力部隊都在歐洲戰場,根本不可能同時掌控印度與抵抗日軍的進攻,那麼英國必然在印度遭到慘敗的命運。
但蒙巴頓知道史迪威的「復仇心切」,如今盟國中止了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史迪威必定受挫極深,因此蒙巴頓想利用史迪威來指揮華軍,在緬北發動攻擊,以發揮牽制作用,減輕日軍進攻印度的壓力。雖然這個調動中國軍力的方案,不但會影響到中國戰區的安危,更沒有得到盟國戰略會議的批准,但是蒙巴頓與史迪威決定,自己獨斷實施作戰,再拉中國下水(幾乎和關東軍九一八當年的行動一個樣,自己先幹,再拖統帥部追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