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 日軍在太平洋橫掃美、英、荷的部隊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中國抗日戰爭的光榮勝利,最後會演變成為一個悲劇,「史迪威事件」具有歷史性的關鍵影響。日皇裕仁實在應該頒發一枚「大和」獎章給史迪威,表彰他在中國戰區進行的全面分化,使得日軍能在最後的決戰中,展現銳不可當的攻勢。而沒有能夠及時撤換史迪威,更是成為蔣介石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決定。
在同盟國與中國並肩抗日的戰爭歷史中,也許最大的錯誤,就是成立中國戰區,並由美軍的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將軍出任第一任戰區參謀長。基本上,中國戰區一直無法參與盟國決定戰略的重要會議,也被拒在制定後勤分配優先順序的軍火分配委員會(Munitions Assignments Board)之門外;更加上史迪威與蔣介石完全的對立與衝突,不但在中國戰區內部形成嚴重的將帥失和、引爆中國內部派系的鬥爭,甚至使得中國與盟國之間的關係,進入了全面交惡的困境。
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中國戰區所有的作戰需要,在盟國歐洲優先的決策之下(受英國強烈的影響),總是被排在最後,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連答應給中國的援助,還都要被七折八扣地減量供應;中國戰區同時還要應付來自盟國「歧視性意見」的重大壓力、各種挑撥離間的分化手法,鬧得戰區的內鬥愈趨激烈,中國反而失去了原來一致團結抗日的決心與共識,因此戰力大受影響。特別是在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與史迪威故意安排之下,製造出「中國戰區麻煩最多,貢獻最少」的刻版與錯誤的印象。最後,這個「麻煩多、貢獻少」的中國,也就成爲被盟國聯手犧牲與出賣的對象,造成中國至今還要爲這個歷史的扭曲付上代價。爲了要隱瞞與掩蓋盟國出賣中國的劣跡惡行,在今天世界「主流認知」與一般先入爲主的通俗歷史觀裡,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的貢獻,仍被有意地扭曲與淡化。
而這個歷史悲劇的核心,都與史迪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在史迪威的背後,藏著史達林、馬歇爾、丘吉爾,與他們想支配歷史局勢的大謀略。但是假如當時盟國中國戰區的參謀長不是史迪威,而是陳納德或魏德邁,那麼中日戰爭的歷史絕對會出現極大的改觀,中國在戰後也絕對不會遭到如此嚴重的歷史傷害。

31.1 日軍在太平洋橫掃美、英、荷的部隊

一九四二年年中,日軍在攻佔南洋與西太平洋的目標之後,想要進一步爲軸心國取得全面的勝利,所以日軍大本營擬定了規模更大的戰略,企圖將日軍兵分三路:一路向東突進,準備攻佔中途島、進窺夏威夷,將美軍的力量阻在東太平洋;另一路準備朝向東南,攻佔澳洲,以穩固日軍對東南亞戰略資源地區的控制;第三路則是向西方攻入緬甸,策動印度來反抗英國,這樣同時可以切斷中國最後一條國際通路,迫使中國屈服或是求和,然後日軍就可以深入中東石油產地m.hetubook.com.com與德國會師。
可是日本若要執行這大戰略,最大的問題就是所需要的兵力,已經超過了日本國力與軍力所能負擔的極限。因爲在一九四二年,日軍的陸軍兵力,已由一九三七年的十七個師團,擴增到五十八個師團,兵力雖然擴張了三倍以上,但是日本仍然連最初的「中國事變」都無法解決。一半以上的日軍都陷在中國戰場之中,這便是日軍無法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其全面戰略的主要原因。
由於中國不計犧牲地抗hetubook.com.com日到底,使得日軍無法結束中國事變,造成了日本作戰資源逐漸面臨枯竭(主要是石油與鐵),因而促使日本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這原來是日本一個高戰略風險的選擇,如今日軍既然在西太平洋獲得了空前的勝利,日本應該能夠利用盟國無力集結反攻的空檔,全力解決中國問題,而不再盲目地擴大戰線,以致超過日本國力的負擔。但是當時日本的上下已經被輕易而得的太平洋戰爭勝利所膨脹了;事實上,日本軍部已經發現,打中國所耗費的www.hetubook.com.com力量,遠遠超過了擊敗西方國家所需的總和。於是日本政府在民氣可用的狂熱之中,採用了好高騖遠的戰略計劃,好容易取得民意狂熱的支持,因此日本繼續延伸南方的戰線,而逐漸超過了其國力能負擔的限度。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美國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基地,美國於是對日宣戰,全球的反法西斯戰爭,終於凝成一個世界性的盟國結構。對於中國而言,這才正式結束了對日本長達四年半的孤軍奮戰。等待國際社會伸出的援手,原是中國整個抗日戰和圖書爭中,死裡求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國「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所期待之決定性時刻的來臨。
但是誰也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全球反法西斯、反侵略的盟國陣營,仍然不能擺脫弱肉強食的帝國主義本色,不但在所謂並肩作戰的期間,強權玩盡各種犧牲中國,成全自己的手法,對於戰後的國際發展,更是完全基於強權的私利的盤算,盟國甚至決定出賣在整個戰爭中,付出最大、獲得支援最少的中國。
在日本剛開始攻掠英、美、荷、法等國在東南亞與西太平洋的殖民地與軍事基地時,和_圖_書這些國家全無招架之力,以致於接連慘敗。日本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攻克了東南亞與西太平洋所有的戰略目標,造成西方盟國內部的震動。
這時西方盟國才深刻了解到,日軍作戰的能力果然是非同凡響。而國力落後的中國,竟然能夠獨力抗日四年半的表現,實在是戰爭史上的奇蹟。當時盟國最爲擔心的就是,如果中國真因爲國力完全地耗竭,而停止對日本作戰,那麼整個亞太戰區就會完全改觀。德、日兩軸心國一旦在中東會師成功,控制了豐富的能源與天然資源,盟國所面臨的戰爭危機將是不敢想像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